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新闻传收活动的系统考察

如上所说,新闻传收活动是新闻活动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新闻学研究的重点。因此,我们将对新闻传收活动展开系统的考察。我们先从新闻传播的现实状况出发,以静态观照的方式对新闻传收活动的类型构成、方式构成做出宏观的说明,以静态解剖的视角对具体新闻传播的要素构成做出分析;然后以动态的眼光,审视具体新闻传收活动的环节构成;最后,静动合一,以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式,对新闻传收活动的基本矛盾构成做出揭示,从而在整体上把握新闻传收活动的根本运行机制和动力。

(一)新闻传收的方式或类型

迄今为止的人类传播史表明,人类基本上没有因为新的传播方式的出现而彻底放弃以往的传播方式,传播方式正如传播媒介一样以叠加的方式向前发展。原则上说,人类用来进行信息交流的方式都可用来传播新闻。因此,对新闻传播类型的划分与对人类信息交流方式类型的划分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下面,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新闻传播的类型或方式做出简要的阐释。需要预先说明的是,我们提出的几种划分方法(标准)是各自独立的,没有特别注意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相信每一种划分方法,都会为读者提供观察、分析新闻传收活动的一个角度。

1.新闻传收活动的事业化与非事业化方式

人类传收新闻信息的方式,可以从最宏观的层面上分为两种:一种是事业化的方式(也可以称之为业态方式);另一种是非事业化的方式(也可以称之为非业态方式)。历史地看,非事业化的方式是先生的,事业化的方式是后生的,但自从事业化方式诞生后,两种方式就是并存的。

新闻传收活动的事业化方式,主要是指传送新闻的活动是一种职业化的活动,通过社会分工,由专业化的人员来承担。为了高质量、高速率、大规模的传播新闻信息,适应人们对新闻信息的不断增长的需要,人类创造了一定的制度体系,建立了专门的新闻传播组织机构,设定了比较严格的、秩序化的新闻产品创制方式等,逐渐创造了事业化的新闻活动方式。事业化的新闻活动方式,严格说来主要指新闻传送方式。但是,一旦事业化的新闻传送方式诞生,人们收受新闻的方式也就准制度化了,人们的收受活动被纳入了制度化的程序之中,因而,人们不得不按照新闻传送的周期来收受新闻。这在当今社会表现得尤为明显。如果不按照新闻传播的周期收受新闻信息,那么,收受者获得的新闻也就不再是新闻,而是旧闻。在这种意义上,新闻收受行为也变成了一种制度化的行为。顺便说一句,这也正是新闻传播者能够为收受者设置社会议题的根本原因之一。事业化的新闻活动方式,是西方世界进入现代性社会的产物,事业化的新闻活动方式以印刷新闻的出现为标志,19世纪三四十年代大众化报纸在欧美各国的普遍出现,代表事业化的新闻活动初步成熟。发展到今天,事业化方式已经成为人类新闻活动的主导性方式。新闻学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事业化的新闻活动上。然而,这在我看来是有一定偏颇的,或者说是有遗漏的。理由就是我们下文将要论及的人类拥有的另一种新闻活动方式——非事业化方式。

所谓非事业化方式,就是事业化方式之外的所有新闻活动方式。明确一点说,凡是职业化新闻活动之外的新闻活动,都可以归属到非事业化新闻活动的范围之内。非事业化的新闻活动方式,是非专门的、非职业化的方式,因而也是最古老、最长久、最自由并且会永远存在下去的方式。自从人类诞生,原始的新闻活动就诞生了,人们就开始通过最原始的信息交流方式——人际交往——交流被现代人称为“新闻”的信息了。伴随人类的文明步伐,人类交流新闻信息的活动水平越来越高,从口语传播到文字传播,从文字传播到印刷传播,从印刷传播到电子传播,从电子传播到网络传播,从网络传播到后网络传播……一路走来,更新换代,光辉灿烂。然而,非事业化的方式尽管地位、作用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却世代延传,始终是人类交流新闻信息的基本方式。可惜的是,今天的新闻学研究很少关注非事业化的新闻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等于丢掉了一半的新闻学研究对象。这恐怕也是我们将新闻活动方式分为事业化方式和非事业化方式的实质意义所在。它使我们十分清楚地看到了当前新闻学研究中的一个重大缺陷。我自己在这里也仅是从一个小小的角度提出问题,并没有进行任何研究。关于非事业化的新闻活动,我相信它将很快成为新闻学研究的一块热土。事实上,传播学的诸多研究早已进入这一领域,我们应该从中获取启发,尽快探索非事业化的新闻活动方式。

2.传播学视野中的新闻传播类型

在传播学视野中,人们通常将传播的基本类型划分为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和大众传播。 这些传播方式或类型也是人类实际用来传收新闻信息的方式。但人内传播属于个体系统内的传播,更多的是一种自我内部的理解活动,因此,尽管它是“一切社会传播活动的基础” ,但并不构成人与人之间的传收形式,我们不将其列入新闻传播的类型之中。这样,在传播学视野中,新闻传收的方式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1)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是指人类个体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人际传播可以说是人类最古老的信息交流方式,也是人类最古老的新闻交流方式。即使到了大众传播时代,它依然是最普通、最常见、能够传递最丰富信息的新闻信息交流方式,也是多级信息传播中的“终级”形式。 与其他类型的传播相比,人际传播的特点在于传播内容丰富多彩,一切信息都可以通过人际交流进行传收;传播渠道、样式、方法灵活多样;传播效率较高、互动性强。

