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宝山辽墓的释读和启示

巫鸿

在越来越多的辽代墓葬被发现以前,人们对“辽”(或“契丹”)丧葬习俗的理解主要是通过文献,特别是通过一些似乎是基于实地观察的记述。因此美国学者夏南悉(Nancy S. Steinhardt)把这类文献材料中隐含的直观记述者称为“准人类学家”。 [1] 最常被引用的两条文字出于《旧唐书》和《虏廷事实》。前书卷一九九下《契丹传》载:“其俗死者不得作冢墓,以马驾车送入大山,置之树上,亦无服纪。子孙死,父母晨夕哭之;父母死,子孙不哭。”实际上这个说法不仅见于《旧唐书》,唐初编写的《北史》(卷九四《契丹传》)和《隋书》(卷八四《北狄、契丹传》)里已经有类似说法:“父母死而悲哭者,以为不壮,但以其尸置于山树之上,经三年之后,乃收其骨而焚之。” 但是,这个观察最先是由谁提出来的?所记述的习俗是往旧或当时的情况?各书编者对于这些问题都语焉不详,初唐以后大抵是转相传抄而已。比较起来,虽然《虏廷事实》的作者南宋人文惟简没有留下什么生平事迹可考,但是从这部笔记的书名和所记内容来看,他所谈到的各种契丹风俗应该是亲自在辽地看到或听到的(下面引文中有关对耶律德光遗体的处理,应该属于“听到”一类)。书中“丧葬”条下所记的契丹葬式相当具体,而且已经得到了考古材料的证实:

北人丧葬之礼,盖各不同……惟契丹一种,特有异焉。其富贵之家,人有亡者,以刃破腹,取其肠胃,涤之实以香药盐矾,五彩缝之,又以尖苇筒刺于皮肤,沥其膏血且尽,用金银为面具,铜丝络其手足。耶律德光之死,盖用此法,时人目为帝羓,信有之也。

但不管这些文献记载的细致程度和可信程度如何,它们作为历史材料都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即它们都是从当时中原汉人的角度去观察和记述的。由于观察者采取了“外在者”的身份,他们在观察和记述的时候也就不可避免地集中在契丹文化之“异”上。而这种“华夷之辨”的立场又往往混杂着相当强的文化优越感,因此《北史》和《隋书》在记载契丹葬俗之后特别加上一句:“其无礼顽嚚,于诸夷最甚。”在这种视角下,契丹和中原文化之间的“同”以及交流、融汇的现象也就不可避免地被忽视和排斥了,根据这种视角所写的现场观察也就无法为研究文化之间的互动和融合提供可靠的原始材料。换句话说,如果说这些历史记载隐含了“准人类学”的直观记述的话,那么这种直观眼光的焦点、方向和范围已被记录者的自我身份所限定。

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理解辽代墓葬对历史研究的一个最重要的意义:这些墓葬的发掘和分析终于使研究者得以跳出传统文献所隐含的“华夷”身份设定,直接面对历史。这些墓葬的建造和使用者有的是契丹人,有的是在辽代任职和身居辽地的汉人。在这个基本分类之下,还有身份、地位、职业、时期、地域等诸种不同。因此每一座辽墓所反映的不是抽象和普遍的文化异同,而是多元历史和文化互动的具体现象。对这些墓葬进行研究的出发点应该是发掘它们自身的历史特殊性和主体性,而不是以考古成果去证明往旧文献中相当贫乏的记载。这种新的以考古资料作为研究基础的观点在近年中已经催生出相当可观的学术成果,使我们对辽代文化艺术的丰富性以及与周边文化—包括中原文化—的关系有了不断更新的理解。 [2] 但是由于发掘资料之迅速积累以及研究力量和方法的相对滞后,墓葬所提供的许多原始材料尚未得到仔细的分析、消化和综合。要想充分发挥它们作为美术史证据的价值,尚需要做大量的基础性研究工作,以每个墓葬为单位,对它的建筑、壁画、随葬品和葬俗进行整合性的分析。

这种“中层研究”的方法也决定了这篇绪论的基本方向, 其讨论对象是位于内蒙古赤峰阿鲁科尔沁旗宝山村的 1、2号辽墓。这两个墓葬的建造时间约为 10 世纪 20 年代,属于目前所知最早的辽代壁画墓。自 1998 年发表发掘报告以来, 其精美的壁画引起美术史家的强烈兴趣,成为一系列专题论文的主题。这些研究主要聚焦于 2号墓中两幅仕女画的内容和来源,因此基本上属于“图像志”的范畴。本文的研究并不完全摆脱这个学术传统,但是希望能够扩展对宝山墓研究的内涵和范围,把建筑形制、画像程序、当时的政治环境以及画者的身世情感纳入思考对象之中。文章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考虑两座宝山墓葬的建筑形制,追溯其与中原墓葬及早期鲜卑墓葬的双向关系;第二部分结合建筑形制探讨两墓的画像程序,提出每座墓含有“内”“外”两个既分割又联系的图像空间,其中绘制了在内容、风格和象征功能上都十分不同但又相辅相成的两组图像,通过观察两墓壁画的细微差异,进而考虑选材和墓主性别的关系以及“主顾”的作用;绘画的实际创作者随即成为第三部分所考虑的重点,即从 2号墓壁画题诗中的“征辽”一语出发,我们提出宝山墓的壁画在其特殊的政治环境中可能具有多层复杂含义,而墓中“内”“外”图像空间所使用的不同题材和艺术风格也显示出这些壁画是中原和契丹画家共同创作的结果。

[1] Nancy S. Steinhardt, Liao Architecture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7), p.242.

[2] 除了相当多的展览图录外,对辽代艺术的专题研究包括 Shen Hsüeh-man(沈雪曼):“Body Matters: Manikin Burials in the Liao tombs of Xuanhua, Hebei Province”, Artibus Asiae , vol. LXV, no. 1,pp. 99-141;李清泉:《宣化辽墓:墓葬艺术与辽代社会》,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 年;张鹏:《辽墓壁画研究》,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年等。 Dg08IYxwGIZo3IggnJkQ0nCzZNv6mAurl8xXaXTcsyWRdxVcCNWff1JXREkQbz4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