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理论新闻学的体系与结构

一门完整的学科,应该具有比较完备的学科结构。新闻学已经建构起稳定的,并且得到人们普遍认可的学科结构框架(这也标志着新闻学已经成为一门相对成熟的学科)。一般认为,新闻学包括三大部分:理论新闻学、历史新闻学和应用新闻学。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新闻传播实践的进步、新闻学科自身的演变,新闻学的学科结构方式一定会出现一些新的变化,一些新的内容会不断地被吸纳到既有的体系中,甚或对既有的体系进行革新和改造。但现有的这三大板块是最基本的,不可缺失的。一门学科的基础理论,通常被认为最能代表这门学科的发展水平,它凝结着一门学科最基本的研究成果。因此,我将在下文中着重阐释理论新闻学的体系与结构问题。

(一)体系的追求与舍弃

对一门学科来说,到底应该不应该追求自己的理论体系建构,在什么时候追求体系建构,以及(如果建构的话)建构什么样的体系等问题,人们对此的看法并不一致。但不管学者们的看法是什么,如何争论,我们看到的经验事实是:整个学科的体系建构(学科不同方向、分支的建构方式),特别是学科基础理论的体系建构,是任何一门学科发展过程中的规律性现象,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不是谁愿意不愿意的问题,谁认为应该不应该的问题。每当一个学科发展到一定程度、一定阶段、一定水平的时候(这一定程度、一定阶段、一定水平具体是什么,标志是什么,确实需要人们进行细致的研究),就会有人自觉地追求体系、建构体系,甚至会形成学科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因此,我自己以为,争论应该不应该建构新闻理论体系的问题,实质上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建构体系是学科发展中客观的、规律性的现象),是一个虚假的问题。有意义的问题是:学科发展到什么样的阶段和水平才应该有意识地追求基础理论体系的建构,以及如何建构基础理论体系的问题。讨论这两个问题的目的在于建构高质量的理论体系。当然,高质量是相对的,因为没有永恒不变的、一劳永逸的理论体系。这样看来,任何一门学科,包括新闻学,都不能舍弃理论体系的建构,也不能盲目追求完整的、完美的理论体系。任何一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体系尽管有着基本的框架,有一系列基本的概念、范畴和相关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但作为科学的体系,永远都是开放的,都在不断发展、变化和更新之中。

理论体系是对学科基本研究成果的重要凝结,也是对学科水平的集中展示和表现。一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体系,对这门学科以及学习这门学科的人们来说,都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我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者沙莲香曾说:“理论体系的逻辑性能使人具有严格的思维方式,从已有的知识系统推出相关的知识;理论体系的深刻性,能使人具有提纲挈领、抓住本质的能力;理论体系的整体性,能使人具有把握个别与一般的能力,有高瞻远瞩的眼光;理论体系最后凝聚成的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能够胸怀全局,有着眼于人类解放的大度。” 因此,建构高质量的理论体系是基础理论研究者们的重要职责。对任何一门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来说,都不应该放弃、舍弃对基础理论体系的建构。

就新闻学科来说,理论新闻学在整个学科中处于统帅的地位,具有领头羊的作用。因此,我认为,新闻理论研究者理应担负起建构新闻理论体系的重任,要用一定的概念、范畴、判断、推理、原理、规律有机联系的方式,建构起理论新闻学的体系,使其成为新闻学大厦上的“王冠”。但理论研究者始终都要明白:新闻理论的根基在于新闻史和新闻传播现实提供的事实,论从“史”出,论从“今”出,实事求是,永远是建构理论体系的出发点,也是理论能够说服人、能够透彻、能够有用、能够获得召唤力的根本。

还需重复说明的是,在我看来,一门学科发展到一定的水平,确实会产生比较好的理论体系,但并不会存在标准的理论体系。学术在本质上是自由的,是富有个性的,这正是人文社会科学的突出特点之一。一旦只有一种学术、一种思想、一种体系,学术的生命就会枯萎,思想的源泉就会枯竭,体系的魅力就会消亡。“如果一个社会只有一种学术思想,这种学术思想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 学术对于整个社会是这样,对于任何一门具体的学科也是这样。因此,不同的理论体系之间可以展开竞争、批评,可以互相借鉴、学习。理论体系多了,哪个优秀、哪个拙劣也才有了比较的基础和参照。如果试图通过某种权威的力量建构一种标准的体系,实践上也许是可能的,但这样的思路有悖于科学精神,不会为学术发展带来真正的促进。

