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出版规模和涉猎范围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这些书画作品最初被选中以做研究和著录,始于1969 年的夏天,当时它被设想为一本小型的展览图录,用于介绍当前收藏于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的塞克勒博士的一批藏画,类似于赛克勒先生所藏之玉器、雕塑、青铜器等藏品所计划出版的图录。然而,随着其他项目的搁置,关于绘画部分的研究却获得了更多的时间,并且为了给新增书画作品的研究写作和编辑更多的时间,赛克勒所藏书画作品的展览一季又一季地推迟。本书目前更包括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从赛克勒基金会购买的六件作品(第六、七、十四、十五、十六和二十二号作品)。这些作品是在出版的最后阶段添加的,因此在前半部分的介绍性章节中很少提及。为了将本书文字保持在合理的长度,对这些作品的研究和讨论将在他处发表,我们对由此造成的不便表示歉意。
在此敬告读者,本书第一部分涉及的许多主题值得或已经在东亚学科的其他适当领域进行专项研究,本书只能以最基础的方式对此作出阐述。本书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探讨了艺术史和书画鉴赏的方法论之议题,是第五部分的图录中所没有讨论的。我们没有试图给出风格或时期的历史定义,尽管我们希望在图录中能够遵循这样一套定义的研究模型;我们也没有尝试对中国书画史或传统中国书画鉴赏进行系统的阐述:这些主题超出了本书的研究范围。赛克勒所藏石涛绘画题材广泛并且品质卓越,故在本书第四部分以较长篇幅专门讨论,其中深入地研究了石涛作品的多个方面,是我们认为之前的学者尚未充分探索到的议题,例如石涛与古代的关系和对他书法风格的分析,从而为未来对石涛的进一步研究开拓了新的领域。
许多读者会发现我们对文章与诗歌的翻译有诸多不足之处——这也是目前几乎所有图录的通病——我们在此恳请读者谅解。我们不是文学家、诗人,甚至不是文学专业的学生:我们尽量尝试用正确且相对易读的英文来呈现与绘画相关的内容。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感谢哥伦比亚大学唐海涛等同僚的帮助,但这些朋友们都无法参与最终校对书稿,所以有可能出现的错误将由我们自己负责。我们曾希望将更多的诗歌、跋文和题记进行翻译并提供适当的索引,但由于技术上的困难和出版社日程的紧张安排,我们最终遗憾地无法完成。
中国和日本艺史术系同事们协助我们完成了这个项目。在此,我们要特别感谢江文苇(David Sensabaugh),他仔细阅读了多版早期书稿的文本和图录条目。感谢张大千在敦煌时期的老朋友,詹姆斯(James)和露西·罗(Lucy Lo)夫妇在诸多议题上协助了我们的研究,罗夫人亲自提供了汉字文本。扉页和词汇索引部分的书法是由作者傅申题写的。感谢刘子健(James T.C.Liu)教授阅读了第一部分并提出了宝贵的建议。我们感谢何慕文(Maxwell Hearn)、让·施密特(Jean Schmitt)以及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和普林斯顿艺术博物馆的工作人员,特别是弗吉尼亚·瓦格曼(Virginia Wageman)和琴·麦克拉克兰(Jean MacLachlan)对本书制作的专业协调。我们的编辑珍·欧文(Jean Owen)从一开始就以客观和幽默的态度对待这个项目,感谢她最终将我们的粗略手稿变成了本书,感谢克里米达·庞特斯(Crimilda Pontes)给我们提供了最精美的设计。
洛克斐勒三世的亚洲文化交流计划基金以及其执行长波特·麦克雷先生(Porter McCray)的支持,使本书的出版成为了可能,正是该基金提供四年的奖学金资助,才使作者傅申能够有机会从台北故宫博物院进入普林斯顿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我们也感谢美国东方学会授予了王妙莲“路易丝·哈克尼纪念奖学金”,并感谢台北故宫博物院蒋复璁院长,允许傅申在此期间留在普林斯顿大学继续深造。
最应该深切感谢我们的老师,方闻教授和岛田修二郎教授。岛田教授在五十年代初期的著作,帮助出版了著名的住友收藏,其中一套册页被塞克勒博士购藏。方闻教授关于《石涛致八大山人函》——现为塞克勒藏(见第二十三号作品)——的权威研究有助于在更坚实的基础上推动对石涛的研究;他智慧地鼓励对复制品和赝品的研究,并将其作为中国绘画史研究中有效且必要的一个环节。如果没有方闻教授的带领,无论是整个收藏本身或是本书都是不可能实现的。
最后,我们必须感谢那些允许我们从他们的藏品中进行研究的收藏家和机构,尤其要感谢塞克勒博士和夫人,他们是最杰出的艺术爱好者。他们一直专注于提高其藏品的质量,作为大收藏家,他们愿意支持这种体量的书籍出版,并提供最高质量的完整图片。如果本书对学界有所贡献的话,那很大程度上是源自于塞克勒家族对此的认同和巨大支持。
王妙莲 傅申
1972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