就新闻传播来说,在事业化新闻传播活动产生之前,人类主要通过人际方式传收新闻信息;在事业化新闻传播活动诞生之后,人际传播方式仍然是新闻传收的重要方式,这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经验事实告诉人们(这样的经验事实完全可以通过读者自身的体验和观察得到证实),通过大众传媒刊播的新闻,大多是通过多级传播才形成规模化传播的,在此情境下,人们根本离不开人际传播;其二,即使在大众传播语境下,还有大量新闻没有进入大众传媒渠道,只能通过人际交流的方式得到传收。

(2)群体传播或者组织传播。

群体传播是指群体成员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群体可以分为一般群体和组织群体,组织群体就是通常所说的组织。“组织是人们为了高效率地完成分散的个人或松散的群体所不能承担的生产或社会活动而结成的协作体。” 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就是组织传播。以组织方式传播新闻信息,在人类的新闻活动中是经常的事情、现实的事实。如果从组织角度观察,新闻媒体是一种典型的组织,整个社会是由各种各样的组织组成的,新闻媒体传播出来的新闻信息因而是组织化的决策结果,而非个人化的决策结果。同样,一些新闻收受者也会以组织主体的方式对待收受到的新闻,而不是以个人的方式对待收受到的新闻。因此,在常态的新闻传播活动中,必然存在着新闻传媒组织与一般社会组织之间的新闻信息传收活动。但是,这里需要注意的问题是,新闻媒体的新闻传播活动,直接指向的主要是作为社会成员的大众个体或者大众全体(对具体的新闻媒体来说,它的大众全体表现为一定的目标收受者),而非特定的社会组织。并且,社会组织之间的信息交流,主要不是新闻信息的交流,而是其他信息的交流。我们这里所强调的是,人类可以通过组织方式、群体方式来传收新闻信息,进行新闻活动。

组织传播的突出特点是传收关系比较清晰、稳定,传收界限也比较明确,比如传收存在的空间范围、内容定位等都是相对固定的。这是因为,组织一旦形成、确定,组织之间的基本关系(比如上下级关系、平行级关系或者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等)、组织内部的基本关系也就确定了。在一定的组织内部,比如比较严格的事业组织、企业组织内部或者比较松散的社区组织内部,会有相对比较封闭的新闻传播活动。事业组织、企业组织的新闻媒体和社区性的新闻媒体等,它们采集、制作、传递的新闻信息,主要是产生于组织内部的新闻信息,收受者也主要是组织内部成员,因此,传收关系往往非常紧密。顺便指出一点,组织内的新闻传播活动,是非常普遍的一种新闻传收现象,并且是对组织内部成员具有直接的、较大影响的新闻传播活动,但新闻学界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既不广泛也不深入。而在我看来,随着社会民主自治的发展,一定群体内部、组织内部的信息交流,包括新闻信息交流,可能会得到进一步加强,因此,作为新闻学研究者,积极关注、考察、研究群体传播、组织传播中的新闻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

(3)大众传播。

所谓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尽管以大众传播方式进行的新闻传收活动诞生于17世纪前后的欧洲,但真正称得上大众传播的新闻传播,还是19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后才出现的。有人甚至认为广播电视传播诞生之后,大众传播时代才算到来了。一般来说,进入20世纪以后,大众传播才逐渐成为人类新闻传收活动的主导方式。

大众传播的基本特点是传播活动的事业化,传播机构的制度化、组织化,传播方式的系统化、规模化,传播手段的现代化,影响的社会化,传播人员的职业化、专业化,收受者的大众化和不确定化,等等。我们现在构建的新闻理论,基本上是以大众化的新闻传播活动为根据的。

3.不同媒介形态构成的传收类型

由于传播媒介具有不同的媒介形态,因而我们也可以从媒介形态的角度来划分新闻传收活动的具体类型。从媒介形态构成特征划分新闻传收活动的类型,有利于人们认知不同媒介的传播特点和优劣短长(对此,本书在“新闻活动媒介”一章会有专门的论述)。就类型划分而言,我们根据媒介形态的差异及其历史关系,可以粗略地将新闻传收活动分为这样几种:通过印刷媒介进行的新闻传收活动,可以简称为“印刷媒介形态的传播”(主要包括新闻杂志和新闻报纸);通过电子媒介进行的新闻传收活动,可以简称为“电子媒介形态的传播”(主要包括新闻广播和新闻电视);通过网络媒介进行的新闻传收活动,可以简称为“网络媒介形态的传播”(主要包括新闻网站等);通过整合媒介进行的新闻传收活动,可以简称为“整合媒介形态的传播”,整合媒介是指几种媒介形态整合在一起形成的媒介形态,它已经出现,并有可能成为未来媒介形态的主导形态。

对于这种类型划分结果,有两点需要加以说明:第一,这种划分是以传播技术媒介为基本根据的,这样,它就把不以技术媒介为中介手段的新闻传收活动类型排除在外了。但实际上,在人类创造出传播技术媒介之前和之后,人类还依赖自身的身体媒介(通过感觉器官和心智能力)和大自然提供的自然媒介(比如空气等)进行着新闻传收活动,这是一种直接的新闻信息传收、交流活动。第二,除了既有的媒介形态之外,人类未来很有可能创造出新的、我们现在还难以想象的媒介形态开展新闻传收活动。因此,媒介形态范畴或空间应该是永远开放的。

