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儒家重构了礼乐文明并弘扬了其内在价值

礼乐文化是孕育儒家的文化土壤。礼乐文明的出现早于儒家的正式诞生。夏、商都有礼仪,西周礼乐制度完备,但是我们见到的西周的典章制度、礼仪规范,大多是经过孔子之后的儒家改造、重建、整理过的。可以说,儒家重构了礼乐文明,并弘扬了它的内在价值。杨宽先生的《西周史》考证了西周春秋的一些乡遂、宗法、文教等制度,以及社会结构、贵族组织等,可见“三礼”及诸经典所说确有其实,当然也有儒家的理想化、系统化的成分。可见儒家和礼乐文化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徐复观先生讲,“礼在《诗经》的时代已转化为人文的征表。则春秋是礼的世纪,也即是人文的世纪” 。这个判断也是礼乐早于儒家,而儒家又强化了礼乐。礼是一种人文性的象征。

行礼图(清 冯云鹏《金石索》)

黄侃先生有《礼学略说》一文,特别强调有礼之意、礼之具、礼之文。礼之意也就是礼的内涵与意义,礼之具就是礼的器具,礼之文就是礼的仪节。他引用《郊特牲》所说的“礼之所尊,尊其义也。失其义,陈其数,祝史之事也。故其数可陈也,其义难知也”云云。他指出礼的器具、仪节背后的意义和义理更为重要。他说比方“三年之丧”,原来并不是过度的,而“毁之者不知礼也”,批评它的人不知礼义。他又引《檀弓》子游回答有子“丧之踊”之问,以言“礼道”之文,认为“丧礼有不可妄訾者”,“观此则《丧礼》仪文无不具有微意,后世虽不能尽行,而不可以是非古人也” 。所以黄侃先生指出礼的细节中蕴含圣人的微旨,它的意义在于远别禽兽,近异夷狄,也就是今人所谓文明。

礼具是指各种礼器,我们识礼器、学仪礼,首先就要辨其名物。名物必当精究,辨是非而考同异,然后礼意可得明也。所以学习三礼,最难的还是这些名物训诂,但是又非常必要。

礼文是指节文度数,比方说丧礼、祭礼,丧礼主哀,祭礼主敬。但是如果没有器物,没有威仪,那这些感情就表达不出来。宴享相见、三辞三让等,都是礼乐的一些步骤,这些仪节、程序、过程都非常重要。

礼之失则或专重仪文而忘其本意。所以礼意、礼具、礼文这些都很重要,不能偏废,不能减省,正是在细节中才能体会出礼意,但是我们又不能沉溺在礼具、礼文中。相较而言,在礼具、礼文、礼意三者中礼意更重要,而礼具、礼文中蕴含的价值是很重要的。另外,没有仪节就不可以行礼,所以仪文度数也很重要。当然,它只是礼之粗迹,不是其中精要的东西,更重要的是其中蕴含的礼意,即意义的世界和价值的世界。

传统社会有关礼的系统和功能还有一些讲法,比如礼防、礼制、礼治、礼教等。《礼记·坊记》云:“礼者,因人之情而为之节文,以为民坊者也。”“坊”通“防”,取防御水灾的堤防之意。礼防是防什么?防民邪僻,使情感欲望的表达有所节制,达到适中的状态。

以礼治国的“治”是水治的治,涵盖面广;而礼制的“制”则是刀制的制,强调制度、体制的层面,与礼中包含的成文与不成文的法有关。礼、乐、刑、政四者协调配置,总体上叫礼治。礼教所凸显的是礼治教化的层面,礼教又和乐教相配合,是礼文化中最重要的内容。所以礼教的积极意义现在开始被人们重视起来,但还是很不够的。

至于乐,当然没有乐防这一说,乐也是礼、乐、刑、政四种治理社会的方法之一。乐是乐教,起教化的作用。礼乐是以礼为中心、以乐为补充的,当然是很重要的。礼乐文化中,有它的知识系统,有它的价值系统,有它的信仰系统。按照黄侃先生的说法,知识系统就是礼的器具、仪节和仪文;价值系统就是其中所蕴含的礼意,仁义礼智、孝悌忠信、诚敬恕、廉耻勇,或者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妇顺、兄友弟恭、朋友有信等。徐复观先生讲,从礼仪中抽绎出来的礼的新观念,淡化了宗教的意味,特别是许多道德观念,几乎都是由礼加以统摄的。从《左传》《国语》来看,敬、仁、忠信、仁义等观念,是和“礼”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除了知识系统、价值系统之外,还有信仰系统。信仰系统就是对终极性的昊天上帝,对天地、山川等自然神灵,对祖宗神灵、人文始祖的崇拜,礼之中虽然淡化了这样一些宗教成分,但是仍然保留了一些宗教的意涵。

下面来讲讲礼乐文明中有终极信仰的层面,其中有政治正义和社会治理的智慧,有生态的智慧,有道德理性和君子人格,有艺术和美学的精神,以及对现代社会和现代人的精神安立的积极意义。 asVl0EWvxn4b+uq9HmqWMO7uPjIVdYH/Qn5cDJqXssU2CE3Qm5AYtPjpotn1IjI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