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发笔法

发笔,又称为起笔,是笔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起笔是否得法,关系到行笔后点画中段的骨力是否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另一方面,用笔是否有深意、有变化,是否精到,亦往往在发笔时表现出来,而发笔又最容易为初学者所忽略。特别是临摹一些古代的碑刻,更不容易得到这种微妙的笔法,因为这些微妙的部分(如起笔逆入时露出的锋痕、搭锋时微微露出的芒角以及轻锋作点时笔形的种种变化等)一经上石刻工斧凿,再经历年来风雨的侵蚀和人工的椎拓,就再也看不到它的本来面目了。因此,我们研究古人笔法,不但要从发笔处着手,更要从前人的墨迹中去探消息,要仔细观察发笔中的微妙变化,从中找出具有规律性的东西。

起笔从形态上来说,一般不外乎方、圆、藏、露四种以及由此而派生出来的种种变化;从笔法上来说,起笔可以剖析成落笔和调锋两个过程。

书写点画的发笔要注意以下两点:

一是发笔时都要逆。所谓“逆”即承上笔之势与此笔运行的方向相对逆入。逆入的速度要快,动作要轻灵。逆笔起最得势,得势则点画之间自然顾盼呼应。逆入有虚实两种,空中作势,虚晃而入谓之“虚逆”;轻锋入纸,微着痕迹谓之“实逆”。一般地说,藏锋圆笔或方笔主画(即一字中主要的长、大笔画)以实逆为主;露锋发笔或方笔次画(即一字中从属的短小笔画)以虚逆为主。实逆的发笔比较沉着厚重,虚逆的发笔比较灵动自然。

二是发笔时最忌板。所谓“板”即呆板而无变化。作方笔钝如折刀头的斧凿之气,作圆笔状如高脚馒头似的千篇一律,只会使人倒胃口。其实古人作书在发笔的地方是最有深意的,矫变灵动,不主故常,十分耐人寻味。用笔的精到,往往就是在这种地方表现出来,特别是方笔,变化最丰富,多观察古人的墨迹便可领会到这一点。当然,初学者亦不必在变化迷离的形式中感到无所适从,只要方法对头,摸清发笔笔法内部的基本规律,这些问题便能迎刃而解。

下面我们就来谈谈这四种发笔的具体方法。

一、方笔起首法

方笔起首一般采用逆势切入法,俗称“点法起笔”。写横画时须直入笔锋作斜直落点,写竖画时须横入笔锋作斜横落点,其他笔画,可依次类推。作点时,势欲疾而笔欲轻(意思是说落点时速度要快,势要重,但落笔要轻),如切入状,极其峻利爽快,写以方笔为主的北碑或唐楷多用此法。初学者练习这种发笔可分作两个步骤:

(一)逆势切入

先以横画为例

1. 承上笔收势,轻锋逆进,尖笔入纸,注意逆入时动作要轻巧灵活,速度亦较快。

2. 逆入后迅速将锋提至画的左上角,以不离纸为度,提的目的在于切入作点。

3. 然后朝画的右下方作一斜直落点(点的轻重当与画的肥瘦相应,切忌点重画轻或点轻画重),如切入状。(图1-11)

再以竖画为例

1. 承左笔缩势,轻锋逆进,尖笔入纸。

2. 逆入后迅速将锋提至竖的左上角。

3. 然后朝竖的右下方作一斜横落点。(图1-12)

以上三个动作要吻合得自然,一气呵成,是在一瞬间完成的。开始训练时可从慢动作入手,熟练后就会不自觉地养成习惯。方笔起首要注意棱角的特点,既不可模糊臃肿,又不可生硬板刻,要充分体现方笔雄强峻利、清劲沉峭的特点。

以上笔法运用圆熟后,亦可于空中作逆势,直接落点,这种起笔方法比实逆法更为便捷,行草书中的方笔多用此法。缺点是点画容易单薄,故凡一字之主画宜慎用。(图1-13)

图1-11

图1-12

图1-13

(二)调整笔锋法

方笔起首,点定之后,锋尖在上,笔肚在下,已成偏侧之势,此时若匆忙行笔,将锋平拖过去,势必形成偏锋。所谓“偏锋”,即运笔时笔毫卧伏(写横画时锋尖在上,笔肚在下;写竖画时锋尖在左,笔肚在右),在纸面上刮过,(图1-14)看上去笔画很粗,但实际上却很扁平佻浮,墨不入纸,意思浅薄,在书法术语中谓之“败笔”。初学书法,务必戒此。那么如何才能将偏侧的笔锋调整过来,使之达到中锋行笔呢?这还得从“中锋”说起。

