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6月16日,《巴伦周刊》在各大报摊上架,封面是一幅“电锯卡尔”的漫画:他手持一把电锯,将一家阳光集团的工厂锯成两半。下面配了一个巨幅标题:《警惕卡尔》。此时距邓拉普空降阳光集团还不到一年,公司的股价已经涨了两倍之多。
报道内页的标题为《阳光集团的巅峰时刻》,配图是一张臭名昭著的照片:邓拉普双手握持自动化武器,鼓鼓的胸膛上系着两条弹药袋,构成一个巨大的“X”。这张照片原本是为他的自传作品《正经生意》拍摄的宣传照,最终却成为对他冷酷无情的管理风格的长久嘲讽。
然而,与其说莱恩的文章针对的是邓拉普的个人风格,不如说是关于后者那令人生疑的会计做法。
莱恩指出,阳光集团计提了一项高达3.37亿美元的重组费用,直接导致当年的亏损为2.283亿美元。费用包括将储备金从1996年转移到1997年(1997年就可以将其确认为收入),预付掉广告费用,还有一项可疑的坏账计提(9000万美元的核销,未来可能会变成利润),以及对正在使用中的工厂、设备、商标的折旧计提。经过如此一番倒腾,下一年公司的财报数字就会很好看。
在莱恩看来,阳光集团似乎在穷尽一切方法,将1997年预计中的亏损转移到1996年的报表中,如此一来,邓拉普就可以声称,1996年公司造成的亏损都是前一任管理层所为,同时他还将一切可能的利润转移到了1997年。阳光集团的首席财务官拉赛尔·克什坚决否认存在任何会计违规行为,并坚称邓拉普“强烈要求他们以正确的方式做事”,还指出阳光集团内部有审计监督机构,其职责就是确保每个季度的财报都是正确和合理的。
然而,莱恩担心的还不仅仅是他们对财务计提手法的滥用,他同样对邓拉普提出的大跃进式的三年销售增长计划表示怀疑:据称,到1999年,阳光集团的销售收入将翻一番,达到20亿美元,国际销售收入增加2倍,达到6亿美元,并提高运营毛利率到20%。莱恩对小家电行业十分了解,他知道邓拉普承诺的销售预测根本不可能实现。
尽管阳光集团1997年第一季度的销量确实出现了强劲增长,但莱恩收集的证据却表明,该公司正在使用“压库存”的做法——通过高压政策或大幅折扣让经销商进更多的货(使用1996年的冲销库存)。莱恩密切查看了阳光集团的财务报告之后,还发现他们为了促进销量增长,打出了一套组合拳,比如将1996年的货延迟到1997年交付,这样就可以计为1997年的收入,此外还有运送超过客户实际下单量的货品,归为“已经取消”的销量。
我要再重复一遍,大部分的真相都源自那些看似次要的细节,这是再明显不过的了。正是根据这一原则的精神,在当前的情况下,我将把调查重点从事件本身发生的痕迹和迄今已经发现的结论,转移到它所处的周边环境中。
——C.奥古斯特·杜邦
《玛丽·罗热疑案》
莱恩冷静地指出,所有这一切都指向一个可以预见的结果:尽管1997年第一季度的财报是积极正面的,但很大程度上是人工伪造出来的。时间一旦到1998年,所有因为1996年调整费用带来的利好都将化为乌有。届时,邓拉普唯一的策略就是出售阳光集团,或者找到一桩有厚利可图的收购生意。莱恩认为,这两种前景实现的可能性都不大。请记住,这是1997年6月写的,后来不断发生的各种事件证明,这个戏剧性的故事才刚刚开场。
那么,是哪些蛛丝马迹泄露了邓拉普的秘密?当那么多人将他推上华尔街的宝座时,莱恩是如何看到下面摇摇欲坠的地基的呢?我想他依靠的是常识和天然的怀疑精神。
莱恩在今天回忆道:“我知道那时候大众都爱上了这个家伙,但我从一开始就持怀疑态度,因为事情没有表面看上去那么简单。”
他是如何知道邓拉普的计划不切实际的呢?这来自另外一个关键因素:依靠勤奋工作所积累的专业背景知识。正是由于莱恩多年对市场的了解,加上他对阳光集团所面临的行业竞争的认识,他很有信心认识到:“这件事情不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