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五节
郭店竹书《老子》《太一生水》的文本与思想

一、楚简《老子》的文本与思想

近20年来,笔者就早期《老子》文本问题发表了多篇论文。据笔者和其他学者的研究,早期《老子》文本经历了一个不断变化及成型与定型的过程,或者说,进入汉代以后它经历了一个不断经典化的过程。马王堆帛书甲本是《老子》的成型本,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本(简称汉简本)和刘向定著本(通行本的母本)是《老子》的定型本。据帛书乙本,帛书本有篇题,上下篇分别题名“德”“道”,且上下两篇在篇幅和章序上与通行本很接近。汉简本是景帝立经本的复抄本。严遵本和通行本的分章均以汉简本为基础。早期《老子》文本的定型都受到了汉代宇宙观的影响,其分章以天道观的数理为依据。汉简本称“经”(《德》篇称《老子上经》,《道》篇称《老子下经》),其总章数及上下经的章数分别为77、44和33,它是以盖天说“圆出于方”的数理(“地四天三”)为根据的。汉武帝时期,浑天说取代了盖天说。刘向定著《老子》,全书总分为81章,上篇(《道》)分为37章,下篇(《德》)分为44章。“81”是根据太初历或三统历的日法数——黄钟一龠之数设定的,“37”和“44”是根据中数5、6之比(5:6)设定的。据《汉书·律历志》,81和中数5、6,是刘歆三统历的两个基本数字。而三统历的历法观念即来源于其父刘向。

从郭店本和韩非所据本(以《韩非子·解老》《韩非子·喻老》为据)来看,战国中晚期的《老子》也很可能经历了一个不断分合和变化的过程。两相比较,韩非所据本更接近于帛书《老子》甲本,而郭店本的文本存在形态则与西汉诸本及通行本大异。

关于郭店《老子》文本,笔者在此需要强调三点看法。其一,郭店《老子》是先秦《老子》文本流传的一个中介,三组竹简很可能是按照主题摘抄和汇集的。这一方面说明,在战国中期,《老子》存在郭店本以外的文本;另一方面说明《老子》存在更早的文本。但是,更早的《老子》文本是什么状态,这是目前难以准确回答的问题。其二,郭店《老子》属于原子分章的文本。所谓原子分章,指某一文本单位与其思想单位一一对应且不可再分的章段。从整体上来看,通行本《老子》不属于所谓原子分章;从个别章段来看,通行本《老子》既有部分章段属于原子分章,又有部分章段不属于原子分章。除个别章段可以再做讨论外,郭店《老子》三组从整体上来看属于原子分章性质。 在《郭店楚竹书〈老子〉校注》一书中,笔者根据分章符号等因素曾将郭店《老子》三组分为32章,即甲组分为21章,乙组分为8章,丙组分为4章。 这些章段基本上都属于原子分章。“原子分章”概念的提出,对于我们研究老子思想及引用《老子》文本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老子思想及引用《老子》文本都应当以原子分章为基础。其三,郭店简的章序与通行本大异,基本不同,这说明郭店简《老子》的文本尚处于比较原始的状态,这决定了其章段具有“活页文本”的性质,可以重新移动和分合。可以看到,在郭店本之后,战国晚期至整个西汉时期的《老子》文本即发生了这种奇妙的、不得不然的变化。

关于郭店《老子》的思想,笔者在此略谈四点看法:

其一,五千余言的《老子》有大量章段不在郭店本中,而如何看待这些章段及其所反映的思想与《老子》或老子的关系,这是一个问题。综合多重因素,笔者推断,郭店《老子》的文本是不完全的,不是当时《老子》文本的全部,故其所反映的老子思想也是不完全的。比较郭店《老子》所抄录及未抄录的文本和内容,有助于我们理解郭店《老子》本身及其与《老子》文本、思想的关系。

其二,对于《老子》思想的理解应当基于原子分章,郭店简便是如此。郭店《老子》的章段一般是上下、前后连抄的,但这不是理解一个单独的原子分章之文义及思想的基础。原子分章就应当按照原子分章来做理解,而与其连抄的上一章或下一章没有必然联系。既然通行本之一章未必是原子分章,那么引用和理解它们即应当建立在新裁划的原子分章上:通行本之一章,也许应当裁划为两个或三个原子章段。而以往的注解,如河上公注和王弼注,是建立在通行本分章的基础上的。这样一来,河上公注与王弼注是否合理和是否正确,也应当得到反思。

其三,郭店《老子》三组在文本上有主题聚合,但没有明显的“道”篇或“德”篇意识。甲组由39支竹简组成,上篇的主题为“道恒无为”,属于政治哲学;下篇的主题为“修身”,同时包括少量道论和德论的文字。乙组由18支竹简组成,基本上属于德论,主题大抵为积德修身。丙组由14支竹简组成,共四章,一章论道用,两章论无为,一章论谦退恬淡。综合起来看,郭店《老子》的主要内容为政治思想,“道”的基本内涵为“无为”,而论“德”的章段在乙组中做了一定程度的汇集。不过,《老子》中有许多论“道”、论“德”的关键文本不见于郭店简,这可能表明,在战国中期传老者对“道”“德”两个概念的反省意识还不足,还不够浓厚。同时,这也说明了《老子》的篇题最初不可能叫作“道、德”或“德、道”。据《韩非子·解老》《韩非子·喻老》可知,韩非子大大强化了《老子》的“德”“道”意识。这样,我们即在帛书本中看到了相应段落的大量汇集及“德”“道”两个篇题的出现。随后,司马谈《论六家要旨》称此派为“道德”或“道家”。