人类的新闻传播史告诉我们,不同的媒介形态带来了不同的新闻传播方式,塑造了不同的新闻传播图景,因此,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不同媒介形态的整合(已经成为现实)传播,以及可能出现的新的媒介形态创造的新闻传播,将很有可能塑造一个全新的新闻传收景象。

4.新闻传收的直接方式与间接方式

对上面几种划分方法加以综合和提升,我们就可以将人类的新闻传收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传收,它以人体及其感觉器官为直接媒介进行信息传播,主要发生在面对面的人际传播和群体传播之中;另一种是间接传收,是指在人与人之间、群体之间插入物理中介的传收,最典型的就是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所进行的各种传收活动。通过物理中介进行的人际传播、群体传播也属于间接传收。

人类传播最初只有直接传播,不同的信息载体被创造发明出来之后,人类才有了间接传播。从直接传播向间接传播的转变与发展,也是人类信息传播方式的进步、信息传播水平的提高。直接传播与间接传播是人类最基本的两种信息传播方式。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建立在不同媒介形态整合传播基础上的多媒体(即我上文所说的整合媒介形态)传播,已经把人类的信息传播(包括新闻信息传收)带入了一个新的时代。直接传播方式与间接传播方式之间出现了一些有趣的景象。整合媒介形态的间接传播,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具有了面对面进行的直接传播的诸多特点。信息交流双方或者多方可以通过媒介界面相互接收对方的体态语言,这与直接的面对面的信息交流何其相似。这样的间接传播,已经与传统意义上的间接传播有很大的不同,当然也不能等同于传统的面对面的直接信息传收、交流。传播方式的变化到底会给人类之间的关系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是一个需要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二)新闻传收要素的构成

在具体介绍各种要素构成观点之前,先简单对“要素”本身加以说明。要素,顾名思义,就是必要的、必不可少的因素,每一个都很重要。“要素,大致可译为英文的element,其含义较为严格,它有最基础素质的意思,即多一个不能、少一个不可。” “要素的基本特征就在于,它们是各个离散的。但是只有就它们参与整体性联系或就它们结合起来构成整体或总体而言,它们才是要素。” 也就是说,构成一个系统的结构要素应该是异质的,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它们是在一个系统的结构中发生有机联系的。

1.几种要素说

新闻传收系统到底由哪些要素构成,学界的看法并不完全一致,但实质性的差别不是很大。从表现形式上看,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三要素说。

三要素说认为,构成新闻传收行为的要素有三个:作为传播内容的事实(信息)、新闻传播者和新闻收受者。三要素说得到了我国新闻学界的普遍认可和接受。

甘惜分先生在他的《新闻理论基础》中指出,新闻传播实质上由“事实—新闻报道者—新闻接受者”构成。他把新闻报道者看作连接事实与新闻接受者的中介,这个中介“可能是一个了解内情的个人(他用和人通信的方式向他的亲友报告新闻),但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充当这个新闻报道者的最大最经常的角色的是专门的新闻机构——报纸、通讯社、广播电台和电视台” 。显然,甘先生所理解的新闻报道者实质上指的是新闻媒体,其中包括从事新闻传播工作的人和传播工具。何梓华、成美教授在他们主编的《新闻理论教程》中写道:“现代社会的新闻传播是一个有机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新闻传播者、新闻事实和新闻收受者是三个最基本的要素,这些要素的相互影响和作用,构成了现代社会生生不息的新闻传播过程。” 与甘惜分先生有所区别的是,他们把新闻传播者主要限定为作为人的新闻报道者。 项德生、郑保卫先生在他们主编的《新闻学概论》中也写道:“只要‘传、受、信息’三要素齐全,新闻传播行为就能随之而生。”他们完全赞同甘先生的看法,并进而指出:“把新闻传播要素设定为‘事实—新闻报道者—新闻接受者’,有两个明显的优点:一则既符合传播学原理,又突出了新闻传播的特点;二则把‘事实’作为新闻传播的起始点,鲜明地坚持了事实是新闻本源的立场和观点。”

(2)四要素说。

四要素说是在三要素的基础上,加入了“媒介”要素。比如,黄旦先生在他的《新闻传播学》中写道:“构成新闻传播必须具备四个基本因素,即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接收者,缺一不可。新闻传播就是在这四个基本要素组成的结构内进行的。”

(3)五要素、七要素说。

郭庆光教授认为,在传播学中,一个完整的传播过程应该由五个要素构成,它们是传播者、受传者、讯息(讯息指的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媒介、反馈。“这五种要素是传播过程得以成立的基本条件,在任何一种人类传播活动中,它们都是缺一不可的。” 我国社会心理学者沙莲香曾经把构成大众传播的主要因素分为七个:发信者——把一定的知识、感情、意志等传送出去的组织(由个人或集合体作为代表);符号化——把准备传送的内容变为有意义的符号群;信息——用来进行传递的符号群;通道——大众传媒,媒体是信息的载体,信息通过媒体传播;符号读解——受信者给予接收过来的符号群一种解释,恢复其原意;受信者——接受信息,对复原了的信息内容给予反应;反馈——把受信者的反应再送回去。