(二)几类体系结构模式

最能代表理论新闻学体系结构的是新闻理论教材。教材是研究成果的累积与凝结。进入新时期以来,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出版的新闻理论教材大概有六七十种,我们不可能一一对所有教材进行分析。我想选出几本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教材,以管中窥豹、以点带面的方式,看看新闻学界对新闻理论体系结构模式的理解和探索。 对选择出来的具有代表性的几种模式,我基本上是加以客观的描述、说明和陈述,不做过多的评价。

1.拉斯韦尔模式下的体系结构

所谓拉斯韦尔模式下的体系结构,是指按照美国政治学家和传播学家拉斯韦尔提出的“5W”模式(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取得了什么效果)建构的新闻理论体系。这种体系的典型代表是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教授童兵先生,代表作品则是他的《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在这部著作的绪论中,童兵先生为新闻学做了“正名”,他说:“本书将唤了数十年的新闻学,改为新闻传播学,应该说是还人类传播活动的真面目,以及对于所进行研究的学科以名副其实的称谓。” 显然,他的这一“正名”受到了传播学在我国勃兴势头的强烈影响。他认为,从学科体系看,新闻传播学应是传播学的一部分,是研究人类新闻传播行为、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在这样一些基本认识的指导下,童兵先生指出:“由这五个问题(指拉斯韦尔模式中的‘5W’——引者注)组成的‘拉斯韦尔公式’,犹如一支通红的火把,把理论新闻传播学应该阐述的基本范畴,照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作为《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的作者,我的使命是沿着这一公式指点的路径,逐一说明新闻传播系统中各个子系统的相应位置、功能及其相互间的有机联系。”

在如此自觉的理论体系意识的指导下,童兵先生的《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形成了这样的基本架构:(从第一章到第十章的标题依次是)新闻传播行为,新闻传播者,新闻传播内容,新闻传播过程,新闻传播要求,新闻传播媒介,新闻传播事业,新闻传播受众,新闻传播效果,新闻传播调控。显而易见的是,童兵先生并不是十分严格地按照拉斯韦尔模式建构体系的,而是做了一定的改造。

新闻传播无疑是大传播中的一种,因而用传播学(特别是大众传播学)的理念和方法,指导建构新闻理论体系,原则上不会有什么不妥。但新闻学毕竟有自身特定的研究对象,有自身特定的问题领域,也有本学科特有的传统和话语方式,因此,怎样借鉴传播学的研究成果,建构新闻理论体系,还是非常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2.一分为二的体系结构模式

这是我对黄旦教授《新闻传播学》 一书体系结构的概括或描述。黄旦先生以马克思的人学理论为理论基础 ,并在有关心理学著作的启发下 ,从新闻传播的社会性与人际性出发,构架了《新闻传播学》的基本框架。黄旦说:“本书(指《新闻传播学》——引者注)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主要着眼于作为社会交往的新闻传播活动,试图勾勒出其起源、演变、发展以及与社会之关系、作用等。下编则把新闻传播置于传、收双方获取新闻、达到共享的过程中加以认识,逐次讨论构成新闻传播的诸个要素,力图尽力突出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人与人交往的特点和规律。” 为了观照中国新闻传播的特色,黄旦先生在书末加了一个附编,并做了这样的解释:“本书附编的设置,看起来似与全书体例不谐,因为其内容本都完全可以纳入上、下编之中。之所以如此安排,乃是考虑到这几个问题(指‘新闻真实理论’‘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和‘新闻传播的指导性’——引者注)不仅颇具中国特色,而且无论是对于理论本身抑或实践工作,均具重要意义,不可使之淹没于其他内容之中,以此突出其特殊重要性。”

黄旦先生“一分为二”的体系结构模式,看起来比较明晰,也易于为人所把握,但上、下两编之间的内在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的阐释,上、下两编之间通过什么来贯通,也仍然是有待进一步思考的问题,而书未附编的设置对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来说其实是没有必要的,正如黄旦先生自己所说,这些内容(指附编中的内容)是可以被容纳到上、下编的相关章节中去的。如果按照“颇具中国特色”的理由设置附编,那上、下编的诸多内容中,还有很多是必须单列论述的,因为有中国特色的问题实在是太多了。果真如此,整个理论体系的结构将会显得不大和谐。