图1-14

图1-15

所谓“中锋”,即运笔时,锋藏画内,笔身挺立,使笔心在画的中心线上运走。中锋用笔,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笔法:一为篆法,以裹锋为主,法用提飞,提飞则瘦;一为分法,以铺毫为主,法用满捺,满捺则肥;一为立笔中锋,运笔时笔身挺立,锋先笔后,逆势而进;一为卧笔中锋,运笔时笔身卧伏,笔先锋后,顺势拖过。篆法与分法只是肥瘦各异,用毫的分数不同而已。至于卧、立,书法强调以立为主,卧笔中锋是绘画中的笔法,很少在书法中运用。

中锋用笔,笔毫平铺于纸上(万毫齐力),此时锋尖铺开,已不复存在,所以称“笔心”。笔心即锋尖处的正中部分,令笔心经常保持在画的中线上行走,笔心居中以主其“骨”,而两侧副毫居旁以主其“肉”。由于笔心处吃墨较深而浓,两侧副毫处相对地说吃墨较淡而浅,这根线条圆滚滚的,看上去就有一种立体感,无论粗细肥瘦,都能给人以一种浑厚饱满、圆润有力的审美愉悦,(图1-15)故运笔务当以中锋为主。

调锋的目的就是要将偏侧的笔锋由偏转中,使其卧伏于纸上的笔锋能站立起来,这是用笔中最关键、最重要的一个环节,用笔的成功与失败在此一举。发笔处便要提得起,实乃无等等咒语,故初学书者读此章节务必不可轻易滑过。调锋之法,大致可以剖析成提按、扭曲、往复三个基本动作。

提按是上下动作,笔锋偏侧时以腕法轻轻将锋提起,这时由于笔毫的弹性,锋尖就收归画内,再按下去,笔毫便铺开来。注意所谓“提”,不是机械地将笔向上拎,而是用手腕向右上方微微翻动,将锋提起,要提到恰到好处,不可离纸,以收归画中为度。

扭曲是前后(写横画时)、左右(写竖画时)的“S”形挫动,以手腕带动锋尖作前后或左右“S”形的扭动,将偏侧的笔锋糅入画内。

往复是补救动作,往有不到之处以复补之。发笔时有缺笔或浮怯单薄以复笔补之,不得已而为之。如笔意已到,则不必再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以上只是剖析而已,实际上真正的调锋之法是提按与扭曲的复合动作,即以手腕带动笔尖作两至三次螺旋型的暗圈,边走边调,迅速将偏侧的笔锋糅入画中。(图1-16)开始训练这种调锋动作很别扭,甚至动作过大,水墨溢出画外,久之便会熟练起来,养成一种习惯。精于发笔者,一次便可完成。这种复合的调锋动作亦极微小而快捷,旁观者很难察觉到这种微妙的调锋方法。发笔落点至锋调中这一小段距离内,运笔不可过快,宜迟回不进,锋调中后方可进入画的中段。初学调锋,腕不灵活,可先在纸上以手腕带动笔尖作螺旋型的画圈练习。(图1-17)注意不要用手指,要充分理解“指死腕活”四字。亦可用上法练一进一退,边走边提的调锋动作,这种练腕法很切实用,初学者不妨一试。(图1-18)

图1-16

图1-17

图1-18

(三)发笔变化法

方笔起首,宜有变化,切忌千篇一律。变化之法,大致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作点的轻重不同

逆势切入作点,由于轻重不同,可以产生粗细各异的笔形,下面例字中“百”字上画用重点,“莫”字中画用轻点,“上”字中竖用重点,“脩”字中竖用轻点。(图1-19)轻重不同,就产生了粗细的变化。

图1-19

2.作点的角度不同

逆势切入作点,或正或斜、或左或右,由于作点的角度不同,亦可以产生不同形态的发笔。以横画为例,“才”字中画用垂直点,“遂”字中画用向左点,“生”字下画用向右点,“奉”字中五画角度形态各异。(图1-20)再以竖画为例,“臣”字左竖用水平点,“用”字中竖势向右下,“於”字左竖势向右上,“顺”字左停三竖角度形态各异。(图1-21)

图1-20

图1-21

3.逆入的方向不同

逆势切入,或搭锋向右上,使其发笔微露锋芒,如“安”字中画。或先向上逆,再朝右下作点,使其笔形如蚕头微微仰起,如“万”字上画。或虚锋逆入,灭迹隐端,如“起”字上画。或尖锋入纸,顺势落笔,如“圣”字上画。或向左下逆入后再翻笔右行,如“不”字上画。或顺上笔势,反向逆入,如“廉”字中画。(图1-22)由于逆入的方向不同,便可产生不同形态的发笔。至于方框结构中的左竖的发笔当因势变化,以下八字方框部首的姿态都不同。(图1-23)

