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新刊前言

陈振濂

四十年来,关于西泠印社史方面的专题学术研究论文,我写了已有二十篇之多,如果再加上近十年来为许多印社大型活动写的《序》和《前言》,更是达到五六十篇。对我而言,这是一个十分重要又十分稳定的研究领域,是“可持续发展”的、可以尽一生精力充分投入的。

记得最早接触西泠印社史并专门为它写论文的机缘,是 1983 年西泠印社八十周年社庆。当时我们同学几个刚由沙孟海先生介绍,加入西泠印社不过两年。八十大庆时,德高望重、众望所归的沙老当选为西泠印社社长。在沉寂二十年后,百年名社西泠印社再次迎来了勃勃生机。我当时年未而立,受命写一篇《印学话西泠》的万五千言长文,交《书法研究》1983 年第四期,作为一组印社社庆文章的第一篇抬头文章发表。其后,又对社史研究中的创社四子之一吴隐做了详细的考察,同样写了万言长文《关于吴隐在西泠印社初期活动的考察》。陆陆续续的文章一多,就有了一个想法:西泠印社是百年名社,但因为年代较近,有许多原生状态的资料还未经梳理,应该有一部编年体的文献汇纂式的大书作为工具书以供随时查考。正逢西泠印社将迎百年社庆(2003年),于是在那前一年的 2002 年,我动员浙江大学中国艺术研究所的博硕士研究生们,一起来完成一部厚得像大砖头的百万字的《西泠印社百年史料长编》。百年社庆时,为西泠印社交上了一份重要的学术成果。

近 900 页的大型资料汇集,总要有一个《编纂说明》,以表明我们的动机、本书的功用、未来出版后的期望吧。随着我们编辑的资料越来越丰富,一般的技术性的“编辑说明”好像已经远远不够了。于是我自己操刀,写了一篇长约 6 万言的《西泠印社史研究导论》。试图用这样的以学术论文代前言的方式,勾画出我们心目中百年西泠的基本影像和发展脉络,以及它包含有哪些今后值得进一步做的课题,甚至还有探讨据此以构建“西泠学”的可能性的学术推衍与想象。于是,一个本来仅仅作为导言的“引子”式的内容,渐渐演变成为一种有严密思考的课题规划、课题目标、课题实施步骤、通过系统性观点展开的学术基点提示和对未来的研究展望,它开始有了鲜明的独立自主品格。

西泠印社史研究,一定是一个高大上、高精尖的研究。因为它本来就是“小众”的、江南文人士大夫类型的。今天我们努力奉行“以人民为中心”的艺术为大众的新思想,其实江南文人士大夫的人才队伍,本来只是“人民”大概念中很小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是偏重古典传统文化的那个特定部分,与现代性、社会性既相对比较疏离隔膜,又筑基于古代诗书画印、金石篆刻的古典形态,而不是白话文、简体字和写实性人物画的现代形态。因此,它肯定是不那么时尚、新潮,或者是先进、前沿的。如果不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百花齐放的文艺方针,尤其是“新时代”以来重视弘扬传统文化、倡导中国文化自信、鼓励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国策,在不断起到催化、推动、引领、倡导、影响的巨大作用,那么,西泠印社即使是一个百年名社,也只是社会文化大格局中极小的一个“细胞”,并没有多少值得大书特书的“惊人之处”。但在今天这个时代,它却应运而生了一个轮廓分明的“西泠学”,它甚至可能成为“显学”。这一切都是时代的恩赐,配合了“新时代”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塑造的社会需求。也即是说,今天的“西泠学”的构想,其实是时代催化、文明进步催化的必然结果。

谈到“西泠学”的学科内容,首先是对历史的回顾与追溯,比如最直接的是在2006 年,我们曾经特意召开了“西泠印社早期社员社史研讨会”并出版了全三册的学术论文集。以后三年一届的国际印学峰会(现已到了第六届)、每年一次综合性的大型国际印学学术研讨会,都会专设“社史研究”一栏以鼓励这方面的研究风气。

“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是二十世纪初创社时和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复社时西泠印社提出的宗旨,在百年社庆后,围绕这一宗旨在新时期又提出的一个中心两项目标。一个中心的任务,是打造“国际印学研究中心”。两项目标,是“诗书画印综合(兼能)”和“重振金石学”。作为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西泠学”的内容,也必然会触及同样的三个命题:

1.早期宗旨“保存金石”,与今天呼吁“重振金石学”之间的继承与创新关系;

2.早期宗旨“研究印学”,与今天建设“国际印学研究中心”之间的继承与创新关系;

3.早期宗旨“兼及书画”,与今天提倡“诗书画印综合(兼能)”之间的继承与创新关系。

在西泠印社社史研究和当代西泠印社研究的格局中,其实已经有社会各界人士对百年印社施加了非常的注目和关爱了。其成果形式多样、表现多样,极为丰富多彩、百花缭乱、美不胜收了。它对于今天我们倡导“西泠学”的构建同样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

·中央电视台专门拍摄了四集电视纪录片《西泠印社》,以庆祝西泠印社 110 周年社庆(2013)

·浙江广电集团拍摄了六集电视艺术纪录片《西泠印社》(2020)、电视艺术片《孤山路 31 号》(2018)

·香港凤凰卫视《文化大观园》专题《西泠印社》(2014)

·浙江人文大讲堂《江南士大夫文化与西泠印社》(2014)

·良渚博物院“守望西泠——陈振濂西泠印社社史研究书法展”(2010)

·“守望西泠——西泠印社社史与金石学·澳门专题书法展”(2012)

·美术传媒拍卖专场《文化史收藏:百年西泠群英谱》(2014)

·教育部国家级大学精品视频公开课《江南文人士大夫文化与西泠印社》五讲(2013)

·浙江大学精品通识课《江南文人士大夫文化与西泠印社》(2015—2019)

·通识课教材《江南文人士大夫文化与西泠印社》(2021)

·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百年中国篆刻史与西泠印社》,浙江大学教师申报获批(2021)

·还有杭州出版社、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的以《西泠印社》为书名的若干部个人著作、集体撰稿著作

……

一个立体多面、综合交叉的西泠印社研究史、百年西泠和当代西泠的研究史正在有序成形。再来看这部《西泠印社史研究导论》的出现,其实是旨在把过去我们孜孜以求认真实践的方法,即一事一议、一人一考、一迹一辨、一文一解的方式,以一种更为系统化、立体化、结构化思维,以及不断兼顾百年西泠印社的过去、现在、未来的方式,或者还有 1“已有”、2“未有”、3“不必有”、4“将来可能有”的系统展开,对它进行全方位的省察与发掘。在它之前,已经有大部头的《西泠印社百年图史》《西泠印社百年史料长编》(2003)两部大书,左图右史,影像与文献交相辉映。而以这一《研究导论》作为新建学科所必须有的顶层设计、即最关键最重要的主导式思想开拓和启蒙,在写作二十年以后的今天看它,也还是切中时事之需而没有“过时”的违和之感。也即是说,在今后,它所提示出的学科定位、课题分类和各个层级的具体研究目标,远远还未被使用殆尽而有枯竭、停滞、固化之感。相反,它还会以各种方式、形态出现在今后西泠印社青年一代的研究视野和论述中,体现出学术研究,尤其是西泠印社史研究的生生不息、循环生发的勃勃生机。

2021 年 4 月 9 日
于湖上孤山 lIAfK8UcaTqDPal8tsYYUMbGC6MlBa4Qa5+6GPlQejb+DJz4yD5uev7mIJi010l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