3.板块结构模式

就现有的大多数教材来看,最基本的体系结构方式可以概括为“板块结构模式”,这也是比较传统的、惯用的新闻理论结构方式,大致分为三块:新闻(本体论)、新闻事业论和新闻工作论。我们可以把郑保卫先生撰写出版的《当代新闻理论》(新华出版社,2003)当作这种结构模式的典型代表。他说:“本书(指《当代新闻理论》——引者注)的框架结构是按照新闻理论所涉及的几个基本问题布局的。”郑保卫先生按照自己对新闻理论应该包括的基本问题的理解,将整个理论体系结构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新闻’,主要阐释什么是新闻。”“第二部分为‘新闻事业’,主要阐释新闻事业是做什么的。”“第三部分为‘新闻工作’,主要阐释怎样才能做好新闻工作。”“第四部分为‘新闻从业者’,主要阐释新闻从业者应当是怎样的人。” 郑先生结构的新闻理论体系板块分割清晰、一目了然,容易把握,是对传统的三板块结构的提升和深化。但贯穿整个体系的基本逻辑红线是什么,似乎不大清楚,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闻理论体系的内在统一性。

就目前来看,国内关于新闻理论体系的探讨,从原则上说,还没有冲破板块结构的基本模式。板块结构模式仍然是新闻理论体系的主导模式,不同研究者关于理论体系的板块建构大同小异,但贯通式的理论体系探索已经开始。

4.不大追求体系的结构模式

就国内出版的新闻理论教材、专著来看,还有一些著述似乎不刻意追求什么体系,只是大致把新闻理论应该讨论的基本问题按照一定的顺序做了排列。一些侧重新闻理论的概论性著作大都如此,因为它的任务不在于构建什么体系,而在于介绍基本的新闻学知识、概念和观点。

还有一些作者可能在构架新闻理论内容时,有自己对理论体系的特别设想和理解,但呈现出来的作品却很难让人看到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对此,我们也只能将其归入无体系的结构模式中去。

(三)一种新的建构设想

我于2005年3月出版了一部《新闻理论教程》 ,尽管书中没有明确说明结构基本内容的方式(模式),但在写作过程中有一个基本的姿态和理念,也贯彻了自己对新闻理论体系结构的一些想法。这里,我想把这些东西明确讲出来,也算是我对新闻理论体系结构模式的一种设想。

1.建构的理念与姿态

立足于当代,对理论新闻学到底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理念和姿态去对待,不同的人自然会有不同的思考。我目前的基本理念和姿态,可以用这样几句话来概括:以中国实际为根基,以世界眼光为境界,以人文社会科学最新成果为借鉴(或为基点),以原创精神为动力,全面提升理论新闻学的研究水平。

新闻学主要是一门社会科学,但包含着强烈的人文气息和色彩,因而它一方面是对新闻传播普遍特点和规律的探讨,另一方面又不可能超越特定文化环境的强烈影响,也不可能超越各种社会意识形态的或强或弱的影响。我们的世界,是一个具有差异性的多元文化的世界,这是一种文化事实。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不可能无视这样的文化事实,而应重视和尊重这样的事实。因此,在中国做新闻学研究,也像做其他社会科学研究一样,必须把中国实际、中国经验作为自己的学科背景,作为自己研究的重要出发根基。中国的新闻学研究,不可能脱离中国宏观的社会背景,更不能脱离中国新闻传播业的历史与现实,也很难彻底超越中国新闻思想的传统。科学的根本原则与精神,就是实事求是,离开中国这个“实事”,即使能够构建出一套完整的新闻学体系,即使能够建构出世界性的理论,那也基本上是理论家们自娱自乐,对指导、变革、改造中国新闻传播业的实际不会有什么真正的作用。但需要我们注意的问题是:中国的实际在变,并且是在发生剧烈的变革。因此,以中国的实际为根基,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学术研究要以不断变化的中国实际为根基,以最新的中国实际为根基,甚至要以可能的中国实际为根基,不然,我们研究出的所谓学术成果只能是明日黄花、过眼烟云。对理论研究来说,还有更为重要的一面,那就是在研究实际的基础上,不断提出具有前瞻性的观点和看法。与现实亦步亦趋的理论,只是跟在现实之后做出不断解释的理论,是没有多少价值的。只有那些基于现实并且能够把握住对象本质的理论,揭示了对象运行规律的理论,才有理论的稳定性、普遍性,只有进行敢于批判现实、超越现实的理论探索,才能提出具有目标性、理想性的理论,而具有理想性的理论才有足够的召唤力,才能引导勇于探索的人们追求新的境界。