上面介绍了几种关于新闻传收要素构成的观点,我更倾向于四要素说。主要理由有这样几点:其一,三要素说认为,传播媒介在“新闻传播中所起的作用只是‘扩大范围’‘加快速度’‘提高质量’‘改善效果’,那它对于构成传播行为就不是必不可少的因素” 。其实,问题的关键在于,三要素说把作为传播者的人和作为传播工具的媒介合为一体,称其为传播者,这显然忽视了媒介本身在传播系统中的相对独立性,忽视了人与物的差别,这当然不利于人们对不同媒介形态传播特点的把握,也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大众传播时代新闻传播主要是通过大众传媒进行的。我们知道,正是由于媒介的不同,才形成了不同形态的新闻传播,传播媒介是独立的传播系统构成要素。其二,五要素说将传播过程中的反馈行为作为一个独立的要素也是不恰当的,因为反馈不过是新闻信息收受者收受信息之后的反应或是对所收受信息做出的评价,完全依赖收受者,并不具有独立的特点,因此,五要素说不能成立。五要素说实质上是把传播过程的一个环节——反馈环节——看成了传播系统的一个要素,混淆了环节与要素之间的差别。其三,七要素说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是要素说,而是将要素和环节整合在一起以后对传播过程的描述。“符号化”和“符号读解”显然不是要素,而是传播者和收受者在信息传播过程的编码和解码行为。

2.各要素的基本含义

由于我倾向于四要素说,因此这里主要对传播内容(事实信息)、传播者、传播媒介和收受者四个要素的含义做出简要的说明。关于它们各自的具体内容及其相互关系的详细讨论,将在本书后面各章中展开,因为各个要素的具体内容及其相互关系,既构成了新闻传播的实践内容,也构成了新闻理论需要研究的中心内容。

传播内容是指新闻传播的对象,即新闻报道的对象、信息或内容。它是新闻传播实践和逻辑上的源头,所谓新闻事实在先,新闻报道在后。不过,需要说明的是,从整个新闻传收过程的系统性出发,传播内容既是传播者报道的对象,也是收受者收受的对象,只是本源状态的新闻事实是潜在的收受对象而已。

传播者是指进行新闻传播活动的人,即指那些在新闻传播活动中主要从事采写编评、制作主持的职业工作者。或者更一般地说,传播者就是指发出新闻信息的人。需要注意的是,一些人已经习惯于用“传播者”或“传者”指称整个新闻媒体,因此,不管是研究者还是读者,都要注意这一概念在相关论述中的实际所指。另外,传播者在仅指人时,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传播者的内部构成是双重的,有“高位主体”与“本位主体”的区别。人们通常是在狭义的、本位主体的意义上理解、应用传播者概念的,即如上面所说,传播者指那些在新闻传播活动中主要从事采写编评、制作主持等业务工作的职业工作者。对此,我们将在下一章展开阐释。

传播媒介是指制作、传送和收受新闻信息的通道或载体,即传播者用来制作、传送新闻文本,收受者用来收受新闻信息的物质实体、物理工具、技术设备等。如果更一般地讲,其则是指用来制作、传送和收受新闻信息的一切中介工具。人们通常所说的传播媒介,主要是指承载信息的载体。

收受者是指收受新闻信息的人,即人们通常所说的报纸的读者、广播的听众、电视的观众、网络新闻信息的浏览者和手机新闻信息的接收者。关于收受者,这些年来人们应用和创造了不少概念,比如受众、接受者、接收者、受传者、收受者等,不同学者似乎也有各自的偏好。但就实际应用来看,只是形式语词的差别,不同用词下概念的实质含义基本一致。当然,还有个别学者认为,“受众”之类的概念已经不符合新的传播实际,应该被彻底淘汰、抛弃。

(三)动态考察中的环节结构

描述新闻传收活动的环节构成,是指以新闻信息的实际流动过程为观察对象,根据新闻信息流动过程在不同阶段所表现出来的相互差异性,将传播过程划分为几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阶段。由于各阶段相互组合连接共同完成着新闻信息传收的任务,因此相对于全程性的信息流动,各个不同阶段便构成了新闻传播的不同环节。

1.新闻传收活动的基本流程

流程是指从源头到终结的程序,比如生产流程是指从采购原料到制作成品的各项工作的程序。所谓传播流程是指信息从信源流向信宿的程序或过程。新闻传播的流程则是指新闻信息从新闻源流向新闻收受者的程序或过程。新闻传收活动的基本流程就是针对各种新闻传播类型的新闻传播过程,抽象、概括、描绘出它们共同具有的基本逻辑程序。

从远古的新闻传播现象到现在高度发达的大众化新闻传播活动,新闻信息在人与人之间流动的基本逻辑程序并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任何新闻信息的宏观流动过程,不管是通过什么样的中介展开,都是从信源向信宿流动的过程。信源是事实,信宿是收受者,将信源信息与收受者连接起来的中介是各种各样的信息载体。它既可能是人自身,也可能是大自然提供的自然物,还可能是人类创造出来的可以负载信息的其他类型的载体。这样,在省去反馈环节的条件下,就可以描述出新闻活动过程的基本流程。

