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开放、多元的艺术空间

改革开放之前,中国专业性美术馆以及用于举办美术展览的场所与空间非常之少。那时,各地举办的美术展览多与五年一度的全国美展有关,不仅是由各地文化厅(局)与美术家协会联合主持操办,而且多靠借用其他单位的场地与空间来进行。由于经费极少,审查制度又特别严格,所以全国各地与美术相关的展览十分稀少,与发达国家的美术展览举办状况完全不能同日而语。这也使得一些十分优秀的艺术家很难举办个展。加上专业刊物与出版的机会也很少,即使是名家的作品也鲜为人知。仅以笔者曾经工作过的湖北美术家协会为例,若要举办大型美术展览就必须向武汉展览馆租借展厅, 若要举办小型美术展览则要向汉口的中山公园与汉阳的琴台公园等处租借场地。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从湖北美协的前任负责人师群到后任负责人周韶华等人向历届省政府打了无数个申请建立湖北美术馆的报告,但都无果而终。其理由总是经费不足。事实上,在特定的年代里,除了北京、上海、江苏与黑龙江等少数几个地区有专业性的美术馆外,其他地方的美术机构负责人与美术家们只能望洋兴叹。中国美术馆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五四大街,始建于1958年,主要任务是承接全国与北京地区的美术展览,此外也兼及各地来京举办的美术展览。而作为地方馆的上海美术馆前身则为上海美术展览馆,位处南京西路,1956年8月10日正式开馆。该馆建筑建于1933年,是英式风格的楼宇,原为旧上海的跑马场。 江苏省美术馆的前身是建于1936年的“国立美术陈列馆”,1956年江苏省美术馆陈列馆开始筹建并对外开放,1960年9月对外更名为“江苏省美术馆”。而黑龙江省美术馆则始建于1962年。

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经济大为改善、强调与国际接轨的大背景下,一些地方政府为促进文化艺术的发展,开始建立专业性的美术馆。比如在广东地区,就接连出现了四个专业性的美术馆,并于21世纪以后在展示中国当代艺术的方面起到了非常重大的作用:第一是原深圳展览馆于1987年经改装后正式更名为“深圳美术馆”;第二是坐落在深圳华侨城的何香凝美术馆于1997年4月18日正式开馆;第三是位于深圳市福田中心区的关山月美术馆于1997年6月25日落成并开馆;第四是广东美术馆于1997年11月28日对外开放。

相比起来,21世纪以后各地兴建的美术馆明显要更多一些,据不完全统计:坐落在武昌三官殿的湖北美术馆于2007年11月开馆;其前身是金城银行的武汉美术馆新馆于2008年底竣工投入使用;坐落在杭州市南山路西子湖畔的浙江美术馆于2009年8月正式向公众开放;坐落在三江口北侧的宁波美术馆于2005年10月建成;坐落在石家庄市槐安东路的河北美术馆于2005年5月正式开馆;坐落在裕西公园内的石家庄美术馆于2010年12月18日落成开放,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于2012年正式对外开放。

正因为这样,有人甚至乐观地认为“美术馆的时代”已经到来。当时的文艺政策远较过去开放,故一方面与艺术相关的展览数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另一方面,当代艺术也有了更多机会进入公立美术馆展出。

2003年12月28日,由上海市虹口区文化局创建的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还明确强调该馆是为当代艺术服务的专业化美术馆。而在具体的办馆过程中,其既强调对国内优秀当代艺术的大力推介,也引进了一些国外优秀当代艺术展,在全国尚无一家公立当代艺术馆的情况下可谓是开了风气之先。前馆长陈九为此撰文认为:“政府有勇气建立一个多伦美术馆,而且立足‘当代’这个定位上,我觉得这和文化主管部门的改革开放精神、宽容的气度有很大的关系。” 不过,就大多公立美术馆整体而言,主要还是按照政策精神来安排展览与活动,即更多地展出与主流意识形态相关的展览或满足于公众赏心悦目的花鸟画、山水画、风景画与静物画展等。少数公立美术馆,无论是在题材的开放性上,还是在具体场次的安排上,至多是有限度地举办少量中国当代艺术展。正是基于深层的内在需求,21世纪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与私人经济实力的大幅度提高,一大批并非由政府文化部门投资兴建的民间展示场所,如民营美术馆、 不同性质的艺术空间、画廊就像雨后春笋般地大量出现。

