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松山湖因科技而生、因改革而兴、因创新而强。回首松山湖20年的发展历程,从2001年启动建设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到2010年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再到2020年松山湖科学城被批准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从当年一片荒凉的荔枝园,蜕变成为“科技共山水一色,新城与产业齐飞”的科技新城。松山湖鼎立潮头,成为时代的引领者,成为中国创新体系里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今天的松山湖,肩负着全面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科技竞争合作的重大使命。从空间和功能上看,松山湖科学城的建设以东莞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基础,但相比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学城被赋予了更多创新内涵,对创新资源的高度集聚和创新要素的全面升级提出了更高要求,松山湖正努力实现从高新区到科学城的新跨越。

本书从松山湖创新发展的实践背景出发,以创新生态系统的视角研究松山湖科学城创新生态系统的结构与特征,借鉴国内外科学城创新发展的模式和经验,分析松山湖科学城创新发展的基础与优势、问题与不足,形成松山湖科学城创新发展的战略布局,并从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创新新高地、构建高端现代产业体系、营造开放包容的创新环境氛围、提升凸显创新特色的城市服务功能、完善支撑创新的高效运行机制等方面提出松山湖科学城创新发展路径。

本书共6章,第一章为松山湖创新发展的实践逻辑,主要回顾了松山湖创新发展的历史进程,阐述了国家战略下松山湖的使命担当,提出了松山湖创新发展的战略思考,由刘洋、韦文求执笔;第二章为松山湖科学城创新生态系统构建,主要梳理了创新生态系统的理论渊源,构建了科学城创新发展的理论框架,并对高新区和科学城创新生态系统进行概念辨析,进而提出了松山湖科学城创新生态系统的结构与特征,由刘洋、盘思桃、张会勤、黄容执笔;第三章为国内外科学城创新发展的模式和经验,研究了美国硅谷、日本筑波科学城、韩国大德科学城,以及北京怀柔科学城、上海张江科学城、合肥滨湖科学城、深圳光明科学城等科学城建设情况和经验特色,并总结了科学城创新发展的经验和启示,由张寒旭、罗梦思、张会勤、张树锋、徐瑞执笔;第四章为松山湖科学城创新发展现状,总结分析了松山湖科学城建设的基础与优势、问题与不足,由盘思桃、黄容、陈诚、封春生执笔;第五章为松山湖科学城创新发展的战略布局,基于松山湖创新发展实践逻辑,阐述了松山湖从高新区向科学城演进过程中面临的新趋势和新形势,明确了松山湖创新发展的战略定位和总体布局,由刘洋、罗梦思、韦文求执笔;第六章为松山湖科学城创新发展路径,主要围绕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创新环境、城市服务功能、运行机制等提出松山湖创新发展的主要路径和重点工作,由盘思桃、刘洋、张寒旭、罗梦思执笔。此外,本书由刘洋、盘思桃总体策划、审稿,张寒旭、罗梦思负责统稿,张会勤、黄容负责整理和修编。

本书通过研究,以期更加系统化、体系化地推动松山湖从高新区向科学城演进,力争为推动松山湖建设世界一流科学城、打造以先进制造业为区域特色的创新新高地探索新路径。

以下是本书得出的重要结论。

(一)历经三次蝶变松山湖肩负国家战略使命

20年来,松山湖经历了“荔枝林—产业园—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学城”三次蝶变,进入依托松山湖科学城全面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的新阶段。在国家战略支撑下,松山湖在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科技竞争合作、支撑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打造引领东莞高质量发展核心引擎等方面肩负着重要使命担当。

站在新起点,松山湖要牢牢抓住科学城建设契机,聚焦国家战略和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需求,要以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创新新高地为发展定位,加速构建“源头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培育”的全链条、全要素、全过程的科技创新体系;要彰显“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特色,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创新需求为牵引,突出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引领;要筑牢科技创新的人才根基,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打造以先进制造业为特色的人才高地;要塑造独特的创新品格和价值理念,增强全社会对创新的文化认同,让松山湖的空气都飘着“科学的味道”。

(二)松山湖科学城创新生态系统基本构建

松山湖科学城通过四大体系和三种机制组成了创新生态系统的主要框架。四大体系包括科技创新体系、创新产业体系、创新环境体系及为创新提供服务支撑的城市功能体系。其中,科技创新体系是整个创新生态系统的核心,松山湖科学城始终将科技创新作为首要任务,不断构建全链条创新体系,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创新产业体系强化创新对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的引领作用,打造以硬科技为主导的创新产业体系,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创新环境体系发挥松山湖科学城作为国家战略平台的先行优势,以制度创新为统领,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城市功能体系为创新人才、创新活动提供良好的生产和生活配套。

另外,松山湖科学城初步构建了衔接创新链条、集聚创新资源、激发创新活力的运行机制。协同机制主要作用于全链条创新的各个环节,调动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主体开展紧密合作,实现从源头创新到技术创新,再到成果产业化;保障机制通过打造服务创新创业的新型社区和城市环境,为科学城的创新活动提供资源保障;动力机制主要激发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提高创新效率。三种机制将四大体系有机、统一地衔接起来,共同支撑松山湖创新生态系统的平稳发展。

(三)创新发展现实需求下松山湖的战略布局

松山湖正处于从高新区到科学城的创新发展演进阶段,面临从技术研发向基础研究迁移,由硬投入向打造软环境转变,由自我发展向整合利用全球创新资源转变,由重视科技和产业向注重科产城融合发展转变的新趋势。同时,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加速演进、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全面建设等新形势下,松山湖的创新发展也亟须新突破,迫切需要部署面向未来科技、产业发展的战略科技力量,催生一批有重大影响的原始创新成果,全面提升创新能级,为支撑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做出松山湖贡献。

因此,松山湖应把握跃升发展机遇,紧扣国家赋予的历史使命,做好顶层设计:在战略定位上,打造重大原始创新策源地、中试验证和成果转化高地、粤港澳合作创新共同体、体制机制创新综合试验区;在总体布局上,依托独特的区位及生态优势,形成“北湖南山、一核四区”的空间布局,从“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应用”的创新全链条出发,完善科学功能布局、支撑要素布局、重点领域布局。

(四)谋划松山湖科学城创新发展路径

围绕松山湖科学城创新生态系统的优化和提升,谋划发展路径。完善四大体系:在科技创新体系方面,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创新新高地,强化创新策源功能,夯实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进创新人才高度集聚;在创新产业体系方面,加快构建高端现代产业体系,着力发展数字经济,推动主导产业高端化,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在创新环境体系方面,营造开放包容的创新环境氛围,加强与深圳、广州科学城联动发展,强化国际创新合作,营造创新文化氛围;在城市功能体系方面,提升凸显创新特色的城市服务功能,打造服务优良的国际品质城区和“松”意盎然的活力之城。

完善支撑创新的高效运行机制:在协同机制方面,完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的贯通机制,完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新型举国体制,建立高效的孵化育成机制,构建创新链与服务链协同机制;在动力机制方面,完善创新投入机制,创新引才育才用才管理机制,完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动力机制,健全新技术新产品应用推广机制;在保障机制方面,建立创新资源共享机制,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提升科学城治理能力。

编 者
2023年8月21日 9Ab8w/eYdMJGzIjfPXG6rWQtrxObigGlvQyAI6SqpjwzoEk4bdBXeyMpW4VI2FQ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