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国外马克思主义阐释路径

一、国外马克思学阐释路径

根据目前掌握的材料,“马克思学家”概念最早是由梁赞诺夫提出的。1928年,在《马克思主义历史概论》“序言”中,梁赞诺夫提到“各种马克思学家” 。不过,“马克思学”概念则来自吕贝尔创办的《马克思学研究》(1959)。吕贝尔说,马克思的大量思想遗产、社会活动、众多追随者、著作发表史,加上至今尚无可靠的著作全集,以及各种马克思主义流派之间巨大的意识形态分歧,使马克思学研究成为必要。

学界一般认为,“马克思学”并非统一的学派或系统的学科,其共同性仅仅在于研究对象。总的说来,“马克思学”是对马克思的生平著述、著作版本、思想发展、理论观点、学术关系,以及马克思所有后继者的思想和各种马克思主义学派思想之间的差异进行跨学科、超意识形态、纯学术的研究。这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1)文献学考证。例如,《资本论》之马克思手稿与恩格斯编辑稿的关系问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以及《〈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撰写时间问题,等等。(2)文本学解读。例如,《德意志意识形态》、“巴黎手稿”的文本学研究,等等。(3)理论问题研究。例如,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问题、马克思思想的来源问题、马克思思想的发展逻辑问题、马克思恩格斯的学术关系问题、马克思与意识形态问题、马克思与伦理学问题、剩余价值分配理论问题,等等。

二、正统马克思主义阐释路径

根据目前掌握的材料,“马克思主义者”概念最早出现在查苏利奇写给马克思的信(1881年2月16日)中。她这样写道:那些鼓吹农村公社注定要灭亡的人,“自称是你的真正的学生,‘马克思主义者’” 。马克思回信(第二草稿第二点)说:“关于您所讲到的俄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我完全不知道。现在和我保持个人联系的一些俄国人,就我所知,是持有完全相反的观点的。” 那么,是否可以说作为名词的“马克思主义”概念最早出现于1882年呢?在恩格斯致伯恩施坦的信(1882年11月2—3日)中有这样的说法:“您屡次硬说‘马克思主义’在法国威信扫地,所依据的也就是这个唯一的来源,即 马隆的陈词滥调 。诚然,法国的所谓‘马克思主义’完全是这样一种特殊的产物,以致有一次马克思对拉法格说:‘有一点可以肯定,我不是马克思主义者’。”

所谓“正统马克思主义”,主要包括恩格斯以及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以及第三国际马克思主义、原苏东国家的传统马克思主义、西方共产党理论,以及今天西方国家(和非西方国家)的马克思主义正统派。尽管它们的具体观点有所不同,但它们都以恩格斯的“马克思主义观”为基础,经过普列汉诺夫、列宁,到斯大林被固定化为传统教科书体系。

在正统马克思主义阐释路径中,马克思主义由三个部分组成,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是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在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基本内核”)和黑格尔辩证法(“合理内核”)的基础上形成的;将辩证唯物主义推广和运用到社会历史领域,就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

这条阐释路径对后世产生了深刻影响,迄今为止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仍未完全从“权威结论”中摆脱出来。 目前,这条阐释路径在欧陆国家、英语国家、原苏东国家、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三、西方马克思主义阐释路径

一般认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概念最早出现在柯尔施的《〈马克思主义和哲学〉问题的现状——一个反批评》(1930)一文中:“现在,一场关于今日马克思主义总体状况的根本论争已经开始,(新老正统马克思主义的)家族内部之争已经成为次要的甚至已经消逝,在所有重大的决定性的问题上,相互对立的双方是:以考茨基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老正统派和俄国的或‘列宁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新正统派的联盟为一方;以今日工人运动理论中所有批判的进步的趋向为另一方。” 因而,尽管对俄国马克思主义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这种批评性比较来自今日俄国执政党的一个政治反对派,但它的作者却是一个正统的普列汉诺夫信徒,一个在哲学上站在俄国马克思主义一边的人。因而,他的批评根本不是旨在反对“苏联的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历史结构,而是只反对它的最近的滑稽形式——它似乎使得“苏联的马克思主义”不像是俄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传统的“发展和继续”,而是“败坏和歪曲”