艺术家张小涛曾经在一次访谈中说道:“中国当代艺术从2000年到2010年最大的变化就是艺术家的空间的变化。” 这也恰恰是我们理解中国当代艺术能够在21世纪发生重大发展与变化的客观因素之一。由于各级文化部门对这些民间机构的展出业务在管理上远没有对公立美术馆那么严格,故使中国当代艺术获得了更多的展出自由度与发展空间。比如,深圳何香凝美术馆尽管在文化部注册,且隶属于国务院侨办,其实是由深圳华侨城集团与中国香港中旅集团兴建,并一直为前者代管。加之有一些重要策展人,如黄专、冯博一等的大力支持,在学术的把握上十分到位,在实际的运作上更加有效率,在展览的主题上更加开放与多元,也显得特别活跃。

2005年,华侨城集团为了加大企业文化建设的力度,利用对原有工业场地的改造,又注资建立了OCT当代艺术中心, 不但每年的运营资金全部由深圳华侨城集团提供,而且整个运作,即无论是业务还是经济都完全独立。相对于政府文化部门主管下的各个美术馆,OCT当代艺术中心没有过多体制内的限制,展览对象和学术研究也只是针对当代艺术,故比何香凝美术馆在展览的选题与举办上还要开放、纯粹,于是在业内迅速脱颖而出。

而在数量可观的民营美术馆群中,更多是由私营企业兴建的。比如在成都,地产商邓鸿创建了成都现代艺术美术馆,该馆于2000年12月31日举办了轰动一时的“世纪之门”艺术展,策展人为刘骁纯、水天中、郎绍君,很多重要的当代艺术家都参加了这一展览。2001年,该美术馆还创办了成都双年展,共举办了六届。

在北京,由今典集团负责人张宝全投资兴建的北京今日美术馆于2002年开馆,在首任执行馆长张子康成功的运作下,做了一系列有影响力的当代艺术展。很长时间内,该馆都是国内中国当代艺术家举办展览的重要场所。今日美术馆地处北京市朝阳区百子湾路苹果社区,后在2006年7月成功转型为非营利机构。而位于北京798艺术区的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于2007年11月开馆,其为比利时人盖伊·尤伦斯、米莉恩·尤伦斯夫妇兴建。占地六千五百平方米,有展览厅、图书室、档案室、会议厅、咖啡馆、艺术品商店。作为一家立足于中国本土的国际艺术机构,其宗旨是促进中国当代艺术环境的发展,持续关注并致力于推广中国当代艺术,同时将国际最具前瞻性的当代艺术思潮引入国内,因此很快就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

在上海,由证大集团兴建的上海证大现代艺术馆于2005年6月25日在浦东大拇指广场开馆。该馆后来更名为喜玛拉雅美术馆,主馆位于上海浦东人文核心地块喜玛拉雅中心内,由日本著名建筑师矶崎新操刀设计,是从事艺术收藏、展览、教育、研究与学术交流的民营非营利艺术机构。而坐落在人民公园内的上海当代艺术馆则由龚明光基金会出资创办,是经上海市政府批准的非营利且独立运作的艺术机构。自2005年秋天开馆以后,该馆举办了一系列有关中国及全世界的当代艺术展,不但吸引了很多观众,也受到了较为广泛的关注。自2006年起,上海还出现了多家美术馆,如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上海外滩美术馆、龙美术馆、昊美术馆等,这也使上海拥有了全国最大规模的当代美术馆群。