基本流程一:新闻信源→新闻传播者(传播者自身就是信息载体)→新闻收受者。这是人际传播中新闻传收活动的基本流程。这一流程的实质意义是:传播者从信源直接获取新闻信息,然后再直接告知收受者。在传播者与收受者之间,这是一种直接的传收方式,也是传收环节最少的传收方式,同时也是信息损失、失真最小的传收方式。

基本流程二:新闻信源→新闻传播者→新闻传播媒介→新闻收受者。这是以一定的传播媒介(最典型的就是大众传媒)作为新闻信息载体的传播流程。这一流程的实质意义是:传播者从信源直接获取新闻信息,然后将信息加工、制作并负载于一定的物质媒介之上,再将负载信息的媒介传递给收受者,最后收受者从媒介上解读新闻信息。媒介在传播者与收受者之间。这是一种间接的传收方式,也是传收环节较多的传收方式,同时也是容易引起信息损失、信息失真的传收方式。

以上两种关于新闻传收活动流程的描述,是高度简化的、模式化的描述,而在实际的新闻传收活动中,每两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都包含着一系列具体的环节,正是它们构成了新闻传收活动运行的实际机制。因此,只有弄清楚各个传播要素之间的相互的、具体的关系,才能真正把握新闻传收活动的实际状况。如前文所说,就新闻传播系统内部而言,新闻学需要探究的重要问题就是各个要素之间稳定的、本质的、规律性的关系。

2.新闻传收的基本环节构成

我们将以当代大众传媒的新闻传播活动为直接参照,讨论新闻传收的基本环节构成。新闻传播活动是一个前后相继的连续过程,但在这一不间断的流程中,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任务,因而我们能够将完整的传播流程划分为环环相扣的不同环节。从新闻传播的实践逻辑出发,可以将新闻传收的环节描述如下。

第一,采选新闻信息的环节。采选新闻信息环节,顾名思义,就是发现新闻信息、获取新闻信息、选择新闻信息的环节,该环节的最终目的就是初步确定新闻报道的内容。显然,采选新闻信息环节,是新闻传播源头性的环节,是第一环节,同时也具有首要意义,即它为后续环节提供了基本的作业对象,具有奠基性的作用。采选新闻信息环节的核心任务是发现新闻事实(信息),认识、评价不同事实或同一事实不同部分、侧面的新闻价值,从而确定基本的报道内容。

第二,创制新闻文本(作品)的环节。创制新闻文本(作品)的过程,就是将采选到的新闻信息进行加工制作的过程,其核心是将选定的新闻信息进行符号化,该环节的最终成果表现为新闻作品和完成的新闻产品。创制新闻文本(作品)的环节,对现实的新闻传播活动来说,包括两个主要阶段:一是作品化阶段,二是产品化阶段。所谓作品化是指通过思维加工和符号再现的方式,将采选来的新闻信息加工成可以传播的新闻文本,这主要是一个精神劳动过程。所谓产品化是指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比如报纸的排版印刷等)将已经可以传播的新闻文本进一步制作成可以向收受主体直接出售的新闻产品,这主要是一个体力劳动过程,当然也包含一定的精神劳动成分。

第三,传递新闻文本的环节。传递新闻文本的环节,就是将已经制作好的新闻作品或产品,通过不同形态的媒介通道传送到收受者那里,这标志着新闻传播活动“传”的任务的基本完成。对传统新闻媒介来说,传送新闻信息的方式就是将新闻文本直接推送到收受者的面前。但对网络新闻传播来说,传播新闻文本的方式,并不是直接的“推式”传送,而是一种信息储备或提供,是为收受者建设一个庞大无比的信息资源库,等待他们的“拉式”提取。

第四,收受新闻文本的环节。收受者以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媒介获取新闻的活动,构成了新闻传播的收受环节,它标志着新闻传播活动从“传送”到“收受”整个周期的基本完成。收受新闻文本环节由两个小的环节构成:一是“收”的环节,它的主要活动是接收新闻文本的外在形式与基本内容;二是“受”的环节,它是一种对收到的新闻文本内容进一步做出是否接受或接受到什么程度的决定的精神活动。收受新闻文本的这两个内在环节,主要是逻辑上的划分,在实际的收受活动中它们是交织在一起的。但“收”与“受”的划分有着实际的意义,因为收到信息,并不必然意味着接受信息。

第五,信息反馈环节。反馈是双向传播或互动传播的基本构成环节,这里的反馈主要是指新闻传播主体与收受主体之间的一种信息活动,不包括新闻传播机构内部不同主体之间的内反馈活动。反馈的基本含义是从讯息产生的回流。“反馈活动和其他任何传播过程一样:它仅仅是一种倒流,是使传播者很快地对由他们已发出的符号而引起的符号做出反应的机会。” “反馈是通过有关一个系统过去行为的信息来控制这个系统的未来行为。因此,它是借助于重新插入一个系统过去行为的结果来控制该系统的一种手段。在一个传播系统中,反馈是一个接受者(信宿)对信源(传播者)从前信息的回应,表明它的效果。” 新闻传播中的反馈(可称之为新闻反馈),就是用新闻传播的结果信息调整后续新闻传播活动的过程。新闻反馈的真意在于传播者通过对收受实际情况的有效把握,调整后继的新闻传播内容、方式,甚至重新从整体上定位媒体的新闻传播。

