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经》之首曰
山
[1]
。其首曰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有草焉,其状如韭而青华
,其名曰祝馀,食之不饥。有木焉,其状如穀而黑理
,其华四照
,其名曰迷穀,佩之不迷
。有兽焉,其状如禺而白耳
,伏行人走
,其名曰狌狌
,食之善走。丽
之水出焉
[2]
,而西流注于海。其中多育沛
,佩之无瘕疾
。
【狌狌】
又东三百里,曰堂庭之山
。多棪木
,多白猿,多水玉
,多黄金。
又东三百八十里,曰猨翼之山
。其中多怪兽,水多怪鱼,多白玉,多蝮虫
,多怪蛇,多怪木,不可以上。
又东三百七十里,曰杻阳之山
。其阳多赤金
,其阴多白金
。有兽焉,其状如马而白首,其文如虎而赤尾
,其音如谣
,其名曰鹿蜀,佩之宜子孙
。怪水出焉,而东流注于宪翼之水。其中多玄龟,其状如龟而鸟首虺尾
,其名曰旋龟,其音如判木
,佩之不聋,可以为底
。
【鹿蜀】
【旋龟】
又东三百里柢山
。多水,无草木。有鱼焉,其状如牛,陵居
,蛇尾,有翼,其羽在
下
[3]
,其音如留牛
,其名曰
[4]
,冬死而夏生
,食之无肿疾
。
【
鱼】
又东四百里,曰亶爰之山
。多水,无草木,不可以上。有兽焉,其状如貍而有髦
,其名曰类,自为牝牡
,食者不妒。
【类】
又东三百里,曰基山。其阳多玉,其阴多怪木
。有兽焉,其状如羊,九尾四耳,其目在背,其名曰猼
[5]
,佩之不畏
。有鸟焉,其状如鸡而三首、六目、六足、三翼,其名曰
[6]
,食之无卧
。
【猼
】
【
】
又东三百里,曰青丘之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青
[7]
。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之不蛊
。有鸟焉,其状如鸠,其音若呵
,名曰灌灌
,佩之不惑
。英水出焉,南流注于即翼之泽
。其中多赤
[8]
,其状如鱼而人面,其音如鸳鸯,食之不疥
。
【九尾狐】
又东三百五十里,曰箕尾之山
。其尾踆于东海
,多沙石。汸水出焉
,而南流注于淯
,其中多白玉。
【赤
】
凡
山之首,自招摇之山,以至箕尾之山,凡十山,二千九百五十里。其神状皆鸟身而龙首
。其祠之礼
:毛用一璋玉瘗
,糈用稌米
,一璧,稻米
,白菅为席
。
《南次二经》之首,曰柜山
。西临流黄
,北望诸
[9]
,东望长右
。英水出焉,西南流注于赤水,其中多白玉,多丹粟
。有兽焉,其状如豚,有距
,其音如狗吠,其名曰貍力,见则其县多土功
。有鸟焉,其状如鸱而人手
,其音如痺
,其名曰
[10]
,其名自号也
,见则其县多放士
。
【
】
【长右】
东南四百五十里,曰长右之山。无草木,多水。有兽焉,其状如禺而四耳,其名长右,其音如吟
,见则郡县大水。
又东三百四十里,曰尧光之山
。其阳多玉,其阴多金
。有兽焉,其状如人而彘鬣
,穴居而冬蛰
,其名曰猾褢
,其音如斫木,见则县有大繇
。
【猾褢】
又东三百五十里,曰羽山
。其下多水,其上多雨,无草木,多蝮虫。
又东三百七十里,曰瞿父之山。无草木,多金、玉。
又东四百里,曰句馀之山
。无草木,多金、玉。
又东五百里,曰浮玉之山。北望具区
,东望诸
[11]
。有兽焉,其状如虎而牛尾,其音如吠犬,其名曰彘,是食人。苕水出于其阴,北流注于具区,其中多
鱼
[12]
。
【彘】
又东五百里,曰成山。四方而三坛
,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雘。
水出焉
[13]
,而南流注于虖勺
,其中多黄金。
又东五百里,曰会稽之山
。四方,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砆石
。勺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湨
。
又东五百里,曰夷山。无草木,多沙石。湨水出焉 [14] ,而南流注于列涂。
又东五百里,曰仆勾之山
。其上多金、玉,其下多草木,无鸟兽,无水。
又东五百里,曰咸阴之山。无草木,无水。
又东四百里,曰洵山
。其阳多金,其阴多玉。有兽焉,其状如羊而无口,不可杀也