需要指出的是,如果按照国际标准来衡量,中国的众多当代美术馆缺乏明确的学术定位、成体系的收藏、专业的研究、严格而认真的档案整理、高品质的陈列和出版以及深入浅出、丰富多样的公共教育。这与欧美等国的现当代美术馆相比,显然有着天壤之别,还需要在整体上努力追赶。无法否认,它们的出现促成了一种适应新形势需要发展的积极生态。目前,为业内大多数人所认可的民营美术馆不仅都在展出场馆、运作资金、人员编制上具有一定的保证,并在国家民政部门有正式的登记,多为非营利的公益性单位。但是,也有少数自封为民营美术馆的机构其实是欺世盗名而已,因为它们在本质上只是出资方为倒卖艺术品而设立的特殊机构。与一些按规范操作的民营美术馆不同,这些所谓的民营美术馆以超低价格向著名艺术家收藏作品,美其名曰是要开辟中国现当代艺术家的永久性陈列馆,但很快就将所收藏的艺术品抛到了市场中去获利。这足以表明,国家相关部门必须尽快对民营美术馆的准入设立严格的门槛或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另外,国家在鼓励民间兴办文化的同时,各相关部门还应该尽快出台配套的政策、法规与措施,即不仅要明确定义美术馆的内涵、制定必要的行业规范,如对美术馆多项功能的切实执行、建立行之有效的基金会与理事会制度、对艺术藏品的社会化管理机制等,还要解决民营美术馆在具体操作中所碰到的问题与困难,如参照运作成熟的经验,对相关投资企业减免税务或者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植等,否则难免会打击更多民间人士,特别是企业家兴办美术馆的积极性。

中国的民营美术馆在很大程度上都与房地产机构投资有密切的联系,但也有很多地产机构虽然并不直接投资兴建美术馆,但却会结合若干项目邀请个别著名策展人做一些与当代艺术有关的展览或活动,此类情况在全国各地相当普遍。仅在2003年就有三个相关展览给人们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9月,由包炮、王明贤、张宝全为地产媒体策划的“观念房产”展在北京地坛举办;同月,由高名潞、王明贤策划的“丰收:当代艺术展”以山东栖霞苹果艺术节的名义在北京全国农业展览馆开幕;12月,由顾振清在左岸公社为地产商林润策划的展览在北京举办。 [1]

与以上局面形成呼应的态势是,在全国各地纷纷出现了各种不同性质的艺术空间与画廊。这不仅给予当代艺术家进行更多新探索的实验空间,也与先后出现的民营美术馆共同形成了一个相对于美协、画院系统的新展览系统。资料显示,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到21世纪初,基于很多当代艺术家的实验性探索与活动很难获得公开展示的机会,一些怀有文化理想且有公益心的人士开始尝试建立具有实验意义的艺术空间,并相继推出了一些很好的艺术展览与活动,比如,旅德艺术家蔡青在姚家园艺术中心于1998年推出了由冯博一策划的“生存痕迹”展;2000年在北京草场地兴办的艺术文件仓库为不少优秀艺术家,如洪磊、洪浩、安宏等人举办了一系列展览,此外还编辑了一些文献与档案;由艺术家林天苗、王功新夫妇支持林天放于2000年夏天建立的藏酷新媒体艺术中心则连续举办了《中国当代美术图鉴:1979—1999》观念分册 、《新潮》杂志、“长征”活动的发布会……

大多数的艺术空间尽管场所窄小局促,且都具有非营利的特点。可惜因缺乏经费上的强有力支持,故多在运营时显得捉襟见肘。后来,有的消失,有的则转化为营利的艺术空间,真正能够坚持下来的并不多。与非营利空间迅速减少的情形相比,则是各种商业画廊的大量涌现,这也形成了2003年以后中国当代艺术界的一道风景线。

本来,行文涉及21世纪出现的民间展出场所,就必须花一定的笔墨谈及画廊,因为各地不断涌现的画廊一方面逐渐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基本运作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另一方面也对中国当代艺术展的大量举办与生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仅以2000年出现的几个重要展览为例:由黄笃策划的“后物质”展于10月21日在北京红门画廊举办;11月,“与我有关——中国实验艺术图片展”在上海三亚摄影画廊举办……鉴于在后面的《蓬勃兴起的艺术市场》中会结合市场问题谈及画廊与拍卖行现象,故在此不拟多谈,而是要详细介绍出现在全国各地的艺术区。这些艺术区不但集合了画廊、多种不同性质的艺术空间(机构)与艺术家工作室,更具有丰富而多元的展示场所。

至今为人们所熟知的各地艺术区,大多是自发形成,并且具有相似的历程,即先是一些自由艺术家进驻,在产生了“扎堆效应”、名人效应与相当大的影响力之后,接着众多画廊、艺术机构或非艺术商业单位参与其中,最后就如同纽约的SOHO区一样,被利益至上的商业化浪潮所淹没。在这方面,北京著名的798艺术区可算是2000年以来中国当代艺术区发展的一个缩影,从中可以看到中国当代艺术在空间中展开的许多故事。