今天的世界已经进入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尽管文化差异是事实性的存在,意识形态的争端也是不可否认的现实,各国的现实状况也有或大或小的不同,但人类面对的诸多共同问题,也促使共识变得越来越多。生活在不同历史传统、不同社会形态、不同社会制度下的人们,展开了越来越广泛的对话、交流和合作,生活在地球不同地方、不同角落的人们,尽管冲突不断增加,但共识越来越多。今天的世界是一个在冲突中融合、在融合中冲突的世界。全球化带来的世界一体化趋势似乎势不可当 ,因此,任何一个国家、民族,如果总是仅以自己的眼光审视自己的事情,迟早会被整个人类淘汰的。以世界的眼光审视、研究每一个领域的发展变化,是时代的一种要求。以世界的眼光为境界,就是要求每个民族都要吸收人类的共同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站在整个人类未来发展的高度,思考一些问题,解决一些问题,那种固守自我“一亩三分地”的姿态与理念,不符合时代的精神。新闻传播在全球化的潮流中更是处于前沿阵地,对于各国之间、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理解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因而,新闻学研究必须放眼全球,关注、探索世界新闻传播的新秩序、新景象。每一国家的新闻学研究者都应该以国际化的视野,观照和探究其他国家人民的新闻文化、新闻观念、新闻思维,以及新闻传播的方式方法;每一国家的新闻学研究者都应该积极展开与他国同行的对话和交流,积极关注、研究对方国家的新闻事业,唯有如此,各国之间、各民族之间,才能在新闻传播领域形成真正的交流互动。 但对一个中国学者来说,他的核心目的仍然是以世界眼光提出中国问题和解决中国问题,有几位学者的几句话,也很能表达我的意思,录于此处。潘忠党说:“我们的落脚点只是中国,分析的是中国问题,以期建构的是解答中国问题的理论和话语。”秦晖说:“主义可拿来,问题须土产,理论应自立。”

新闻学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相比,是一门比较年轻的学科,还没有多少值得自豪的知识积累和方法创新。因此,积极学习借鉴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当然也包括自然科学、横断学科的最新成果),特别是合适的方法,是新闻学研究应该具有的一种基本姿态。理论新闻学必须研究的诸多重要问题(也是诸多难题),如新闻真实、新闻价值、新闻规律、新闻自由、新闻伦理等,首先有赖于对一般真实、价值、规律、自由、伦理等的理解,而关于这些问题的研究,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可以为新闻学提供宝贵的知识和方法;理论新闻学关于新闻信息、新闻文本(作品)、新闻生态(媒介生态)、新闻受众、传播效果等问题的探讨,若能借鉴信息科学、符号学、解释学、生态学、(社会)心理学、传播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和方法,一定会别开生面,取得一些意想不到的成果。事实上,对于任何一门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只要达到一定层次,就会发现,不同学科之间是融会贯通的,一些问题的解决,只有通过多学科整合的方式才有可能。新闻学研究者如果只是把眼光停留在新闻学范围内,在我看来是很难有所突破、有所创新的。就目前来看,新闻理论研究中几乎任何一个理论难题的解决,都不是新闻学自身能够完全办得到的。因而,作为新闻学研究者,我们只有敞开胸怀,虚心学习,才有可能尽快取得进步。