从以上对新闻传收环节的简要分析中可以看出,前三个环节所要完成的任务是由传播者承担的,第四个环节则是由收受者来完成的,第五个环节实质上是由传播者和收受者共同完成的。这一简单的分析总结给我们这样一些启示:其一,新闻传收活动,确实是由传播者和收受者共同完成的,他们都是新闻传播过程的主体,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主体间关系,而非简单的对象性关系,二者是互为目的和手段的平等关系。其二,传播者显然在新闻传收活动中承担着更为重要的职责,处于更为主动的地位,是整个新闻传收活动直接的发动者和运作者。能否实现高质量、高效率的新闻传播,直接依赖的就是新闻传播者的素质和水平。其三,收受者作为整个传收活动的目标性主体,从根本上决定了新闻传播的根本动力源于收受者的信息需要。因此,一定时代、社会人们的整体素质,从根本上决定着新闻传播可能达到的整体水平。关于这些问题,我们在“新闻活动主体”一章中还要进行论述。

(四)新闻传收模式的基本构成

模式“是科学研究中以图形或程式的方式阐释对象事物的一种方法” 。模式是对现实对象的简化,与现实事物完全一样的模式无助于我们对实际的了解。新闻传收模式,就是运用一定的图形、符号、程式对现实新闻传收活动情况的抽象、概括和反映。

1.新闻传收的基本模式

依照新闻传播类型的宏观构成,可以将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和大众传播的模式概括为以下两种基本样式。

第一,“点—点”模式。在“点—点”传播模式中,“点”是对新闻传播者和收受者在同一量化标准下的几何抽象,这种抽象的前提是新闻传播者和收受者必须具有基本的对等性。比如,个体对个体,群体对群体,组织对组织。因此,人与人之间、群体之间(包括严格的群体——组织)的新闻传收模式,可以说是典型的“点—点”传播模式。需要提醒的一点是,在群体(组织)传播中,群体(组织)内成员之间的传播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点到点传播,群体之间的传播是以群体为单元的点到点传播。

第二,“点—面”模式。在“点—面”传播模式中,“点”和“面”同样是对传播者和收受者的一种抽象,将传播者抽象为“点”,将收受者抽象为“面”,其基本根据是传播者与收受者在量上的巨大差别和在质上的不同存在方式。比如,通过大众传媒进行的新闻传播,媒体是一种组织化的存在。职业的新闻传播者,在任何一个具体的媒体中都是严格的组织群体,相对于收受者来说,是由少量的人员构成的。而媒体的传播对象是一种大众化的存在,是边界模糊、身份不确定的存在,社会大众通常不会以严格的组织方式去收受媒体的新闻信息。因此,“点—面”传播模式是大众传播的典型模式。

历史地看,新闻传播活动是由“点—点”模式向“点—面”模式演化、发展的一个过程。在事业化新闻传播活动形成之前,新闻传收模式主要是“点—点”模式,是一种“民间化”的传收方式。由“点—点”模式向“点—面”模式的转化,或者准确点说,“点—面”模式的诞生,标志着人类新闻传播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即从非事业化新闻传播时代进入了事业化新闻传播时代。从此,新闻传收不仅成为人们的普遍权利,也意味着新闻传播活动对人类自身的进步与发展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和影响。“点—面”模式一经诞生,便与“点—点”模式一起,成为人类传收新闻的两种基本模式。它们之间并不存在互相取代的问题,可以说,“点—面”模式使“点—点”模式变得更加普遍、有效。

现实地看,“点—点”模式与“点—面”模式共同存在于新闻传播之中。从原则上说,任何一条具有一定新闻价值的新闻,都可能以这两种模式在社会大众中传播。一些新闻的传播,会体现出两种基本模式的相互转化。一些新闻先是在民间以“点—点”模式传播,一旦引起新闻媒体足够多的关注和兴趣,就有可能转化为“点—面”传播模式,而“点—面”化的传播,又会促生新的“点—点”化传播;同样,一些新闻首先是由职业化的传播者发现的,并以“点—面”模式进行传播,如果新闻内容具有足够的激发性,“点—面”化的传播就会催生出众多的、规模化的“点—点”传播。总而言之,一些高质量的新闻(能够引起人们普遍兴趣的新闻,或者说与人们具有普遍相关性的新闻)总是同时以两种模式进行传播的。

2.“点—面”传播模式的具体构成

当代新闻传播的主导模式是“点—面”传播模式,但在这一总模式中,又有诸多不同的具体模式类型,只有把握这些具体类型才能对传播模式形成比较真切的了解。更为重要的是,只有理解了不同传播模式的特点,才能比较有效地将其运用到实际传播之中。

(1)从传收关系上看,“点—面”传播模式可以划分为单向传播模式和双向传播模式。单向传播模式就是无反馈环节的传播模式,信息以线性的方式单向流动;双向传播模式就是有反馈环节的传播模式,信息以非线性的方式在传收双方之间双向流动。

就新闻信息的传收来说,人类拥有的最古老也最常用的传播模式是双向传播模式,只是在印刷媒介诞生之后,也即大众化传播现象诞生之后,传播媒介才从根本上将传播者和收受者明晰地分为两个群体,使他们难以在传收信息过程中进行直接的互动交流,这样就形成了单向的传播方式。直到现在,单向性仍然是大众传播的突出特点,尽管人们采取各种各样的办法力求使传播者与收受者实现双向互动。