,其名曰
[15]
。洵水出焉,而南流注于阏之泽
,其中多芘蠃
。
又东四百里,曰虖勺之山。其上多梓、楠
,其下多荆、杞
。滂水出焉
,而东流注于海。
【
】
又东五百里,曰区吴之山。无草木,多沙石。鹿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滂水。
又东五百里,曰鹿吴之山。上无草木,多金石。泽更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滂水。水有兽焉
,名曰蛊雕
,其状如雕而有角,其音如婴儿之音,是食人。
【蛊雕】
东五百里,曰漆吴之山。无草木,多博石
,无玉。处于东海
,望五山,其光载出载入
,是惟日次
。
凡《南次二经》之首,自柜山至于漆吴之山,凡十七山,七千二百里。其神状皆龙身而鸟首。其祠:毛用一璧瘗,糈用稌。
《南次三经》之首,曰天虞之山。其下多水,不可以上。
东五百里,曰祷过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犀、兕
,多象。有鸟焉,其状如而白首、三足、人面
,其名曰瞿如,其鸣自号也。泿水出焉
,而南流注于海。其中有虎蛟
,其状鱼身而蛇尾,其音如鸳鸯
,食者不肿,可以已痔
。
【瞿如】
又东五百里,曰丹穴之山。其上多金、玉。丹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渤海。有鸟焉,其状如鸡
,五采而文
,名曰凤皇,首文曰德,翼文曰义,背文曰礼,膺文曰仁
,腹文曰信。是鸟也,饮食自然,见则天下安宁。
又东五百里,曰发爽之山。无草木,多白猿。汎水出焉
,而南流注于渤海。
又东四百里,至于旄山之尾,其南有谷,曰育遗
。多怪鸟,凯风自是出
。
又东四百里,至于非山之首。其上多金、玉,无水,其下多蝮虫。
又东五百里,曰阳夹之山。无草木,多水。
又东五百里,曰灌湘之山
。上多木,无草,多怪鸟,无兽。
又东五百里,曰鸡山。其上多金,其下多丹雘。黑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海。其中有
鱼
[16]
,其状如鲋而彘毛
,其音如豚,见则天下大旱。
又东四百里,曰令丘之山。无草木,多火。其南有谷焉,曰中谷,条风自是出
。有鸟焉,其状如枭
,人面四目而有耳,其名曰颙
[17]
,其鸣自号也,见则天下大旱。
又东三百七十里,曰仑者之山
。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雘。有木焉,其状如穀而赤理
,其汗如漆,其味如饴
,食者不饥,可以释劳
,其名曰白
[18]
,可以血玉
。
【颙】
又东五百八十里,曰禺稾之山
。多怪兽,多大蛇。
又东五百八十里,曰南禺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水。有穴焉,水出辄入
,夏乃出,冬则闭。佐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海,有凤皇、鹓雏
。
凡《南次三经》之首,自天虞之山以至南禺之山,凡一十四山,六千五百三十里。其神皆龙身而人面。其祠:皆一白狗祈,糈用稌。
右南经之山志,大小凡四十山,万六千二百八十里。
【注释】
[1]
(què)山:《文选》、《太平广记》引作“鹊山”。
,古鹊字。
[2]
:音jǐ。
[3]
(xié):鱼的肋部。
[4]
:音lù。
[5]
猼
:音bóyí。
[6]
(chǎng fū):当作“
(biē)
”。
[7]
青
(hù):“
”当作“雘(huò)”。一种青色矿物颜料。
[8]
:音rú。
[9]
诸
(pí):山名,亦水名。
[10]
:音zhū。
[11]
诸
:上文是山名,此处是水名。
[12]
(jì)鱼:一种外形似刀的鱼。
[13]
:音dū,一作
(音shǐ)水。
[14]
湨:一作“
”。
[15]
:huàn,《玉篇》称其秉受自然之气,故“不可杀”。
[16]
:音tuán。
[17]
颙(yú):一作“
(yú)”。
[18]
:音gā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