以上三种变法一一运用纯熟便可入化境。但必须注意,逆入作点,都要承上笔之势,方合自然,切不可为变化而变化,使其笔意相断。以上例图只是举隅而已,其他笔画可依此类推。

图1-22

图1-23

二、圆笔起首法

圆笔起首,又称篆法起笔,因其不露棱角锋芒,藏锋敛锷,所以笔画圆浑凝重,十分含蓄。一般地说,写篆书都用此法,在楷书与行草书中比较少见。其实写篆书除铁线篆和玉箸篆比较工整端庄、发笔较少变化外,写其他篆书亦要求发笔处有笔意、有变化,只是这种变化要比方笔起首少得多。

篆法起笔,可用“逆入平出”法,试以横画为例:(图1-24)

(一)先向左侧逆入作点,同时腕部微向左上方翻动,笔杆微向右侧倾倒,逆入的动作要快。

(二)然后反折向右运行,使笔毫平铺于纸上,同时手腕随着锋势转翻向右上方,笔杆亦微向左侧倾倒。

再以竖画为例,方法同上,只是方向相反。(图1-25)

逆入的目的在于铺毫,如一次不能完成,可往复两次。逆入作点,动作要轻巧灵活,有时只是意思一下,发笔轻,自然有一种清逸之气。但亦要注意笔触,不可笔笔钝圆像高庄馒头一样的毫无变化。

图1-24

图1-25

三、藏锋起首法

所谓“藏锋”,顾名思义,就是发笔处不露锋芒,亦不露棱角。与篆法起笔不同的是它运用了方笔逆势切入的方法,故其笔形的变化要比圆笔起首大得多,只是它泯没了方笔中的锋棱,又显得十分的含蓄蕴藉,浑融敦厚,是楷、行、草中的主要笔法。

藏锋起笔要掌握一个“逆”字,逆只是暗中机括,不可太着意,意思一下即可。逆后作点,调锋后再行笔,方法基本上与方笔起首相似,但比逆势切入法要来得婉转一些,停留的时间亦略长一些。它既包含着方笔的基本笔形和变化,又不使锋芒棱角太显露(图1-26)。

图1-26

四、露锋起首法

所谓“露锋”,即锋芒外露的意思,因这种笔法锋颖秀发,故有神采外曜的特点。又因其笔法顺上之势,起落爽利,故又有笔机流畅、书写便捷的特点,是楷、行、草书中经常使用的笔法。试以露锋短画为例(图1-27):

(一)蘸墨舐笔时使笔锋微上翘,执笔握管时使笔杆微向右后方倾斜,取其利导,尖锋入纸,顺势落笔。

(二)落笔后着力右行,同时使其笔身逐步挺立起来,笔杆也随势拎直并渐向左侧倾倒。

(三)至收笔时腕部右翻,将锋轻提至画的右上角,然后朝右下轻轻顿两顿,最后迅速反方向收笔。

再以露锋短竖为例(图1-28):

(一)尖锋入纸,顺势落笔。

(二)着力下行,并逐渐加重笔力。

(三)至收笔时将锋轻提至竖的左下角,然后朝下顿两顿,再迅速反方向缩笔。

书写露锋发笔,要注意三点:一是发笔时不可作虚尖浮怯之状,宜锐利饱满,锋锷森严。二是发笔尖,收笔一定要圆,发笔时以侧取势,收笔时一定要由偏转中。收笔圆则笔形饱满,可以朝八面出锋,笔势有回旋的余地。若一偏到底,由尖到尖,则浮薄之弊立见(图1-29);三是露锋发笔在书写时要慎用,往往只是在“尖接法”或较短小并处于从属地位的笔画方能用之(小楷例外),而一字中的主画发笔不可太露锋芒,太露锋芒则意不持重。

以上我们分析了方、圆、藏、露四种笔法的起首方式,从中可以体味和观察到起笔是否得法。这直接关系到一管笔是否能提得起,行笔是否有力,点画在形态上是否有变化等一系列问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调锋,初学者一定要在这方面下工夫。尽管笔形千变万化,但究其方法则不外乎此四种基本笔法。方笔的雄强,圆笔的浑厚,藏锋的蕴藉,露锋的精神,不同的风神意趣都在笔法中体现出来。

图1-27

图1-28

图1-29 6M/+QYnGvSc64z9RsM2tJ5FR7y142sg6oRngwBL2ip9Vmx0fOSdXM0XIwW7frYN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