“西方马克思主义”概念,经过梅洛-庞蒂(Maurice Merleau-Ponty)、佩里·安德森(Perry Anderson)、本·阿格尔(Ben Agger)的改造,出现了四种不同用法:(1)纯粹地域性概念,即把西方马克思主义等同于西方的马克思主义或西欧的马克思主义;(2)在地域性概念的前提下,强调特定思想内涵(即意识形态性);(3)在地域性概念的前提下,强调世代更替与主题转换;(4)非地域性的纯粹意识形态概念,即把西方马克思主义等同于“新马克思主义”。

我们认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概念应有以下规定性:(a)既有地域性限制,又有特定思想内涵——产生于西方并发展于西方的一种非正统马克思主义。这样,它就既不同于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又不同于正统马克思主义。(b)既以马克思思想为依据,又主张马克思主义具有开放性、多元化——以马克思思想为依据,有些人甚至自称马克思主义者,但又用不同的西方思潮重释、补充、修正、重建马克思主义。这样,它就既不同于反马克思主义、非马克思主义,又不同于马克思学。(c)既批判资本主义,又批判现实社会主义;既批判工业文明,又批判性地反思人类文明本身——就批判资本主义和工业文明而言,它与正统马克思主义有共通之处;就批判现实社会主义而言,它与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有相似之处;就批判性地反思人类文明本身而言,这是它自己的特色。(d)从总体上看,西方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体系庞杂、观点各异的非正统马克思主义思潮。

因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流派有: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新实证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文化马克思主义,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后马克思主义,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等等。这样,我们所理解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就不包括“正统马克思主义”“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国外马克思学”,但包括“后马克思主义”。

四、东欧新马克思主义阐释路径

从广义上说,“新马克思主义”是指包括“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内的一切非正统马克思主义;从狭义上说,“新马克思主义”是指原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非正统马克思主义,当时又称为“异端的马克思主义”或“持不同政见者的马克思主义”。我们倾向于狭义理解的新马克思主义,即东欧新马克思主义,主要包括南斯拉夫实践派、匈牙利布达佩斯学派、波兰意识形态批判学派、捷克人道主义学派,等等。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特征如下:(1)从理论框架来看,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是以人为核心的哲学人本主义与实践本体论;以异化理论为基础的现实社会主义批判;以民主的、人道的、自治的社会主义为目标的社会改革方案。(2)从理论本质来看,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是二战以后在原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兴起的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思潮;但它并非统一的政治派别或学术团体,其共同点只有一个——研究对象是马克思主义;尽管具体观点有所不同,但都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因而,从本质上看,它是一种非正统马克思主义。(3)从学术贡献来看,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思想有深刻的阐述,对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历史与命运有批判性反思,对现代性有独特的理论洞见。(4)从历史演变和学术影响来看,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经历了“马克思主义复兴”→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20世纪60年代—70年代中期)→左翼激进主义(20世纪70年代后期—80年代末)→后现代理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至今)的演变路径。诚然,作为一种独立思潮的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已不复存在,但其历史影响仍然存在。

五、四条阐释路径之间的异同点

国外马克思主义四条阐释路径有着共同点:(1)都以马克思思想为理论来源,并以马克思主义为研究对象;(2)都有批判精神和/或科学精神;(3)都有乌托邦精神和/或实践精神。然而,四条阐释路径之间也存在着差异:(1)国外马克思学阐释路径偏重于文献学考证、文本学解读,强调学术性;(2)正统马克思主义阐释路径或偏重于经济阐释,或偏重于政治阐释,或介于经济阐释与政治阐释之间,但都强调意识形态性;(3)西方马克思主义阐释路径偏重于文化阐释,强调思想性;(4)东欧新马克思主义阐释路径为“马克思主义复兴”→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左翼激进主义→后现代理论,强调现实性。 /jo3b/KmLDN5Fx7sogWjrg0D8UuQCUFSEPP5KdQt/D8Mm/y+gdRZcxYZHL+15DL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