其四,虽然郭店《老子》不主张“绝仁弃义”,但是它对“仁义”观念仍持温和的批评态度。丙组第2—3号简曰:“故大道废,焉有仁义;六亲不和,焉有孝慈;邦家昏乱,焉有正臣。”“大道”高于“仁义”,“仁义”次于“大道”,这是老子的一贯思想,正体现了老子思维的特征。曾经有一段时间,部分学者认为老子不但不绝弃仁义,反而是亲和仁义的。但是,这种看法经不起检验,其实是不恰当的。

二、《太一生水》的文本与思想

《太一生水》共14支竹简,与郭店《老子》丙组同简制。一开始,个别学者认为《太一生水》属于古本《老子》,但极少有人同意此一看法。绝大部分学者将《太一生水》与楚简《老子》丙组分开,认为它不是原始《老子》文本的一部分。无论从文本脉络还是从内容来看,《太一生水》都确实为独立的一篇,与《老子》文本没有太大关系。

从内容上看,笔者进而认为,《太一生水》14支简应当分为两大部分或两篇。前8支简(从“太一生水”至“君子知此之谓【圣】”)为一篇,篇名仍叫“太一生水”。后6支简(从“天道贵弱”至“有余于上”)为另一篇,篇名叫“天地名字”或“天道贵弱”。

由前8支简组成的《太一生水》篇很可能是以楚国天文数术思想为背景的,其宇宙生成论有别于彼时中原至齐鲁一带的宇宙生成论。《太一生水》的“太一”可能具有神性,是神性的宇宙生成的终极本原和终极实体。“水”在《太一生水》的宇宙生成论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所谓“反辅”“相辅”的作用模式,“神明”后于“天地”、先于“阴阳”的特殊位次,以及最后指向“成岁而止”的目的,这些情况都表明《太一生水》是一篇思想内容十分独特的文献,似乎带有较强的地域性思想特征,是一种新型宇宙观和宇宙生成论的表达。而据此推测,作者可能是楚国人。从学派性质来看,据上述因素,《太一生水》篇似乎不应划归道家,而应当断定为阴阳家著作。

由后6支简组成的《天地名字》篇,很可能是一个单独的文本整体。首先,《天地名字》篇无疑属于道家性质。“天道贵弱”“故事成而身长”“故功成而身不伤”等语句,都带有典型的道家色彩,特别是具有老子的色彩。《天地名字》篇应当受到了《老子》的直接影响。“天道”一词与《老子》同义,都指人不可违逆的应然法则。其次,对于“道亦其字也,青昏其名”两句应当如何理解,学者们一直争论不休。“青昏”,整理者读为“请问” ,“青昏其名”即被当作一个反问句来理解。但这种理解似乎不正确,因为此种读法使“青(请)昏(问)其名”一句丧失了与下文的联系。下文云:“以道从事者,必托其名。”(第10—11号简)这两句话即肯定了“其名”是实有的,因此“青昏其名”如读为“请问其名”,则使“其名”丧失了依据。笔者认为“青昏”应当如字读,而因此《天地名字》的宇宙论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天地名字》曰:“下,土也,而谓之地;上,气也,而谓之天。道亦其字也,青昏其名。”(第10号简)从上文看,竹书似乎是说“道”是“天地”的字,“青昏”是“天地”的名。下文即曰“天地名字并立”(第12号简),可以为证。而即使“道亦其字也,青昏其名”的两个“其”字为特指代词,指代所谓终极本原(部分学者即认为指代“太一”),“青昏”也应当是实有其名,而不能读为“请问”。“青昏”大概指天地未分的混沌状态。从字面上看,“青昏”与“道”对立,二者的存在状态不同。再次,“天地名字并立,故过其方”两句令人费解。名先字后,“天地名字并立”这当然是不合理的,但什么叫“天地名字并立”呢?从下文来看,竹书显然将“天地名字并立”看作天地不均齐(西北高、东南低)的原因。笔者认为,“青昏”在此似乎代表混沌原则,而“道”似乎代表秩序原则。混沌与秩序的相并作用,导致天地“故过其方”,从所谓平齐状态改变为不平齐状态。最后,需要指出,《天地名字》篇所持的宇宙学说是盖天说,竹书认为宇宙的中心区域是华夏,并将华夏及其周围地区天形地势的特点——“天不足于西北”“地不足于东南”(第12—13号简)——叙述了出来。进一步,综合如上四点,我们可以推断,《天地名字》篇似乎是从北方传来的道家著作,而不是南方楚人的原创作品。 gMSmKRuhcJWVjYbSF4SNfoT3Wu1+83sU02HTUu3wZjjkFQkndBX+GNRT9tlBQML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