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地域

诸暨县是个有相当历史的地方:秦已置县,越王允常在此住过,境内有诸山暨浦,因此得名。五代初改名暨阳,不久恢复原名。明清皆属绍兴府。 枫桥镇在县城的东北,离开绍兴的城区不过二十四五公里(地图上的直线距离——下同此)。向西北约四十公里,就是萧山。再渡钱塘江,就到了杭州。陈洪绶除了两次或三次北上到北京之外,一生都在这三角地带里度过:诸暨在南,绍兴在东,杭州、萧山在北。他的童年及早期多半在诸暨、萧山,有时去绍兴及杭州,二十六岁到二十七岁时初次北上,在途中及北京约十五个月;中年到甲申国变,则多半在诸暨与杭州,可能在三十五岁时又北上一年;四十三岁到四十六岁时离家最久,在旅途及北京花了三年又三四个月;晚年自明亡到去世,先是在绍兴五年(包括在其附近山中云门、薄坞,落发避难九个月),然后在杭州四年;在去世的那一年里,又回到了绍兴。以地域文化而论,自古以钱塘江为界,把浙江划为东、西。春秋战国之时,浙西属吴地,浙东则为越国。唐代置浙江东、西两道,宋代置浙江东、西两路。浙西有杭州、嘉兴、湖州三府;浙东有宁波、绍兴、台州、金华等八府。 陈洪绶是浙东人,其根在浙东的诸暨、绍兴、萧山,可是他一生有很多时间在杭州,尤其是去世前的几年。所以他兼吴、越的地域文化传统,正像他在1651年《隐居十六观图册》上题的诗句:“老莲无一可移情,越水吴山染不轻。”先看“越水”——浙东的文化传统,第一是大禹治水的传说,而其中心点在绍兴(旧会稽),至今还有禹庙、禹陵,纪念这位神话人物。而历史人物则有公元前5世纪的越王勾践,其兵败降吴后能卧薪尝胆,休养生息,在二十一年后灭吴称霸的故事,长存在中华民族的记忆中。这又连带到历代首推一指的美人西施,她生在诸暨南部苎萝山下的苎萝村;在勾践兵败会稽的时候,他的大臣范蠡把西施献给吴王夫差。吴亡,西施复归范蠡,从游五湖;而范蠡又是既有超人之能又有过人之智的豪杰:他助勾践灭吴后,称上将军,可是看透了勾践只可共患难,难与同安乐,浮海到齐国,治产数千万,后散财去陶,又累资巨万,这就是变成了传说的陶朱公。 当然,对陈氏更有影响的是号称书圣的东晋书法家王羲之,他在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与朋友宴集山阴(绍兴)兰亭,写了不朽的《兰亭序》;他爱鹅且以书法换鹅的故事,是陈氏画题之一。当然从那时起到明末,绍兴的历史人物难以尽述。再看那西北角的萧山,唐置县后,明清两代皆属绍兴府;洪绶第一位夫人来氏的家,在县西部的长河镇,北濒钱塘江,与杭州隔水相望。 他四岁时已就塾妇翁家,十七岁侍妇翁几杖,那时想已结婚,所以这里等于是他童年、少年时第二个家,而去杭州的时候可能经过此地。提起杭州——中国六大古都之一:唐末到五代十国时期(10世纪初),这是钱镠所建吴越国的首府,开始筑城修堤,奠定杭州的规模;他又大兴佛教,寺院多达三百六十处,塔幢遍及城内外;吴越国历五主,共八十六年,使杭州成为两浙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陈氏诗中的雷峰塔,就是当时兴建的。到了1138年,南宋正式在杭州定都后,这座临安府急遽地扩展成为当时“世界级”的大都市:城郭开拓到南跨吴山,北抵武林门,东接钱塘江,西临西子湖的伟势。 南宋亡后,虽然杭州不再是京都,其气派与繁华仍能使元朝时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赞之为“天城”,因为它是“世界上最宏伟华丽的城市”。 讲杭州更不能忘了西湖,而西湖与中国的文学美术,有不解之缘。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长庆二年(822)作杭州刺史,任内曾修筑湖堤,蓄水灌田,他喜爱的白沙堤,从断桥起,过锦带桥,到平湖秋月为止,后人念之,称为白堤。北宋诗文书画天才苏轼在元祐四年(1089)出知杭州,任内开浚西湖,取泥草修筑贯通湖南北的苏堤,列入了南宋时已有的“西湖十景”之一——即“苏堤春晓”。陈氏在杭州时,不知在舟中、桥畔画了多少画,写了多少诗。为了功名,陈氏一生北上两三次,出发点就是杭州,因为这是直通北京的大运河的终点。总之,陈氏的生活区域是风光佳丽、文史深厚、陶冶文学家、美术家的理想环境,加以现代文豪鲁迅所称的浙东精神:“其民复存大禹卓苦勤劳之风,同勾践坚确慷慨之志” ,使得晚年作遗民的陈洪绶在诗、书、画中,贯注了遒劲不屈的特性。 DsCYu4Kw9GTjUB9as9/IyrjaxlQ4A5QLW9sPHevUQ+0+iF9rgLBwh88wym8J6QQ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