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八万四千法门中有八万四千个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释迦牟尼佛在讲《楞严经》的50阴魔的时候告诫所有修行人:只有从见地上通透了就不会被修行过程中所出现的50阴魔的境界相所迷惑,当见地通透了,就会在内心认为这些境界只是对自己修行的嘉奖,同时也是一个好现象,因此不执着而持续精进。同时当佛法见地通透了,就会在正确认知这些境界和神通的同时,了解到三十六对法,同时知道如何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合理地运用三十六对法,那你也会发现一切相最终也都只是一场游戏,八万四千法都是让我们借假修真而已。

因此,我们要看到外境无情方面有五对法对我们修行的价值:天和地相对,日和月相对,明和暗相对,阴和阳相对,水和火相对。

因此,我们要看到法相语言方面有十二对法对我们修行的价值:语和法相对,有和无相对,有色和无色相对,有相和无相相对,有漏和无漏相对,色和空相对,动和静相对,清和浊相对,凡和圣相对,僧和俗相对,老和少相对,大和小相对。

因此,我们要看到每个人的自性起用方面有十九对法对我们修行的价值:长和短相对,邪和正相对,痴和慧相对,愚和智相对,乱和定相对,慈悲和狠毒相对,持守净戒和为非作歹相对,直和曲相对,实和虚相对,险和平相对,烦恼和菩提相对,常和无常相对,悲和害相对,喜和瞋相对,舍和悭相对,进和退相对,生和灭相对,法身和色身相对,化身和报身相对。

这三十六对法在六道生了八万四千法,这八万四千法包罗人世间的一切,其中也包括了我们已经或正在体验经历的生活中的所有,假如我们这颗心执着于他们,那么一切都可以迷,若不分别和执着,一切都是般若智慧,了悟了一切相都可以用来回归自性如来,因此明了了万物真性:一切法都非空非满,非成非坏,非垢非净,非增非减,非来非去,非大非小等,所有的概念、现象、心念意识等这都只是人的心想、意念的分别和执着而已。同时,对于宗教主张的很多东西也都不去评价和诋毁,因为人类的知觉和感觉、意志等系统的能力也是非常有限的,而对于超出自己认知以外的事情最好是以敬畏之心看待。

要知道我们所遇见的自性并无一个独立的个别存在,不是我们平常人所讲的这个自我,这个个别存在也并非一个存在现象,也并非一个非存在幻相,而正法的中道是认为一切色都是相互依缘而存在的实相,就像我们这个个体的存在,也是要依靠父母精血和业力缘起而来一样,没有因就没有果,人的生命也逃不开这个依缘;同时像我们人的六根、六尘、六识都是相互依存,离开了彼此依缘,其实也没有可见、能见和所见的东西,那么可以推断六根、六尘和六识都不能独立存在,再比如像佛法中讲的组成我们身体的五大——地火水风空,当我们的生命走向普通人眼中的“死亡”,最终化为土归属到大自然中依然会以各种形式存在和供养万物,因为地火水风空的如来藏性不生不灭,这样我们也就存在于万事万物中了,也就没有了大多数人所认为的因“死亡”而代表说我们这个个人也不存在了,也都只是依缘、如来藏性换了一个形式而已,因此就无有老死、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总之,一切都是那么自然,并不以你见或不见、你来或不来、你美或丑而发生任何的改变,该发生的总会发生,一切都是刚刚好,我们只是来体验、来经历的,这就是自性、就是道——

下面我们从一个大家都熟悉的教育内卷的社会现象着手,一起来慢慢通过心的探索,带大家走上自性回归之路:

2023年高考终于结束了,最近火爆全网的一位复读生,他因执着于考上自己心目中的大学——清华大学,不惜花了十五年时间重复参加高考,因此冲上了热搜,而在这十五年的奋斗中他有两次都上了600分,也曾被很多人向往的两所985和211大学录取过。但因为在他的过去心里,由于这个社会、家庭等所有人给他的潜移默化,他内心认为只有清华代表着祖坟冒青烟、清华代表着成功、清华代表着名利情,因此清华梦高高地树立在该学子灯塔里,认为别的学校都不可以与清华相比,考上清华才可以证明这个自我的价值,因此他果断放弃了这两所985和211大学,选择继续努力追求自己的清华梦。这一晃就是十五年,他由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年变成了一个35岁的大龄青年。可是2023年这次高考后,当大家对他的志愿很期待的时候,现在的他却不再执着这个清华梦了,他面对媒体采访,说今年打算放弃清华了,只想先报一个师范院校谋生、活在当下——这让很多人都觉得出乎意料,视频下面评论区有些人质疑他这十五年其实都在用复读赚钱,有的人嘲笑他是个书呆子只会读书,不食人间烟火,因为害怕面对现实生活所以用高考复读来逃避,有的人则认为他这种追求的精神值得鼓励,可以激励更多的人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也有人说世事变迁,如今的清华在人们心目中也走下神台,同时认为在这个时代即使从以清华为代表的名校以及985和211毕业之后也不一定能改变命运了,因此能够理解他现在的心理状态——总之,网络上众说纷纭,而他自己面对大众的各种质疑,对着镜头,给出的答案简单明了:我现在认为其实执着没有意义。我想这是他通过十五年的实证得到的心得,我宁可相信他是一位修行人,只是他自己不知道而已,于是我在视频评论区留言: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或许过去的他只是用十五年高考来实证自己的道而已,要知道这世间的一切都在因缘和合当中,哪里有什么固定不变的相可以执着的,清华所代表的名利情相也一样,他终于经由自己执着清华十五年而顿悟到了分别和执着其实没有意义,如果你要追求、哪里都可以,但要从当下起修。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也并不是表示这些追求、这些存在的名利情都是假的,而是这些我们所看见、听见的这些所谓真实的、存在的相是不会永恒的、是会随情境而变化、随着因缘和合像肥皂泡一样幻灭,因此此一时彼一时,还执着个啥呢?能审时度势、不分别不执着、随缘而动,想想能悟到这个真相,这是多么酷的一件事情,对他这一生来说是很值得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其实我们大多数人这一生都没有机会来实证到这句话的真正含义,细数很多修行人的顿悟法门:有的人是通过打坐禅修、有的人出家、有的人皈依、有的人布施、有的人放生、有的人读经典、有的人在行住坐卧中顿悟,而他不由自主地选择了最适合自己的在红尘中通过高考而修行的模式,无论哪种模式,都是值得尊重的。假若他真的因此初遇自性,相信以后他新的人生旅程会很自在的,大众大可不必为他担忧,因为跟很多普通人相比,其实他是非常幸运的,尽管目前在普通人分别和执着的眼中、耳中、口中、心中他还只是一个没有社会地位、没有权力和财富,没有经济来源的大龄剩男——

若他因此初遇自性,从此起修,相信和众多同修的人们一样,有朝一日,重启人生新旅程的那一刻,回头看众生,不由感叹:可怜啊!人间依然随处可见痛苦的人们,大家都还在执着失去了什么、未得到什么,有的众生是因为自己看见了、听见了什么不如意的人或事,有的虽暂时呈现出幸福状,原来也是因为自己得到了一笔财富、一份相对体面的工作、一份众生眼中纠缠的爱情,然后在这些梦幻泡影里醉生梦死、颠沛流离。这些分别和执着的众生们,他们全然不知道这些其实全都是一个假的自我在起作用,这个自我所表现出来的现象全部是自己的欲望未被满足后的失落、惆怅、悲伤、绝望相:房子没有换到更大的,工资奖金太少了,手机不是最新款,同学比自己发展得好,自己长得不够高、不够帅、不够漂亮、眼睛不够大、身材不够高挑、皮肤不够白皙,有了一个爱而不得的人,父母不爱我等等,说白了就是在欲望和现实之间找不到一个心理平衡,随欲望流转,当然这也不怪大家,因为末法时代,在这个五浊恶世的地球,整个社会环境都是主导物质发展而忽略了精神文明的发展,因此大家几乎都在“认贼作父”而“随波逐流”——

