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2 编制思路

中国各地区财政发展指数从财政收入、支出、平衡、管理与均等化等5个方面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财政发展实际情况进行定量描绘。

2.2.1 财政收入

财政收入是衡量政府财力状况的重要指标,财政收入的充裕情况决定了政府在经济社会活动中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能力,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财力保障。

政府财政收入结构体现为全口径下“四本预算”的收入结构。其中,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数额相对较小,不予考虑;社保基金预算的收支较为独立,在后文单独用社保基金可持续指数呈现。本部分主要考虑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在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人均财政收入反映财政资金的充裕情况;税收收入是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主体,反映了政府财政收入体系的法治化、规范化程度;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四大税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最为密切,大税占比反映了财政收入的质量。土地出让收入构成了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的主体,土地出让收入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之比反映了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度。过高的土地财政依赖度在一定程度上会弱化财政收入体系的法治程度。而且由于土地出让收入高度依赖于房地产市场,房地产市场的高波动性导致过高的土地财政依赖度不利于地方政府的财政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综上所述,本研究确定财政收入稳健指数选取人均财政收入、税收收入占比、大税占比和土地财政依赖度等4个方面作为反映财政收入情况的分项指标。其中前3个分项指标为正向指标,土地财政依赖度为负向指标。

2.2.2 财政支出

财政支出反映了政府资金的投向,代表了政策调控的动向和国计民生的方向。保证财政支出强度,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是国之大计落实落地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补齐民生短板,破解民生难题,兜牢民生底线” 。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支出反映了政府对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建设的投入,反映了政府对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关注度。政府在科技方面的投入是促进科技创新、补短板的重要推力,对推进创新发展战略、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有着重要意义。环保支出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是建设美丽中国、保证长期可持续发展的体现。行政管理性支出是国家行政机关行使职能花费的支出,压缩行政管理费用、严控“三公”经费、取消低效无效支出是提高行政资金使用效率的要求,是政府过紧日子、精打细算、把宝贵的财政资源发挥出最大效益的体现。财政投资性支出是指财政资金用于投资外部性较大的基础设施和产业,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逐步由“建设财政”向“公共财政”转型,因此我们将财政投资性支出占比设置为负向指标。

综上所述,本研究确定财政支出优化指数选取人均财政支出作为反映财政支出总量的分项指标,选取教育支出占比、医疗支出占比、社会保障支出占比、科技支出占比、环保支出占比、行政管理支出占比和投资性支出占比等7个方面作为反映财政支出结构的分项指标。其中人均财政支出和教育支出占比、医疗支出占比、社会保障支出占比、科技支出占比、环保支出占比均为正向指标,行政管理支出占比和投资性支出占比为负向指标。

2.2.3 财政收支平衡

“备豫不虞,为国常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进入各种风险挑战不断积累甚至集中显露的时期”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放在打好三大攻坚战的首位。其中,化解地方债务风险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关键。在财政收入增长乏力、财政支出刚性较强的背景下,地方政府面临日益严峻的财政压力,地方债务持续膨胀,债务率全面攀升。债务规模的扩大为地方政府带来沉重的债务负担,特别是隐性债务增长蕴含着极大的财政金融风险。完善规范、安全、高效的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切实防范和化解债务风险,是促进财政可持续的必然要求。

社保基金的收支平衡也是财政可持续的一个重要方面。“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以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为代表的社会保险基金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按照统筹层次和社会保险项目分别编制预算,做到收支平衡。在出台阶段性减免社会保险费政策的背景下,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及保险待遇稳步提高,社会保险基金的长期平衡压力逐渐增大。社会保险基金的盈余情况关系到社保基金的支付压力与社会保障的可持续性,关系到国家社会保障相关政策的走向。

综上所述,本研究确定债务可持续指数和社保基金可持续指数两大方面指数来反映财政收支平衡状况。债务可持续指数选取显性债务率、隐性债务率和广义债务率等3个分项指标,均为负向指标。社保基金可持续指数选取养老保险抚养比、养老保险基金盈余率、养老保险基金人均累计结余和医疗保险基金盈余率作为分项指标,其中养老保险抚养比是负向指标,养老保险基金盈余率、养老保险基金人均累计结余和医疗保险基金盈余率均为正向指标。

2.2.4 预算管理

政府预算反映了政府活动的范围、内容和导向,预算管理贯穿于财政工作的全过程,完善预算制度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这就要求政府预算的实际执行与编制情况应该尽可能保持一致,不应出现大额的超支或短支情况。财政支出预决算偏离度过大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财政政策的不确定性,从而影响市场微观主体的预期,进而影响国家经济调节的效果,不利于财政的长期稳定。强化预算约束,有助于加强财政资源统筹,是实现财政提质增效的重要保障。

审计是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免疫系统,一方面监督国家财政预算资金合理有效地使用,另一方面对财政决算情况做出客观的鉴定与公证,及时发现和报告问题,为财政管理提供改进措施,并揭露违法行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随着政府职能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审计内容也向关系国家安全和民众利益的方向拓展,对促进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与政策落实有着重要意义。审计违规金额反映了财政资金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于评估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重大战略部署。预算透明是指将政府预算及时、系统地进行充分披露,是公民知情权的重要保证,是打造阳光政府、透明财政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财政民主的重要制度安排。

综上所述,本研究确定预算管理规范指数选取财政支出预决算偏离度、审计违规金额占比和财政透明度等3个方面作为反映财政资金管理情况的分项指标。其中财政支出预决算偏离度、审计违规金额占比为负向指标,财政透明度为正向指标。

2.2.5 公共服务提供水平与均等化

公共财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基本公共服务是由政府主导、保障全体公民生存和发展基本需要、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公共服务。优化基本公共服务的提供,既是“做大蛋糕”又是“分好蛋糕”的机制,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和公平正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的是实现居民间、城乡间、区域间的均等化,实现社会发展成果共享。2021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20个部门出台《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1年版)》,明确了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优军服务保障、文体服务保障等9个方面的具体要求。因此,基本公共服务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举措。

各地区之间由于资源禀赋和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带来经济发展水平与政府财力的差异,进而使得民生性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存在差异。根据十九大要求,应当着力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差距,使各地区人民群众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实现社会发展成果的共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依赖于地区间的均衡发展,同时也离不开利用转移支付促进地区间财力均衡。

综上所述,本研究确定基本公共服务指数和省内财政均衡性指数两大方面指数,分别反映各省份基本公共服务的总体相对水平和省份内各地区间的均衡性。基本公共服务指数选取义务教育生师比、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人均图书馆藏书量、公路密度和每千人口民政机构床位数等5个方面作为反映各省份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水平的分项指标,除义务教育生师比为负向指标外,其余均为正向指标。省内财政均衡性指数选取省内各市人均财政收入差距、省内各市人均财政支出差距、省内转移支付均等化力度和省内基本公共服务差距等4个分项指标,其中省内转移支付均等化力度为正向指标,其余3项为负向指标。 lr8eswbfi3nxK0zSz7+/mEGbjV0NdmP3upr34w6fYF6iJzTpEt/BP28Y3Uyt7hL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