798艺术区位处北京东部的朝阳区酒仙桥,在20世纪50年代是一个电子工业基地,前身为718联合厂,即北京华北无线电联合器材厂,其建筑由民主德国参与建设,并采用了包豪斯的设计理念。德国前总理施密特参观798后曾指出,像这样的包豪斯建筑,在德国也不多见了。1964年4月,上级主管单位撤销了718联合厂建制,转而成立了706、798等六个工厂。2000年12月,在国有企业改制的大潮之下,这六个工厂被整合重组为北京七星华电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该公司成立后的重要举措就是将大量闲置厂房低价出租。据批评家吴鸿介绍,由于“一些艺术家和一些机构看中了这里相对低廉的租金、建筑本身高大宽敞的结构空间及良好的采光条件,开始陆陆续续进驻到这里,经过富有创意的改造之后,使原先整齐划一的厂房空间变成了各具风格特点的和使用功能的个性化空间。现在,在这里聚集的各类空间有艺术家们的工作室,设计、出版机构的工作室以及一些画廊的展示空间。另外,还有一些餐饮、休闲服务业因为这里在文化形态上的‘另类’气质,也纷纷在这里‘抢滩’驻点”。他就此评论道:“所有这些行业的加入,使这里不仅仅是一个文化艺术的聚集区,它实际上是具有了一种商业消费社会中的‘文化消费’行业和特征,一些境外媒体将其称作是在北京出现的‘SOHO’现象。”

仅是从2000年到2003年,先后入驻的著名艺术家就有隋建国、于凡、李向群、黄锐、彭禹、孙原、张小涛、陈羚羊、贾涤非等人;各类艺术机构有《新潮》杂志、现代书店、东京画廊、长征空间、时态空间等;举行的各种活动则有:2002年10月由东京画廊推出的“北京浮世绘”展,2003年9月由长征空间推出的“民间的力量”展,2003年9月由时态空间推出的“左手与右手——中德当代艺术联展”等。张小涛曾经在一篇文章中介绍道:“早期798的艺术家们过着波希米亚式的集体生活,大家在一起AA制轮流聚会,从日常聚会再到日常生活都很有一种乌托邦的感觉,这是一帮来寻找理想的人。” 2003年,美国《时代》周刊将798艺术区评为全球最有文化标志性的二十二个城市艺术中心之一。2004年,北京被美国《财富》杂志评选为世界最有发展性的十二座城市之一,入选理由之一便是798艺术区的存在。而且,众多世界政界要人、影视明星、社会名流相继到这里参观。

不过,在2003年6月,艺术区内的艺术家们却突然收到了七星集团的通知:798已被上级规划为中关村电子城,2005年底将要完成拆迁。作为当时北京人大代表的雕塑家李向群代表两百多位艺术家立即向北京人大递交了《关于718联合地区保护与开发的议案》,该议案以“保护特色老建筑”为主的“文化保护”诉求为主,呼吁北京市政府改变原有规划。 后在众多媒体与知名人士的大力呼吁下、在北京市相关领导的直接干预下,798艺术区得以存活下来。不过,虽然于2004年以后做了很多有影响力的展览与活动,但这里的商业气息却越来越浓,一方面是非艺术的商业机构与商业活动日益增多;另一方面是伴随着房租、管理费居高不下与金融风暴的出现,不少艺术家和画廊相继退出。按张小涛的统计:从“2005至2008年间798艺术区的画廊和艺术品商店多如牛毛,798的房租也由2002年的0.68元—2元/天/平方米涨到了3.5元/天/平方米,甚至更贵。也可以倒手转租,最后炒到7元/天/平方米” 。也正是由于密集的画廊与艺术家工作室已经形成“前店后场” 的局面,故相当多的艺术家都不太愿意搬迁到那些房租更便宜但更远的地方,如北苑、宋庄等。他们担心会被“边缘化”,并失去更多的经济来源与潜在的藏家。于是,离798艺术区比较近的黑桥艺术区与草场地艺术区等地就成了“理想”的去处。在短短数年中,朝阳区内一下涌现了聚集着上千名艺术家的二十多个艺术区,这是“目前全球艺术家最为集中、规模最大、形态最丰富的环抱式多元艺术区群落” 。但进驻其中的艺术家没有料到,随着北京城市发展对土地的需求与日俱增,2009年7月18日,朝阳区政府宣布,要在2010年6月完成对朝阳区城乡接合部的26.2平方公里的土地进行改造的计划。其既涉及了金盏、孙河、崔各庄、豆各庄、东坝、三间房、将台七个乡,也使得朝阳区九成的艺术区都面临拆迁腾退的命运。 中山大学传媒学院的杨梵在她的相关硕士论文中介绍, 2009年8月16日与11月26日,东营艺术区与正阳艺术区的艺术家们分别接到开发商发出的“腾退令”,尽管先前与开发商签订的合约远远没有到期,但艺术家们仍需无条件迁出,就连之前已经付出的租金也无法得到赔偿。

