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总序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没有知识体系这个内涵,三大体系就如无本之木。习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述,为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当前,面向新时代的使命任务、面向新媒体的变革、面向全球化背景下人类文明交往的新形势,新闻传播学科面临转型升级的迫切要求,需要在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中实现学科的系统性重组与结构性再造,新闻传播学的知识体系也需要以此来锚定坐标、厘清内涵外延。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是中国共产党亲手创办的第一所高等新闻教育机构,是新闻传播学科“双一流”建设单位,主动布局和积极开展自主知识体系建设是我们应有的使命担当。为此,学院开展了“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工程”重大攻关行动,组建了十六个科研创新团队,以有组织科研的形式开展专项工作,寄望以此产生一批重大基础性、原创性系列成果,这些成果将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支持下陆续出版。

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首先要解决这一体系的逻辑性问题。这需要回到学科发展的历史纵深处,从元问题出发,厘清基本逻辑。在过去的一百多年中,报纸、杂志、广播、电视、通讯社等风起云涌,推动了以大众传播为主体的职业新闻传播事业的迅猛发展。这种实践层面的动向也必然会反映到理论层面,催生和促进新闻传播学的发展。如果从1918年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成立算起,新闻学在中国的发展逾百年,传播学全面进入中国学界的视野已超过四十年,从1997年正式成为一级学科,新闻传播学在我国的发展则有二十多年。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新闻传播学形成了以史、论、业务三大板块为支柱的知识图谱,并在各专门领域垂直深耕,形成了蔚为壮观的学科阵列。应该说,已有的发展为构建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但离自主知识体系的要求尚存在不小的差距。主要表现在:长期跑马圈地扩张而以添砖加瓦方式累积形成的知识碎片如何成为有逻辑的知识图谱?主要面向大众传播而形成的知识概念何以适应新媒体时代传媒业结构性变革的新要求?多源流汇聚、面向多学科开放而形成的知识框架如何彰显本学科的主体性?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中国特色”的灵魂如何全面融通进入知识体系?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须超越各种表层因素,从元问题出发并以其作为逻辑起点展开整个知识体系的构建。新闻传播学的一个重要特质就是关注“对话与沟通”及由此对“共识与秩序”的促成,进而推进人类文明和文化的理解与融合。在今天的社会语境下,对于新闻传播学的这一本质意义的认识是重建学科逻辑的关键。在当今的新兴技术革命中,新闻活动从职业语境走向社会化语境,立足于职业新闻活动的新闻学也必须实现根本性转换,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人类传播实践,将新闻学建立在作为人之存在方式、与人之生活世界紧密相连的“新闻”基础之上,建立在新闻、人、事实和生活世界之间相互交错的深厚土壤中。

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必须要处理好中国特色与世界普遍意义的关系问题。中国的历史、中国的新闻传播实践赋予知识概念以特殊含义,如何将这种“中国特色”阐述清楚,是新闻传播学理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中国特色”强调对中国问题、中国历史传统和现实特征的观照,但这绝不是自我封闭的目光向内,而是要处理好中国经验与世界理论的关系。建构自主的知识体系应该是一个对话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是吸收、转化、融入的过程,从学术上讲,实际上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对话、与中国现实对话的过程。建构自主的知识体系应该关切、关怀人类共同的问题和命运,这就要以产出中国知识、提供全球方案、彰显世界意义为目的,在古今中西的十字路口展开对照和对话。换言之,我们构建自主的知识体系不是自说自话,而是要通过知识创新彰显中国贡献,使中国的新闻传播学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这是一个艰难而复杂的进程。如果以此为目标做战术层面进一步细分的话,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向度:

其一,能够与世界同行开展实质有效的深层对话。

这部分主要是指那些具有特别鲜明的中国特色、短期内难以达成共识的内容,比如中国新闻学,从概念到理论逻辑均与西方学术话语有着较大的差异和分歧。对于这部分内容,我们至少在短期内可以以能够开展实质有效的对话为目标,不一定能够达成共识,但至少应努力做到和而不同。这需要我们首先建立一套系统的、在学术上能够逻辑自洽的中国新闻学理论体系。作为中国新闻学的灵魂,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不能成为被表面尊崇实则割裂的“特区”“飞地”,而应“脱虚向实”,真正贯穿本学科的知识图谱。这就需要将马列关于新闻传播的经典论述与中国共产党从其领导下的百年新闻事业中不断总结提炼的新闻理论相结合,与中国历史传统特别是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当前,特别要立足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新时代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加强对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关于新闻舆论工作重要论述的系统性理论阐释,全面梳理互联网环境下新闻实践的基本理念、原则、方式方法,充实和完善新闻学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构建较为系统完整的知识地图。这既是中国新闻学理论链条的最新一环,也将实现理论创新的层级跨越。

其二,能够与世界同行开展实质有效的交流合作。

这部分主要是指那些与西方学术话语有相通之处、面临共同的问题和挑战的内容,比如一直面临着基础理论创新乏力的传播学,我们可以在实质有效的合作交流中共同发展,做出中国贡献,形成中国学派。要实现这一愿景,中国的传播学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立足中国现实问题,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一方面,扎根中国大地,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意义的原创性理论;另一方面,面向中国实践,形成一套有解释力的观念体系。从国家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大使命任务出发,当前尤其要加强国际传播基础理论建设,尽快构建中国的国际传播理论体系,推动与国际同行的学术交流和对话,加强国际学术话语权。

其三,能够为世界同行做出实质有效的独特贡献。

这部分主要是指那些新兴领域或者中国具有独特资源的领域,我们与世界同行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甚至有些还有一定的先发可能,要把握历史主动、抓住难得的机遇期。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呈现出大量西方社会较少见到的现象,这给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在理论建构上做出世界贡献提供了机会。同时,要利用好中国在新媒体方面的技术优势和实践优势,提早布局、快速产生重大成果,为未来传播的新时代实现中国新闻传播学科建设的“弯道超车”创造条件。比如,目前各种人工智能技术已被广泛运用到新闻领域乃至整个传媒产业,带来了智媒化发展的大趋向,我们需要通过跨学科的视野梳理智能传播的基本架构以及知识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探究智能传播中的焦点问题:智能化媒体应用趋势、规律与影响,人工智能时代的算法,智能环境中的人与人机关系等。

自主知识体系建设是新闻传播学科在新的历史阶段开展“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历史机遇。如果说第一轮“双一流”建设是在筑基与蓄力,那么从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开始,我们的重要任务就是真正开启面向全球场域、建设世界一流,全面提升学科的国际对话能力,实现从一般性国际交往到知识创造、从理论互动到以学科的力量介入全球行动、从场景型合作到平台构建的“转向和超越”。在走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的过程中,自主知识体系建设将起到至关重要的赋能作用,通过知识创新实现中国经验与世界贡献的有机融通,为中国的新闻传播学科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夯实基础。这当然不是一所学院所能胜任的事情,需要整个学科共同体的努力。2023年11月4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联合国内四十多所兄弟高校新闻传播学院共同发起成立“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联盟”并发布倡议,希望以学科的集体力量和智慧推进这一重大行动,我们有理由期待未来更多高质量相关成果的推出。

新时代给新闻传播学科的发展赋予了无限动能与想象空间,这是我们的幸运,也是我们的责任。我们坚信,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要锚定的基点,在于“以中国为根本,以世界为面向”,要充分了解、辩证看待世界,在广泛吸收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回到本学科、本领域事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回到中国的历史和优秀文化传统,以中国问题、中国现实为观照来构建自主知识体系,为推动中国更好地走向世界服务,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贡献。

是为序。


2023年11月16日
于中国人民大学明德新闻楼 MZbXUHIsaP+CYp3fquEYP4DNsfsTEITNyP+bKXejGNyg1a+zciXO4L+MAkBrgv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