向其他学科学习,并不是要泯灭新闻学的原创性和独立性。毫无疑问,原创精神对于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是最重要的事情。每门学科都有自己独有的研究对象或者特有的观照研究一定对象的方法。这就意味着每门学科都应该有自己相对独立的话语系统或话语方式,应该具有自成逻辑的概念、范畴体系,这些东西标志着一门学科的独立身份。麦金太尔说:“只有通过概念的阐明和重建,才能构造理论。” 一门学科要发展、进步,当然离不开实践的创新、理论的创新,这就要求必须有一种创新的精神,敢于和善于发现新问题,提出新看法,创造新成果。中国新闻传播业及其生存发展环境的迅速变革,使学者们也像其他普通人一样,面对着一个与往昔不一样的陌生世界。如果谁还试图仅用传统的思维、理念、语言方式解释解剖今天的新闻现象,那么他一定会捉襟见肘的。这是一个新的时代,人们面对的是新的事实、新的景象,需要的是不同于往常的原创性思维。过去的思维方式、知识观念、意识形态看起来很宏大,但在实质上已经变得软弱乏力。那种把新问题归结为老问题的历史还原主义做法只会给未来埋下“祸根”。原创精神既是时代的需要,也是时代精神的体现。我们要敢于也应该在深入研究实际的基础上改造老概念,提出新概念,创建符合新的实际的新闻理论。当然,任何新的创造都要以既有的成果为基础。提倡原创精神,并不是历史虚无主义,并不是要彻底放弃传统。历史是割不断的血脉,不是谁想放弃就能够放弃的。对每一个研究者来说,只有把相关领域的历史积累熟谙、吃透,才有足够的底气提出新的建设性的看法、观点和理论。有位哲人讲得好:“一个对哲学史无知的人注定仅能重复哲学史上所发现的论点。” 在理论研究中不可轻言创新,更不可轻言填补空白。有些填补是无意义的,让空白留下来倒是一种美;有些创新不过是用了几个新的语汇,没有实质性的意义。我们首先应该做的是对自己的研究领域进行一番清理,力求把既有仓库中的东西翻腾一遍、晾晒一下,在阳光下你会对过去的东西看得更清楚一些。看清过去是今天研究的起点,任何创新都不可能是绝对的白手起家。

2.新闻理论体系结构的设想

新闻理论研究的范围是十分广泛的,并且在不断地变化、扩展,我们不大可能划分一个十分明晰的界限来。但它的主要研究对象还是相对稳定的,也是比较明确的,这就是新闻、新闻传播和运行新闻传播的新闻业,能够将它们统一起来的概念是新闻活动。因而,新闻理论的研究对象可以简单地描述为人类的新闻活动,研究目的在于发现和揭示新闻活动的特征和规律。

在我看来,可以对新闻理论关涉的范围进一步做狭义、广义的区分。狭义的新闻理论就是关于“新闻”和“新闻传播”的理论,可以称之为新闻本体论;广义的新闻理论则不仅包括新闻本体论,还包括新闻事业理论(可简称为“新闻业态论”)以及新闻关系理论(指新闻业、新闻传播与整个社会环境、社会主要子系统关系的理论)。因此,从区分的意义上说,广义新闻理论由新闻本体论、新闻业态论和新闻关系论三大板块构成。学界目前理解的新闻理论,主要是广义上的新闻理论。事实上,就目前的各种新闻体系来说,不管具体的体系如何结构,讨论的问题基本上都可以划归到这三大板块中去。

新闻本体论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新闻和新闻传播。围绕“新闻是什么”需要阐释的主要问题包括新闻的本源(新闻事实),新闻的本质、特征、功能,新闻价值,等等。围绕“新闻传播是什么”需要阐释的主要问题有:新闻传播(现象或者活动)的起源,新闻传播的构成,新闻传收(受)主体,新闻传收客体(内容或对象),新闻传收媒介,等等。最后,则在最为抽象(具体的抽象)的层次上概括出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依我之见,这一部分是新闻理论的核心,可以说是比较纯粹的新闻理论。

新闻业态论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新闻业。以历史的眼光看,新闻业是人类新闻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标志着人类新闻活动进入了新的历史时代,发生了质的变化,达到了高级形式。新闻业态论需要阐释的主要问题是:新闻业的产生与演变(还会涉及新闻职业的诞生与演变问题、新闻职业的特点问题等),新闻业的构成(主要分为实体构成和活动构成,亦有狭义、广义之分),新闻业的性质与功能,新闻业在不同社会制度、社会形态下的不同表现,等等。最后,通过总结、抽象和概括,对新闻业发展变化的基本趋势及规律做出揭示。

