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六、礼乐文明中的艺术和美学的精神

郭店楚简中讲到,多听古乐对君子心性人格的培养尤其重要。诗和乐舞相配,现任教于深圳大学的王顺然君,他在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的博士论文即专门研究这一课题,他指出很多古乐篇章与《诗经》中有的篇章一样,都是多幕的音乐舞蹈剧,他认为不要轻视其中类似于今天戏剧的一些形式和内容。

《乐记》讲:“乐由中出,礼自外作。乐由中出,故静;礼自外作,故文。”“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也;序,故群物皆别也。”礼、乐有不同的侧重,“乐合同,礼别异”。礼用来治理身,乐用来陶冶心。荀子讲:“且乐也者,和之不可变者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乐合同,礼别异,礼乐之统,管乎人心矣。”(《荀子·乐论》)礼乐是相互配合发生作用的,它是特别关乎人心的。

徐复观先生在《中国艺术精神》里面特别论述了乐的本质,他认定乐是仁德的表现,是美与仁的统一。他指出,孔子所要求的乐,是美与仁的统一,而孔子之所以特别重视乐,也正是因为仁中有乐、乐中有仁的缘故。可见孔子把仁德作为礼乐最重要的内涵。徐先生重视古代的乐的内在精神,他说尧舜的仁德的精神,是融到了《韶》乐中去的,形成了与乐的形式完全融合统一的内容。仁德是道德,乐是艺术,孔子把艺术的尽美和道德的尽善——仁德融合在一起。这又是如何可能的呢?徐先生说,这只是因为乐的正常的本质与仁德的本质仍有其自然相通之处。乐的正常的本质,可以用一个“和”字来总括。在先秦、秦汉的典籍中,都称乐的特征和功能为“和”。“和”本是各种相异、有差异的东西的相成相继,谐和统一。所以荀子在《乐论》里面讲“乐合同”,《礼记·乐记》讲,“乐者为同……乐者,异文合爱者也”。《儒行》讲,“歌乐者仁之和也”。也就是说,仁者必和,“和”中有“仁”的意味。仁者的精神状态,也就是“乐合同”的境界。《白虎通》讲“乐仁”,也就是认为乐是仁德的表现、流露,所以把乐和五常之仁配在一起,把握到乐的最深刻的意义,即乐和仁的会通统一,就是道德和艺术,是最深的根底中一种最高的境界,会自然而然地融合。道德充实了艺术的内容,艺术助长了、增强了道德的力量。所以徐先生论证了夫子的“吾与点也”之叹,显示了艺术境界和道德境界是可以融合的。

徐复观先生阐发了音乐、艺术的这样一种政治教化和人格修养的意义,他说:“乐的艺术,首先是有助于政治上的教化。更进一步,则认为可以作为人格的修养、向上,乃至也可以作为达到仁地人格完成的一种工夫。” 他认为,同样是起教化作用,和礼教相比较起来,乐教是更加顺乎人的情感而加以引导的,它是积极的。“儒家在政治方面,都是主张先养而后教。这即是非常重视人民现实生活中的要求,当然也重视人民感情上的要求。(原注:‘礼禁于未然之前’,依然是消极的。)乐顺人民的感情将萌未萌之际,加以合理地鼓舞,在鼓舞中使其弃恶而向善,这便是没有形迹的积极地教化。” 按照徐先生的理解,构成音乐(这里指古代的“乐”)的三要素:“诗”“歌”“舞”,是直接从人的“心”发出的,主体性很强。他说:“儒家认定良心更是藏在生命的深处,成为对生命更有决定性的根源。随情之向内沉潜,情便与此更根源之处的良心,于不知不觉之中,融合在一起……由音乐而艺术化了,同时也由音乐而道德化了。”

所以中国的乐不是一般的器物和形式,它与人的内在精神、情感紧密联系在一起,是从心中流出的,乐和乐教起着安顿情绪、支撑道德、修养品格、提升境界的作用。

关于礼乐与礼乐之教,《荀子·劝学》讲:“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礼记·乐记》讲:“礼节民心,乐和民声……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礼者,殊事合敬者也。乐者,异文合爱者也。礼乐之情同,故明王以相沿也。”“仁近于乐,义近于礼。乐者敦和……礼者别宜……”“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足见礼乐有不同的特性与功能,乐比礼更与人的内在情感相通,两者又相辅相成。总体上说,礼乐教化或礼乐之治,有助于社会安定、人格完善,至少有助于上层社会的文明化与下层社会的移风易俗,亦是文明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58ShlZoqwo453PfyH9YTSZVwRVKwGxW4maf26fmi2RVYdH+zuRwmJzW+XefNU1z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