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夙愿,是无数先辈奉献生命和鲜血矢志追求的伟大事业。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目前正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回顾历史,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建立了独立自主的工业体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保持了长达40余年的高速经济增长。在工业领域,中国已经建成门类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工业化历程,并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国。当前,中国在5G、大数据、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和新能源汽车等领域蓬勃发展,甚至局部取得了领先优势。在对外贸易领域,2017年以后中国已经连续6年保持世界货物贸易第一大国的地位,2022年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达42.07万亿元 。中国进出口商品结构也更加优化,逐渐实现了产业转型升级。据统计,在2021年中国的商品出口中,包括手机、电脑、集成电路等在内的机电产品占比接近60% 。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8亿件衬衫才能换一架波音飞机”的时代已经彻底终结。
回顾历史,中国式现代化做到了社会长期稳定。纵观近代以来世界各国的现代化过程,经济现代化与政治现代化之间有着非常复杂的关系。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Samuel Huntington)在其著作中犀利地指出,经济和社会现代化并不必然带来政治现代化,反而有可能对政治秩序形成破坏性影响,从而带来政治动荡甚至内乱 。无独有偶,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也有类似的观点。他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中指出,旧制度下的法国通过改革改善了民众的生活水平,但是改革的获利者却成为反对旧制度的力量,最终导致了大革命的爆发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却跳出了这一理论魔咒。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开展大规模、有计划、有组织的扶贫行动,已经成功让7.7亿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全面打响了脱贫攻坚战。到2020年底,中国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1年我国全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80976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突破了1.2万美元,已接近世界银行高收入标准 。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中国的政治也保持了高度的稳定性。中国共产党领导机构平稳过渡,权力平稳交接,中国民众对政府满意度也在不断上升。根据2020年7月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阿什民主治理和创新中心发布的研究报告,中国公民对中央政府的满意度从2003年的86.1%上升到2016年的93.1% 。
归根结底,中国共产党成功的秘密在于加强自身执政能力建设,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经过对中国现代化历程的理论总结和提炼,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2022年10月16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做了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的报告,报告指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并宣告:“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在新形势下,有必要进一步在理论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进行深入研究,以深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
现代化是一条充满了荆棘的道路,长期以来是少数西方国家的专利,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完成现代化的国家和地区更是寥寥无几。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现代化过程中陷入困境止步不前者众多。巴西、墨西哥和阿根廷皆跌落在“中等收入陷阱”中而无法自拔;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无法在产业链上再进一步;越南和印度目前发展态势不错,但是未来能达到什么高度还未可知。放眼全球,唯有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一路高歌猛进,不仅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而且冲击了旧有思想理论和知识体系。
如何在理论上更好地认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为了准确深入地分析中国现代化走过的历程,需要将中国现代化的事实放置于政治学谱系下进行观察和分析,对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张力做出合理的解释,进一步提高我们对现代化理论的理解。从全球视野来看,中国式现代化事关两个重大问题。
第一个重大问题,即现代化是只存在一种模式,还是像万花筒般存在多种道路和多种可能?在西方国家的理论研究中,现代化道路很多时候被认为只存在一种模式,其他国家要想实现现代化只能学习西方国家。不管是日本,还是韩国和新加坡,其现代化道路都是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扩展和延伸。在此话语叙事下,西方现代化成为一种普世的绝对的存在。由此,不难理解为何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在冷战结束之际相信历史会走向终结,西方的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成为唯一选择 。冷战结束后,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更是成为美国诊断世界问题的“灵丹妙药”,最终形成了“华盛顿共识”的政治叙事 。
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成功,无疑将打破西方现代化的普世主义神话。然而,中国现代化面临的挑战是前所未有的。
其一,中国现代化的起点低。中国曾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因而追求民族独立和开启现代化是同步进行的。中国通过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剥削实现了民族独立,这一事业艰巨无比,是一代代先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新中国成立后,如何平衡独立自主和学习外国经验的关系,一样考验着中国人民的智慧。
其二,中国现代化的时间短。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和关键,不过中国在历史上接连错过了发展机遇。清末的洋务运动和民国时期的工业建设都算不上成功,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才逐渐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工业化。然而,西方国家经历了两次工业革命,留给中国的战略机遇已然寥寥。作为后发国家,中国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路径选择非常有限。德国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Friedrich List)提出了与古典经济学家截然不同的思路,他以现实主义的思维看待国际关系,主张后发国家应该实行经济民族主义理论,通过政府干预经济来实现工业化 。中国作为后发国家,只能通过政府主导来缩短实现工业化的周期。
其三,中国现代化的规模大。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我国十四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艰巨性和复杂性在历史上前所未有。这意味着,中国的工业化规模将是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这一历史进程同样对中国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中国不仅要经历西方国家现代化的老问题,还要面对中国现代化的新问题,人口规模巨大更是会放大这些问题,极大地增加了现代化的复杂性。
其四,中国现代化的难度高。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现代化道路上缺乏可资借鉴的对象。马克思曾经提出设想,俄国“有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占有资本主义制度所创造的一切积极的成果” 。也就是说,可以超越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发达阶段,直接进入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正是基于这一理论,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苏联成立后快速实现了工业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击败了德国法西斯的侵略,并在冷战中带领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阵营分庭抗礼。不幸的是,苏联解体使得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道路遭遇了严重挫折,中国主动承担起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探索的历史重任。
中国的现代化需要同时迎接上述四项挑战,已经走出了一条越来越宽广的道路。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说明,实现现代化并非只有西方一种模式,可以是丰富多彩的。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中国人民的成功实践昭示世人,通向现代化的道路不止一条,只要找准正确方向、驰而不息,条条大路通罗马。”
第二个重大问题与第一个重大问题密切相关,即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实现现代化能否行得通?自大航海时代以来,西方国家在宗教的旗号下,通过发动对外战争、开拓殖民地和进行海外掠夺积累了大量的原始资本,从而走上了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道路。西方的现代化道路是以牺牲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利益为代价的,给这些国家和地区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造成了它们的长期落后。中国是现代化的后来者,已经明确拒绝通过战争、殖民和掠夺来实现现代化。那么,选择通过走和平发展道路来实现现代化是否可行?这是中国的重大战略选择,也是国际社会长期以来的疑虑。
当前国际局势急剧变化,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现代化进程到了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近年来,美国将中国视为其战略竞争对手,联合盟友遏制、围堵、打压中国,限制中国产业链向高端攀升,阻挠中国经济发展。在大变局之下,中国会不会继续走和平发展道路来实现现代化?虽然不少国家对此心存疑问,但是中国对此的回答是坚定明确的:中国会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能否继续选择走和平发展道路,在逻辑上,这不仅取决于中国的选择,更要看有些国家能否接受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否会不择手段,甚至通过非和平手段打断中国和平发展的进程。中国对此的回答也是坚定明确的:中国有能力走和平发展道路,并且有决心解决和平发展道路上遇到的所有问题和各种挑战。因此,有必要在理论和现实两个层面将这一问题弄清楚、讲明白,这也是本书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