新闻关系论是对诸多新闻关系的研究,它围绕新闻业、新闻传播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的关系是什么这些基本问题而展开,形成新闻环境论(新闻生态或媒介生态论)、新闻自由论、新闻控制论等。然后,在最宏观的层面上,新闻关系论将阐释新闻符号世界与新闻事实世界以及整个事实世界的基本关系,揭示新闻世界与事实世界相互作用的基本方式和内在机制。

广义新闻理论的三大板块中每一板块自身的体系结构是比较容易理顺的,各自的逻辑起点也是比较容易发现的。因而,现在的问题是,如果我们认为并确信新闻理论就是(就应该是)广义上的新闻理论 ,那么,如何在逻辑上结构三大板块的内容,能否找到一个贯通整个广义新闻理论体系的恰当范畴?如果找得到,我们就可以形成统一的、具有内在联系的广义新闻理论体系。

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角度出发,我认为我们可以找到贯通广义新闻理论的那个范畴,它就是“新闻活动”。人类的新闻活动是从人类诞生起就有的活动,这种活动一直持续到今天,并将伴随人类的存在而持续下去。变化的不是新闻活动,而是新闻活动的具体内容和具体方式。因此,新闻活动既具有历史起点的意义,又具有历史终点的意义。从逻辑上看,三大板块涉及的所有新闻实践问题都是新闻活动的具体表现,三大板块涉及的所有新闻理论问题都可以从新闻活动范畴生发出来。 这样,我们可以把统一三大板块的广义新闻理论体系从新闻活动的角度建构为以下这种基本样式(只是基本的逻辑结构顺序,并不是每章的具体安排):

导论

——主要说明和阐释新闻学学科,特别是理论新闻学方向自身的一些基本问题。关涉的主要问题有新闻学的发展、理论新闻学的演变与发展、新闻理论在整个新闻学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新闻理论的学习目的与方法,等等。

新闻活动自身

——主要论述和阐释新闻活动自身的起源,以及新闻活动自身的构成。关涉的主要问题还有新闻活动的构成要素、新闻活动的基本环节、新闻活动基本矛盾、新闻活动的基本方式、新闻活动的基本模式等。

新闻活动者(主体)

——主要论述和阐释新闻传播主体和收受主体,以及二者的基本关系,并适当阐释新闻源主体和新闻控制主体。

新闻活动对象(客体)

——主要论述和阐释新闻事实和新闻文本,以及二者的基本关系。关涉的主要问题还有新闻及其本源,新闻的形态,新闻传播内容的确定标准、确定过程、确定机制,等等。

新闻活动工具(媒介)

——主要论述和阐释大众化新闻媒介的性质、特征、功能、作用,以及不同大众化新闻媒介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媒介生态结构,不同媒介形态个性在新闻传播中的表现。对非大众化媒介在新闻传播中的作用等进行适当的描述和阐释。对新闻符号系统、思维方式等软媒介做出必要的说明和论述。

新闻活动原则

——主要论述和阐释新闻传播过程中必须和应该遵守的基本原则或内在要求,诸如真实、客观、公正、全面、及时、公开等。另外,根据新闻活动在不同社会形态、社会制度下的具体特点,阐释新闻活动的一些特殊原则和要求。

新闻活动规律

——主要针对新闻传播过程,抽象、概括、总结出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在本质层面上认识、把握新闻活动中的主要活动——新闻传收活动——的内在的、稳定的关系。

新闻活动界限

——主要论述和阐释新闻传播活动中必须和应该遵守的基本规范,诸如法律规范、政策规范、道德规范等。关涉的主要问题有新闻自由、新闻控制、新闻伦理等。

新闻活动环境

——主要论述和阐释新闻生态环境的构成及特点,新闻业、新闻传播与社会宏观环境的互动关系,重点阐释新闻传播与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子系统的关系。从宏观层面上说明新闻符号世界与新闻事实世界、整个事实世界的基本关系。

需要说明的是,广义的新闻理论体系在本质上是开放的,每一具体板块也是开放的,可以不断吸纳新的内容。当然,更需要说明的是,我在此处的设想,只是我自己的设想 ,并且只是粗线条的勾勒,只是向读者、向学界提供了一种思路(完全可以有另外的思路和建构方式)。如何把这条思路进一步具体化为体系的章节结构,还需要艰苦的探索和研究。 H7MIYQ7cvoKAwIU7Y+O1Phb5IdZwkqBkApxJwR4kNi1pEtKSUOH6QxaLte+RiMn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