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位于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宝山村的宝山 1、2号辽墓的发现,为古代中国美术史和东亚美术史的研究提供了极其宝贵的材料。这两座墓葬的建造时间约为 10 世纪 20 年代,是目前所知最早的辽代壁画墓。其中 1号墓墓主葬于公元 923 年,即辽代建国后的第十六年。两墓墓主均为辽代皇室成员,墓葬结构复杂,中部都建有石室,墓壁和石室内外皆饰有大幅壁画。室内画幅根据榜题和图像可判定为描绘西王母见汉武帝的《降真图》、表现苏蕙(苏若兰)给夫君寄送手织“回文诗”的《寄锦图》和描绘一位贵妇(基本可确定是杨贵妃)教授白鹦鹉念诵佛经的《颂经图》。这些画面在已知古代墓葬中从未出现过,其规模之宏大、构图之严谨及用色之绚丽,均令人惊叹不已。大部分壁画保存相当完整,所饰金箔历千年后仍在幽暗的墓室里熠熠生光。

两墓发掘报告于 1998 年发表以后,墓中的精美壁画引起了美术史家的强烈兴趣,成为一系列专题论文的主题,也引起对某些画面内容的辩论。这些讨论基本上注目于壁画的文学题材,属于美术研究中的“图像志”范畴,但是它们引起了学者和美术爱好者对这两座墓葬的广泛注意,使我们观察问题、思考问题的角度和范围不断得以扩展和延伸。本书将宝山辽墓壁画放在墓葬整体中进行审视,讨论的重点包括绘画与建筑的互动和画像程序、绘画的风格与画者的身份以及壁画与墓葬赞助人的文化背景、当时政治环境及辽代礼仪风俗的联系。为了促进对这批珍贵历史文物和视觉资料的进一步研究,本书也收录了两墓的原始发掘报告和三篇已发表的重要论文,并提供了一批质量较好的图片。

在传统的中国朝代史中,10 世纪上半叶常常被描述为一个政治上分崩离析的“黑暗时代”的形象。公元 907 年,伟大的唐代最终在长期的衰落后土崩瓦解,其后五十三年间出现于原唐帝国疆域之内的一系列短命“朝代”和地方政权,使得这段十分短促的历史时期(907—960 )得到了“五代十国”的名称。宋代历史家为了使新建立的中央政权得以正面化和合法化,往往对唐宋之间的分裂时期给以负面的历史评价。虽然这种评价严格说来只属于 11 世纪的观点而非 10 世纪本身,宋人对五代十国的观念却强烈、深刻地影响到其后的中国史学史。时至今日,许多历史教科书常常从唐代直接跳到宋代,五代十国时期不是被压缩成短短几段文字,就是完全被省略不计。

可是很显然,这一时期内艺术和视觉文化中的许多重要发展对这种传统看法提出了质疑。在绘画领域里,五代是中国绘画史中的一个关键时期。重要的地方绘画中心在这个时期出现,一些地方政权还建立了类似宫廷画院的机制,山水、人物、花鸟画中的关键画种和风格也得以形成。在陶瓷艺术中,工匠们发展出烧制高温透明釉以及其他种类瓷器的工艺技术。这些精美的器物被广泛传播,得到亚洲各地人们的称赏。在文本复制技术上,雕版印刷的各类文献与经典出现于 940 年左右,正值五代十国中期。在宗教美术方面,无数佛教、道教的庙宇和石窟寺修建于此时,至今仍有大量遗迹见存于西北的敦煌和西南的四川等地。类似的创造力也见于墓葬艺术中—近年来在长城内外的不同地区都发现了属于这个时期的大型墓葬。其中不少墓葬属于由契丹人于 907 年建立的辽帝国,埋藏其中的精美壁画和器物反映出一个高度发达的艺术传统,同时也见证了与其他地区文化艺术传统之间的联系。在这个广阔的史学层次上看,宝山辽墓不但改变了以往对辽代初期艺术水平和风格的理解,而且也为我们思考 10 世纪东亚地区的文化交流和艺术发展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形象资料。

本书的编写得到了宝山辽墓发掘报告执笔者齐晓光先生的支持和协助,并得到罗世平、吴玉贵二位先生的同意,将其大作收入书中。上海书画出版社的王剑、眭菁菁编辑对整本书的设计和编排提出了宝贵意见。对此我们致以衷心的谢意。

巫鸿
2013年3月15日 ePwfEKRM/CQx+WU5vb8/8MjaM9erPUHqY4Fy4IiKmuT87JVBRresRS2QczM2tXE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