显然,以上情况与世界各地艺术区,包括纽约SOHO区等有着相似之处,这些区域先前都很荒凉,很少有人问津,所以出租商不得不以低价出租场地,一旦人气爆棚与地价上涨,他们便立刻任意涨价——或改做房地产,或改为其他商业用途,结果不但导致原有艺术家大量出走,也使得SOHO、798等艺术区都走上了由盛而衰的道路。所不同的是,798艺术区在政府干预下,还是予以保留。在笔者看来,既然历史已经充分表明,艺术是一项可持续发展的事业,艺术家也绝不是孤立发展的天才,那么,政府和社会就有必要采取一系列有力与得当的配套文化措施,给艺术家们真正且长期的支持:1.可向欧美等发达国家学习,建立艺术捐助会、基金会(如法国政府对艺术家的支持包括给有能力但贫穷的艺术家以低价房;给他们必要的创作费与生活费——先由艺术家报方案,再由相关捐助会、基金会审批);2.进一步打造高端艺术市场,制定相关政策,以鼓励国家与民间机构对高端原创艺术的收藏。从根本上看,这既有利于艺术家的再生产,也有利于文化积累,更可带来经济利益;3.2014年成立的“武汉创意新天地艺术区”在全国虽然并不是成立最早的,但其创立的新模式却具有全新的意义。其特点是由政府划地,并由实力雄厚、对文化艺术事业有情怀的企业主导规划建设,因为土地出让等法律手续齐全,房屋产权明晰,艺术家与各艺术机构既可购买,也可租赁。加上艺术家与一些文创企业共同以集体建设用地构建了文创产业生态,同时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更密切,故社会的关注度更高,影响力更大。当然,这也就从法律上保证了这一艺术平台能长期、稳定的发展。如此相同的还有成都的蓝顶新艺术区, 由于它们都很好地解决了SOHO区、798艺术区曾经面临的问题,故值得借鉴。

1957年的北京718联合厂全景(798艺术区的前身)

798艺术区成立前,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的教授利用租来的空间与工人在此进行工作的场景

深圳OCT当代艺术中心的主展厅外景

2019年的798艺术区局部(朱岩摄影)

武汉创意天地艺术区局部

张小涛 白日梦 行为 2009 北京008艺术区

2009年8月16日与11月26日,东营艺术区与正阳艺术区的艺术家们分别接到开发商发出的“腾退令”,为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先是艺术家张小涛于2009年8月在798艺术区召开了一个叫作“变动——艺术家的维权之路”的研讨会。接着,作为媒体人的戴卓群则在和艺术家们商谈后,于12月12日起草了“暖冬——20艺术区2000艺术家巡回创作交流计划”(简称“暖冬”计划)。由于当时正值寒冬,艺术家想用此概念表达“抱团取暖,共度时艰”之意,这一计划很快得到艺术家们的认同。从2009年12月29日到2010年2月3日之间,“暖冬”艺术展分别在创意正阳艺术区、008艺术区、将府艺术区与东营艺术区举办了四站。

张小涛, 1970年生于重庆合川,1996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现为四川美术学院新媒体艺术系教授。

相关链接:

《新潮》杂志创办

1999年,成都贝森集团进驻798做了第一个公共艺术空间,名叫贝森新文化空间,空间的改造设计由著名建筑师张永和先生主持,而业务负责人则是著名批评家栗宪庭先生,当时曾策划举办了一系列当代艺术的展览及各类活动。从2000年开始,贝森集团又投资创办了《新潮》杂志,由杜坚任社长,栗宪庭任主编,编辑部就设在贝森新文化空间内,这本杂志共出版了八期。