写到这里,众生会批判修行人:你们那么清高,你们别吃啊、别喝啊、去出家啊?去修仙啊。批评得很对,真正的修行人是节制欲望的,真相是很多修行人也是要一步步做到,修行人需要借这个身体在红尘中去渐渐顿悟,直到回归自性,因此也要吃好、睡好、爱惜这个肉身,借这个肉身在红尘中边体验边修、边悟。因此,我非常能理解大家的心情,其实作为修行人一员的我也不是完全批判大家的追求执着的不对,我是因为更关注大家因为定力不够而去追求这些名利情就会很容易被名利情牵引而给自己和亲人朋友以及社会带来伤害和痛苦,于身心无益。因此,我倒是觉得大家有追求是好的、对的,只是要修那颗过分分别和执着的心,一步步、渐渐地修,当真正明心、见性了,我们是真的会对这些名利情无分别和执着了,因此学会了坦然面对、不去批判,不执着于痛苦的情绪,就会发现这一切真的都只是经历、体验而已,在没走到这一步之前,确实都是活在傲慢与偏见当中的,无一人例外。

大家不光是对修行这件事本身有误会,对很多经典、名著都有各种误会,误会被传播就会造成更大的误会,对这个社会造成很多不良影响。比如,安徒生写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本是想唤醒更多富人利他的慈悲之心,尤其是鼓励上流社会阶层的人去行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去爱护更多的穷人,可是很多人解读错了,也因此让很多受苦的人觉得自己的命运就是注定了悲苦而郁郁寡欢。其实,真相是财运与福德有很大关系,福德有可能是家族祖先们世世代代所做功德积累了福报,这一代人再努力奋斗所呈现的富裕相,写到这里,我想起曹德旺先生曾经说过救助别人的人千万不要有傲慢心,因为这个社会上有穷人和一些有需要帮助的人存在,富人才有机会去做善事、行布施,培植自己的慈悲心,这也是应天道之行,德与财配位了,就会形成一种资本的正向运作。佛法里讲众生都是佛,财力不足的贫穷人或许也是佛在人世间的一种示相,用来提醒和度脱富人、提醒富人以慈悲之心去善待众生、培养自己的心量——虽然我们这个社会,众生大多都带有偏见,用吃穿行住用来判断一个人的地位,再来决定如何对待他人,其实这也是人间百态,丛林法则的实相——在没有走上修行之路回归自性之前很多人是体悟不到什么是真正的道的,即使很多修行圈也是充斥着这样的傲慢与偏见,更何况红尘中的人呢?总之,大家要以平常心来看待世间万象,这都是合理的存在。因此,不要轻易去评判指责任何人——

尽管如此,当我们用心观察,我们会发现总有那么一小部分明心的人他们的状态有点另类、有点边缘:你会发现他们幸福的原因竟然是别人得到了什么、我为别人做了什么?他们竟然认为世界大同、万物一体;他们竟然希望世界和平;他们自在的原因竟然是:一切都是该发生的,都是该经历的,我允许他人做自己,对所有的经历都祝福,同时也相信人生的每一步都算数,都是该走的,一切的发生都是对的。

当发现这不同的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时候,我们总有一小部分人会内观反思:同处一个社会大环境,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为什么这么大呢?经过一番探索之后,最终会知道究其本质都是源于这颗心解释这个世界的方式不同而已,当我们用颠倒妄心来解读这个世界,如病眼看花,眼花缭乱、纷扰繁杂;而当我们通过修行、明心后用真心再来看这个世界,我们会发现原来一切都了了分明、如如不动。 Zx4JY62dc60CoCXkZ7OU0ZwFoSqsd5e3T3ZY0lHJZTQe67BBK5rW1YNzs9cEDKY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