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小楷发笔法

“发笔”又称为“起笔”,是笔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陈介祺《簠斋尺牍》中说:“若求古人笔法,须于下笔处求之。”又谓:“所有之法,全在下笔处,笔行后无法,无从用心用力也。”相传王羲之写小楷,于发笔处最深留意,可惜我们已看不到他的真迹了。用笔的精到、笔势的流动、点画的变化以及调锋等都于发笔处表现出来,故善于发笔者,必不拘泥于一法,而能矫变异常,文从理顺,操纵自如,所谓“造化在笔端”是也。下面我们就来谈谈小楷发笔的几种方法:

一、藏锋的发笔

所谓“藏锋”即起笔时不露锋芒,灭迹隐端,藏锋敛锷,不见起止之迹。这种方法就是王羲之《书论》(传)中所说的:“用尖笔须落笔混成,无使毫露浮怯。”藏锋的发笔,能给人以一种浑厚、蕴藉、含蓄、沉着的美感。

藏锋起笔,可用“逆入平出”,即与行笔方向相反,先轻轻逆入,作一圆点状,然后反折行笔。逆入的目的是为了藏锋铺毫,中锋行笔,如一次不能将锋调中,可往复两次。(图1-2)这是书写篆书的方法,故又称为“篆法”。

图1-2

书写小楷时,虽可借用此法,但亦有所区别,由于小楷点画细小,故逆入的动作,极轻极细,有时只不过是意思一下而已,绝不可作圆头如蒸饼(馒头)之状。又要富有变化,以不露痕迹为上。另一方面,逆入即转锋行笔,笔机不可停滞,以笔能摄墨,墨无旁渗为上。

小楷的发笔,点画要清莹洁净,去其渣滓后,方可向浑厚一路写去。魏晋人小楷都喜用此法。试观钟繇的小楷《荐季直表》,发笔处存筋藏锋,点画圆浑质朴,古色古香,有一种渊懿醇茂之气,流溢于字里行间,如三代钟鼎文字,令人不敢轻视。又如王羲之的小楷《黄庭经》,发笔处不露芒铩,寓巧于拙,藏老于润,亦有一种古茂静穆,淡雅自然之气,扑人眉宇。

二、方笔的发笔

方笔肇自隶法,六朝碑刻以方笔居多,迨至唐代的楷书,继承了北碑的风格,从而形成了以方笔为主要特点的楷法。

所谓“方笔”即发笔时有棱角,是书写楷书的主要用笔方法。方笔运用得好,能给人以一种雄强、峻迈、爽利、沉峭的美感。

方笔的起笔,可用“逆势切入”法,亦称为点法起笔。周星莲《临池管见》中说:

凡字每落笔,皆从点起。点定则四面皆圆,笔有主宰,不致偏枯草率。

其法即落笔之前,承上笔势,先于极低空中作一逆入动作(或笔锋轻触纸面,尖锋逆入),然后作一斜直落点(写横画时),或斜横落点(写竖画时),如切入状。切入作点时,其势要重,但落点宜轻。近代书家高二适先生在《题曹娥碑》中指出:“执笔稳,下笔轻,则自有一种秀逸之气。”的确是他的心得之言。这种笔法,在书法中又称为“筑锋下笔”。“筑”,捣也,捣土使坚实也。就像建筑工人筑土一样。筑锋直下,喻其势如高峰之坠石,有撞入之意。(图1-3)

图1-3

逆势切入后,锋尖在上,笔肚在下,已成偏侧之势,此时急需调锋,使其笔锋由偏转中,这是书写小楷发笔最关键的地方,调锋时,可用腕法微微带动笔锋作一至两个提按(上下动作)和衄挫(写横画时作前后,竖画时作左右S形动作)相复合的螺旋形的调锋动作,迅速将笔锋揉入画中。(图1-4)周星莲《临池管见》中说:

图1-4

执笔落纸,如人之立地,脚跟既定,伸腰舒背,骨立自然强健,稍一转动,四面皆应。不善用笔者,非坐卧于纸上,即蹲伏纸上矣。欲除此弊,无它谬巧,只如思翁所谓,落笔时先提得笔起耳。