像我们在前文中所说的那样,各种信息(包括新闻信息)传收的基本目的,是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有效交流,实现人们精神层面的交往,实现传收者之间的心灵接近,因而,双向或者多向互动是各种信息交流的内在要求,是传收过程中存在的规律性关系(参见第七章“新闻传播规律”中的相关内容)。当由其他社会条件和传播技术进步共同促生的大众传播诞生以后,它把人们之间的信息交流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单向化了,将传播者与收受者之间的直接交流关系变成了间接交流关系,从形式上使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远了,而不是近了。直接交流关系的间接化,往往既降低了信息交往、交流的有效程度,也影响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显然,这与人们试图通过信息交流实现精神交往的目标具有一定的矛盾性。有效的交流,能使人与人接近的交流,必然是双向互动或者多向互动的交流,因而,无论传播技术如何进步,向原始双向、多向互动传收模式的复归,是人类之间各种信息传收模式的必然发展方向,是一种规律性的要求,是否定之否定的一个必然过程。因此,传播技术、传播媒介发展的方向,必然是能够使人们之间进行充分互动传收的方向。这正是新闻传播为什么(事实上也不得不)越来越追求传收双向互动模式的根本原因。

(2)从传播目标收受者的数量规模上看,“点—面”传播模式可以划分为小众化传播模式、大众化传播模式、小众化与大众化相融合的传播模式。这是对“点—面”传播模式所做的进一步的精细理解。已往人们只是在大众传媒的意义上理解点到面的大众传播模式,即只要是通过大众传媒进行的传播,就是以大众传播模式进行的传播。这当然没有什么原则性错误,但过于笼统、宽泛,对人们把握现实中不同大众传播的“变形”模式缺乏足够的理论指导性。因此,对大众传播模式加以具体分析是很有必要的。

第一,小众化传播模式。我们处在大众传播占据主导地位的新闻传播时代,小众化传播是已往没有的概念。小众化传播概念本质上是网络时代的产物。网络使小众化的新闻,甚至是个性化的新闻成为可能和可行的事情,“由于因特网能够提供应需媒体,并满足不同观众群体的需求,因而它允许观众和新闻机构提供更为个性化的新闻” 。由网络传播而生的小众化概念和小众化传播模式,迅速影响到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它们也适应时代的潮流,纷纷以专业化的新闻传播方式建构具有自身特色的小众化传播模式。因此,人们现在谈论新闻传播的小众化传播模式时,在整体上是以大众传播模式为背景的,这是应该明确的前提。

我以为,小众化传播模式的内涵,是指某类新闻传播的目标收受者在规模上是少量的,但到底少到多少才叫小众化传播,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哪类新闻媒体和哪些新闻版面、栏目属于小众媒体、版面、栏目,人们并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小众化传播,实质上是为小范围社会公众提供新闻服务的一种模式。这里的“小范围”有两个意思:一是指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社会人群或者社会公众。比如,社区报纸指向的新闻目标受众,就是一定社区空间范围内的受众。二是指特定的人群范围,他们往往并不生活在相对比较集中的一定空间范围内,而是分散在整个社会的各个角落。他们通过一定的身份特征、职业特征、素质特征等与其他人群区分开来。比如,现在的一些报纸,声称他们是办给年收入不少于多少万、在某某行业、年龄在多少到多少的人看的。这样的人群就是特定的人群,针对特定人群进行的传播就是人们所说的小众化传播。

这里有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比如:过于小众化的新闻还是不是新闻?只满足个别群体的新闻,特别是只满足个别人的新闻还是否是新闻?这样的新闻传播,是新闻传播的发展表现,还是新闻传播的退化迹象?有人指出:“个性化的新闻从某种意义上说,会给社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个性化的新闻传播使人们之间可以分享的共同观念、话题和兴趣逐渐丧失,未来的人们在公共场合可能很难与别人找到共同的谈资。在精神上,人们可能生活得比现在更自由,更丰富多样,但也更孤单。”

在我看来,小众化的、个性化的新闻仍然是新闻,不过,这样的新闻只能是一定范围内的新闻。新闻具有一定的相对性,对一些人是新闻的新闻,对另一些人来说,很可能就不是新闻。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否认新闻的绝对性,只有具备一定特点的信息才能构成新闻。如果连新闻的基本特征都不具备,那就失去了谈论相对性的前提或基础。目前,新闻传播的发展变化,既使得新闻的信息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也使得新闻的相对性特征越来越强。这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新现象,涉及我们对新闻的界定问题。关于个性化新闻问题,我以为这是个假命题,只有个别人感兴趣的新闻其实不会成为大众传媒传播的新闻,因为任何新闻媒体都有选择新闻的标准,但它不会为某个人的需要而选择新闻,至少是按照一部分人(小众)的需要选择新闻。至于个别人在网上定制新闻,他所获取的新闻事实上是许多人都感兴趣的新闻。至于担心个性化新闻会使人们失去共同的谈资,我想是大可不必的,人性是复杂的,人的需要不是单一的,世界上只吃一种食物的动物是有的,但只吃一种食物的人是几乎不存在的。坐在书斋中的一些想象往往是庸人自扰。

