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2022年9月,我国档案领域的首个行业发展报告——《中国档案事业发展报告(2022)》(以下简称《报告(2022)》)正式出版,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反响。基于对2021年全国档案事业发展情况的全面性剖析与系统性回溯,《报告(2022)》向社会提交了一份来自档案领域的扎实答卷。作为集理论性与实践性、融学术性与业务性于一体的研究成果,《报告(2022)》既为档案部门推进相关工作提供了参考,又为档案工作赋能社会提供了指引。以此为良好开篇,中国人民大学档案事业发展研究中心将持续深耕档案事业发展报告研究、撰写工作,致力于打造扎根中国大地、反映中国问题、切合中国实际的档案学术精品。

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在京召开。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指引了各行各业高质量发展的航向标。在此时代背景下,档案资源的潜在价值不断释放,档案事业的发展格局日益优化。

作为党的二十大的召开之年、贯彻落实《“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的关键之年,2022年由此被赋予了特殊意义。整体而言,基于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秉持“四个好”“两个服务”目标要求,2022年我国档案事业发展呈现出稳中求进的主基调,成绩与问题并存,机遇与挑战并行。具体而言,主要聚焦于如下方面:第一,以“服务召开党的二十大”为首要政治任务与核心行动纲要,档案系统广泛开展“喜迎二十大 档案颂辉煌”主题宣传活动,通过展览展示、编辑出版、文艺创作、拍摄发行、媒体推送等方式,绘就生动阐释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的档案图卷,为党的二十大的胜利召开预热造势。第二,以《“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为方向指引,档案系统紧密围绕“七大工程”分解目标任务、明确具体措施,同时印发《〈“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实施情况评估办法》,进一步落实“十四五”时期档案事业各项工作重点。其中,《档案法实施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提请国务院列入2023年立法工作计划,数字档案馆(室)建设、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试点建设、“三支人才队伍”建设等在2022年取得长足发展。第三,以《重大活动和突发事件档案管理办法》《关于加强重特大事件档案工作的通知》为制度规约,档案系统深度聚焦党的二十大、北京冬奥会、上海进博会等重大会议、活动、事件等,持续探索科学合理的专题档案管理模式。第四,以档案文献遗产为着力点,档案系统全力助推《中国贵州省水书文献》《大生纱厂创办初期档案(1896—1907)》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精心组织“第五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申报与评选活动,以增色国际交流领域与公共文化领域的“档案身影”。

上述种种,构成了2022年我国档案事业发展的丰盈图景,并透射出如下鲜明特征:其一,胸怀国之大者,彰显大局意识。2022年,我国档案工作始终与时代大势、国家大事同频共振,其服务中心大局的基础性、支撑性作用日益显著。其二,紧随目标规划,循序渐进落实。由于2022年正处于贯彻落实《“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的关键节点,我国档案工作以规划为指引,制定路线图、明确时间表,有序推进各项任务稳步落实。其三,释放资源活力,赋能社会发展。一方面,精心保管、利用蕴含党的初心使命的红色档案,全面记录、留存新时代新变化新成就。另一方面,正值世界记忆项目成立30周年,2022年我国档案文献遗产领域喜迎两件大事,进而达成深化档案与文化之联结、增益中国与世界之对话的成效。

回看来时路,行向更远处。《中国档案事业发展报告(2023)》(以下简称《报告(2023)》)以2022年中国档案事业发展情况为关注焦点,采取文献研究法、实践调查法、案例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对比研究法等,梳理成绩、总结特点、剖析问题、建议对策、预测趋势,既是对2022年过往的深描,又是向2023年未来的畅望。相比于《报告(2022)》,《报告(2023)》中的“变与不变”交织呈现。一方面,基于对档案事业发展报告稳定性与连贯性的考虑,《报告(2023)》保留了《报告(2022)》的部分结构与内容。另一方面,根据2022年中国档案事业发展的现实变化需求,加之调研资料的可获取性,《报告(2023)》对《报告(2022)》的结构进行了灵活调整:在体例结构方面,《报告(2023)》将原有的“总报告+专题报告+行业报告+附录”调整拓展为“总报告+专题工作+档案信息化建设+行业档案工作+档案产业发展+案例与统计+附录”。其中,“专题报告”被拆分为“专题工作”与“档案信息化建设”,“行业报告”被拆分为“行业档案工作”与“档案产业发展”。在章节内容方面,结合2022年我国档案事业发展特点,围绕“红色档案管理向纵深发展”“‘三支人才队伍’评选”“档案事业发展研究中心十佳案例评审”等年度大事,《报告(2023)》将其内容加以扩充,在“专题工作”增设《2021—2022年中国红色档案管理发展报告》《中国档案保护工作发展报告》《2022年中国档案人才队伍建设发展报告》,“行业档案工作”增设《2022年中国国防科技工业档案工作发展报告》《中国生物制药行业档案管理与信息化发展报告》,“档案产业发展”增设《2022年中国档案寄存外包服务行业发展报告》《2022年中国档案数字化服务行业发展报告》《2022年中国档案软件行业发展报告》,“案例与统计”增设《2022年中国人民大学档案事业发展研究中心十佳案例》,以兼具全局性与针对性、常态化与特色化的视野,切实反映2022年我国档案事业发展的整体图貌与具体细节。

在此基础上,《报告(2023)》面向未来勾勒中国档案事业发展的美好蓝图。作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2023年势必要在中国档案长河里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本质要求与重大原则,统摄于档案事业现代化的战略定位,我国档案工作必将继往开来、勇走新路。首先,锚定“国之大者”,持续增强档案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能力,是必然之举;其次,秉持“大档案观”,全面留存、真实记录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完整历程,加快构建中国话语与中国叙事体系,是本位之责;再次,围绕档案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序推进法规制定、落实、评估、宣传等工作,是应有之义;最后,融入数字中国战略,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档案工作中的应用,促进档案领域的数字、数智、数治建设,是创新之道。综上,面向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报告(2023)》深刻回答了当下中国档案事业从何处来、向何处去的时代命题,旨在为档案学界、业界乃至社会全域提供一份极具参考与启发意义的精品佳作。

需要说明的是,本报告属群体智慧之结晶。由包括中国人民大学在内的21家单位、82名研究人员通力协作,在理论与实践的土壤上共同培育出丰硕的研究之果。纵观编写主体、调查对象,其广涉档案局、档案馆、高校、企业等众多机构及其人员,为内容的充实性、案例的丰富性、数据的准确性提供了可靠来源与坚实保证。在此,谨向上述单位、人士表示衷心感谢。与此同时,特别感谢冯惠玲、付华、张斌、柴德华、乔健、张昌山、陈永生、吴建华、金波、安小米、王英玮、王燕民、蔡盈芳、丁德胜等学术大家与业务大拿。他们高瞻远瞩、独具慧眼地提出了诸多宝贵的“金点子”,使本报告得以进一步增色与升华。

另外,本报告受到中国人民大学“中央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和特色发展引导专项资金”支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编辑为本报告出版付出了辛勤劳动。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谢意。

一切过往皆为序章。未来,档案事业发展研究中心将以档案事业发展报告研究、撰写为抓手,立足于历史与未来视角、深耕于理论与实践沃土、联结于学界与业界网络,致力于打造高质量学术精品。路虽远,行则将至。中国档案事业势必会绘就一番更为璀璨的绚丽图景。

中国人民大学档案事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徐拥军
2023年3月1日 +tqBTvQfL61BVzFLslTJlOMrjeKeKb4GPGEBL+truLMC+ZBsmhvKNboERavC6Lo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