书写小楷时,这种调锋动作是微乎其微,在极短的一瞬之间完成的。有时完全是凭手腕中的一种感觉。要练习这种调锋动作,当先从大楷入手,开始时动作是很被动和着意的,但久而久之,自然就会熟练起来,点后即能迅速将锋提起,如蜻蜓点水,一粘即起,在不知不觉中完成这样的动作。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中说:“发笔处便要提得笔起,不使其自偃,乃是千古不传语。”故“提得起”三字,实乃用笔之无等等咒语,“提”要提得恰到好处,以笔锋收归画中为度。

方笔起首,在笔形上要富有变化,由于逆势作点的轻重不同、角度不同、方向不同、停留的时间不同,可以产生千姿百态的变化。试观杨凝式的《韭花帖》(图1-5)真迹,发笔处最富深意,极有变化。逆势作点的起笔方式,要比逆入平出的方法更为便捷,陈介祺《簠斋尺牍》中谓:

图1-5 杨凝式 韭花帖

运腕之要,全在指不动,笔不歇,正上正下,直起直落,无论如何皆运吾腕而已。“直落”二字要体会,下笔微茫,全势已具。

这种顺其自然之势的笔法,不但能使点画富有变化,而且能表现出一种阳刚之美。试观岳珂的小楷(图1-6),虽以方笔为主,但形方而笔圆,极古劲峭拔之姿。黄道周的小楷亦善方笔,简洁明净,俊迈可喜。

图1-6 岳珂 小楷

三、露锋的发笔

所谓“露锋”,顾名思义,即发笔时锋芒外露,这种发笔在小楷中运用得最多。其法兼用侧锋,蘸墨掭笔时,使笔锋微向上翘,握管执笔时,使管微向右后倾斜,手腕挺起,随后尖锋入纸,顺势落笔。由于发笔时尖锋侧入,锋芒外耀,所以能给人以一种精神抖擞,清劲秀拔的艺术感受;又由于其发笔时顺势落笔,可使点画间的笔势更加流畅。正如董其昌《容台别集》中说:

虞永兴尝自谓于“道”字有悟,盖于发笔处,出锋如抽刀断水,正与颜太师锥画沙、屋漏痕同趣。

这种发笔方法,一般用于短画较多,而主画不宜过露,过露则意不持重。

运用这种笔法时,必须注意两点:一是锋芒外露时,切忌虚尖浮怯;二是发笔时虽偏锋侧入,但收笔时必须将锋收归画中,如一偏到底,则佻 浮薄之弊立见,此不可不慎。朱和羹《临池心解》在形容这种收笔法时说:“每波画尽处,隐隐有聚墨痕如黍米,殊非石刻所能传。”试观图1-7中的小楷,发笔处虽锋芒外露,但收笔时极圆融饱满,显得精气结撰,十分饱满有力,这是书写小楷所必须注意的关键之处。露锋的发笔,比起方笔来又更便捷了一步,因此常为历代书家所喜用,如赵孟 的小楷,以露锋居多,相传他能“日书万字”,“下笔神速如风雨”。(图1-8)明代的文徵明,亦善此法,他的小楷清劲秀美,亦时兼侧锋。

图1-7 唐人写经

图1-8 赵孟 清静经

最后还要谈谈发笔中的“补救”之法。赵宧光在《寒山帚谈》说:

作字者落笔失所,忽因失而改辙,腕中自有可得所处,可以振救。

意思是说,发笔时由于调锋不当或落笔失误而导致点画浮薄缺陷时,当及时补救,不宜写完后再去添描修补。补救之法有二:一是临时振救之法,即“往有不到之处,以复补之”,及时将笔锋回复到落笔处再行运笔,通过往复的动作,临时振救,则墨由中溢出,形态自然饱满;二是下笔补救之法,即落笔有不惬意处,但思下数笔如何补救,不必再临时改辙,救护得好,更觉别有机趣。当然最好能“起笔处顺入者无缺锋,逆入者无涨墨”,补救之法,只是不得已而为之。

总之,发笔是用笔中最重要的一环,而此一环关键之处,又在于“调锋”。不论何种发笔,都贵用“逆”,或虚逆,或实逆,逆入的动作要轻快,逆入的轨迹要承上笔势。发笔时,动作要干净明利,既不可犹豫不决,笔机凝滞,又不可忽遽剽急,怯弱浮露。

以上三种发笔法,在书写小楷时可以穿插运用,时方时圆,时藏时露,方能极尽变化之美,但应当以一种笔调为主,才能保持整幅作品风格的一致性。 jQtUq6F/aQNgAC9kN4GDJsux8GlJmFJRLpI190ptekyCsxcdhogvgRwkCYG06ET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