第二,大众化传播模式。大众化传播模式是以大规模的社会普通大众为目标收受者的新闻传播模式。在这种传播模式下,传播者选择的主要新闻传播内容,是社会大众普遍关注的、普遍感兴趣的并且能够普遍理解的东西,而不只是大众中某一小部分收受者关注的、感兴趣的、能够理解的东西。这是大众化传播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兴起时的基本表现,也可以说是大众化传播的内在特点和要求。就现实来看,时事新闻、社会新闻、体育新闻、娱乐新闻等,是当前大众化传播的主要内容。事实上,大众化传播模式也是事业化新闻传播方式实际得以运行的主导模式。

“点—面”传播模式之所以能够成为新闻传播的主导模式,主要取决于这样几点:其一,社会大众在事实上有着共同的生活经验和生活环境,每个人为了生存和发展,都有了解、把握环境变动,特别是最新变动信息的必要,因而他们一定会有一些共同的新闻信息需求,这是大众传播模式能够稳定运行的根本原因。如果人们没有普遍共同的某种信息需要,大众传播模式就不会稳定存在。其二,事业化的新闻传播活动,担负着通过新闻方式维护社会良性运行的社会职责,担负着通过新闻方式使整个社会不同系统之间、组织之间、人员之间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的职责,因此,充当社会公器的新闻媒体都会自觉对社会公共事务、涉及社会公共利益的事件等进行报道。也就是说,新闻传播的社会公共服务功能决定了它有一种追求大众传播模式的内在动力。

第三,小众化与大众化相融合的传播模式。信息时代、网络时代的到来,迅速将新闻传播中的小众化传播模式与大众化传播模式融合在一起,造就、形成了一种融合性的新闻传播模式。 我的意思是说,大众化传播媒介同时也是小众化传播媒介、个众传播媒介,它既可以满足人们共同的、普遍的新闻需求,又可以同时满足人们特殊的甚至是个别的新闻需求,这种情况典型地体现在一些综合性的新闻媒介中。曾以《数字化生存》红遍中国的美国人尼葛洛庞帝指出,在信息时代,大众传播媒介的覆盖面一方面变得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又变得越来越小 ,这将是一个“随选信息”的时代。 人们确实发现,在如今的综合性新闻媒介上,既有能够满足各色人等共同需要的新闻信息,也有能够满足特定人群新闻需要的相关报道。在网络新闻媒介上,甚至可以定购能够满足个性化需求的各种信息。

(3)在逻辑上,如果将传播的方向性(单向和双向)和收受者的数量规模特征结合起来,即把我们上面讨论的两种模式结合起来,就可以将点到面的大众传播模式进一步分为单向性(小众化与大众化)融合模式和双向性(小众化与大众化)融合模式。单向性融合模式,就是没有反馈机制或反馈环节的融合传播模式;双向性融合模式,就是有反馈机制或反馈环节的融合传播模式。

把上面的各种具体模式用统一的模式图表示出来,如图1-1所示。

图1-1 点到面的传播模式图

在图中,左边的大椭圆代表媒体或者传播者(是传播模式中的“点”),右边的矩形图代表收受者(是传播模式中的“面”),它们之间的双向箭头线,代表新闻媒体作为传播者与收受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在右边的矩形图中,外围的阴影部分代表作为大众的收受者,矩形内的小椭圆S1、S2等代表作为小众的收受者。在现实中,作为大众的收受者和作为小众的收受者往往是一体化的,即人们既有一般性的大众化的新闻需要,也有相对的具有一定个性色彩的小众化或者分众化的(甚至是个众化的)新闻需要(见上文解释)。

从上面的模式分析中可以看出,大众传播背景下的小众化和大众化的区分,本质上是传播内容的定位区分,或者说是目标受众的定位区分,这二者之间是一种互为前提的关系。在这种区分的背后,乃是对人们新闻需要的仔细区分。需要的差异性,是传播小众化的根源;需要的共同性,是大众化传播能够存在的根据。由于人们永远具有一些共同的新闻需要,同时又始终存在着新闻需要上的一定差异,因此,我们现在可以做出的一个断言是:在大众传播产生之后,小众化传播模式和大众化传播模式将一直共同存在下去,构成新闻传播的双重基本传播模式。

还需要说明的是,上面关于大众传播模式的具体划分,主要是理论逻辑上的一种清理。在现实中,从总体上说,新闻传播不可能以某种单一的传播模式进行,也就是说,新闻传播模式一定是多样的,不可能是单一的。大多数新闻传播都是以某种模式为主导,兼及其他传播模式的特征。在当代新闻传播现实中,几乎不存在单向性的新闻传播,新闻媒体间的差别主要在于谁的双向传播做得更好,谁能更有效地获得反馈信息,更及时地调整后继的新闻传播内容和方式。

另外,还有一个经常被人们与大众、小众一起提到的概念——分众。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这里,我想从理论新闻学的角度,对其做一点说明。分众,顾名思义,就是把“众”分割开来,即把“大众”分为不同的“小众”,进而实行差异化的传播,这也就是分众化的传播策略和方法。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小众化传播乃是分众化的结果。将大众分为小众是为了提高传播的针对性和效率,分众的根据可能有许多,但最根本的是收受者的需要。市场营销策略中的市场细分,体现在新闻传播领域就是受众的细分,受众需要的细分。 PjTtuqKbzIRqTNGzZQJ18Pxr2fXtIL/8J/CFhetGrYgEubEM4vqGi/RQaVLUmw/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