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四书”的意义

“四书”是中国人必读的书。“四书”之于中国,如同《吠陀经》或《奥义书》之于印度,《古兰经》之于阿拉伯,《新约》《旧约》之于西方。“四书”,特别是《论语》,就是中国人的“圣经”,涵养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四书”根本上是教人如何做人。对于中国人来说,不读“四书”,就不知道做人的尊严、人格的力量、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宋代张载(横渠)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文化理想,也是他对儒学精义的概括。按照梁启超先生的说法,《论语》《孟子》是两千年中国人思想的总源泉,支配着中国人的内外生活,其中有益身心的圣哲格言,一部分久已在我们全社会形成共同意识,我们既做这社会的一分子,总要彻底了解它,才不致和共同意识产生隔阂。

我认为,“四书”所讲的,正是我们平凡的老百姓真正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依据。

任何一个社会、一个族群,作为其文化土壤或社会文化背景的有两个东西,一个叫“伦理共识”,一个叫“文化认同”。所谓“文化认同”或“民族文化的自我身份认同”,解决的是“我是谁”和“我来自哪里”的问题,是个体所归属的民族文化的基本身份的自我定位,是精神信仰的归乡与故园。所谓“伦理共识”,其实是民众中隐性的,然而又是具有约束力的价值观、生活态度、对待家庭与社会的方式以及终极信念的共同点。一个社会、一个族群的生活如果没有“伦理共识”与“文化认同”,不免会遭受脱序的危险,当然也就不可能有健康的现代化,健康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建设。

实际上,一个健康的现代化的法治社会、工商社会的建构,不能不依赖于“伦理共识”与“文化认同”。而“四书”,正是孕育中华民族的“伦理共识”与“文化认同”的基本经典,其中所讲的道理,例如五常(“仁”“义”“礼”“智”“信”)、四维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就是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念,一直到今天还深深地扎根在老百姓之中,继续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与复兴起着积极的作用。人类文明的经典,可以调治现代的生活。中国经典如儒家的“四书”“五经”,道家的《老子》《庄子》,佛家的《六祖坛经》《心经》等,同样有调治的作用。

钱穆(宾四)先生说,中国文化史上有两位伟人地位越出其他人,前古是孔子,近古是朱子。钱先生的这个说法是很有根据的。朱子是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同时也是一位积极入世、关怀百姓疾苦的有为的政治家。其实真正的儒家,从来都是“内圣外王”一致的。“内圣”指心性修养,“外王”指建功立业。没有所谓一心只研究“心性论”或只修身养性的儒家,或一心参与政治事务的“政治儒学”。这两者分化了就不是儒家或儒学了。儒家中人对内圣与外王或因客观条件限制而有所偏重,但绝不会偏废其中任何一方。现代人也是这样,修养身心的同时担负着一定的公共事务,有一定的社会职责,仍然是德业并进的。 mt+sE1ZEPwL71o6sEZFFwZXhdHWVUblpVM3HJlNiLDd2ai9HBiQk61c+y9Vczoy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