部分《新潮》杂志

上海莫干山艺术区

上海莫干山艺术区位于莫干山路50号,也称“M50”,其占地面积35.45亩,拥有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的工业建筑四万一千平方米。整个艺术区规模虽然比北京798艺术区要小得多,但“五脏俱全”。区内除有画廊外,还兼有与工业设计、艺术设计、动画这三个专业相关的机构与工作室。

上海莫干山艺术区大门

北京宋庄艺术区

北京宋庄艺术区位于北京通州区北部,距天安门二十四公里,总面积115.929平方公里,辖四十七个行政村,常住人口近十万人。因租金相对便宜,工作环境宽松,从1993年开始,便陆续有艺术家,如方力钧、岳敏君等人到宋庄镇小堡村居住并进行艺术创作。1995年10月,北京圆明园画家村被解散后,一部分艺术家集体搬迁到了小堡村。因方力钧、岳敏君等人在这里创造了艺术的神话,即在艺术上与商业上都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于是,各地艺术家迁入宋庄速度呈上升趋势。到2006年,这里约有一千名从事文学、绘画、雕塑、音乐创作的自由职业者,但大部分人是以租住闲置工业厂房和民居为主,主要分布在以小堡村为核心的疃里、六合、大兴庄、辛店等村庄之中,其中在小堡村居住和创作的艺术家约二百三十位,约占宋庄艺术家的四分之一,这不仅使当地的房租与地皮费用飞速上涨,也使少数农民与艺术家发生了有关房屋与地产的纠纷。也正是因为艺术家集群逐渐形成规模,宋庄随后被人称为“画家村”,并成为中国最大的一个原创艺术家的聚居群落,由原来单纯的艺术家居住性的聚集形式,逐步发展为原创艺术家工作室、画廊、批评家和经纪人等共同形成的艺术集聚区。区内拥有宋庄美术馆、东区艺术中心、上上美术馆与和静园美术馆等,逐步形成了集创作、展示、交易和服务为一体的艺术品市场体系,而且,相关配套产业和服务行业以及基础设施也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

2004年的宋庄小堡村村口(吴黎浪摄影)

成都蓝顶艺术区

成都的艺术家比较喜欢扎堆,早在1994年,就有周春芽、何多苓入驻了玉林小区沙子堰,此后又有张晓刚、郭伟、何森、沈小彤等人入驻。大家平常各自工作、生活,但只要一有机会,就会在“白夜”酒吧与“小酒馆”等处聚集,令全国同行好生羡慕。为了寻求更宽大的工作环境,2003年8月,周春芽、郭伟、赵能智、杨冕四位艺术家正式租用了成都机场路旁的闲置厂房作为自己的工作室,因为厂房是铁皮蓝顶,所以这里被命名为“蓝顶艺术区”。随后,艺术区的影响力、凝聚力逐渐放大,计有一百多位艺术家聚集于此,并成为中国较为著名的当代艺术群落。2004年,深圳美术馆曾经举办了“居住在成都——中国当代油画邀请展”,参加者多在这个艺术区内工作与生活。2007年,在政府的引导下,新蓝顶艺术区向东迁移,于是,名为“成都蓝顶当代艺术基地”的项目随之启动。

蓝顶当代艺术基地位于成都市双流区新兴镇,距离市区十公里,占地面积一千五百亩,被国家4A级风景区三圣乡所环绕,区内包括产权式工作室和租赁式工作室、公共艺术机构、美术馆、艺术中心,雕塑、摄影、动漫等相关衍生行业基地和时尚商业、观光旅游等服务机构。2009年1月12日,艺术基地的一期工程——蓝顶艺术中心(2号坡地)在成都市锦江区三圣乡荷塘月色落成。周春芽、何多苓、杨千、郭伟、罗发辉、郭晋、赵能智等十四位艺术家入住,蓝顶美术馆也正式开馆。

当年9月,蓝顶二期工程在双流新兴镇又开始打造一千五百亩艺术区艺术基地。其中不仅建设了八十亩产权式工作区(3号坡地),还改造推出租赁式工作区,进而形成了若干个艺术村落,这也使整个艺术园区体现出更加多元化、多层次的景象。2010年6月,蓝顶青年艺术村(4号坡地)正式开村;同时,八十亩产权式工作区也开始了紧锣密鼓的建设,而全部竣工在2012年年底。接下来的第三期工程于2014年开始,2016年中落成,新建有艺术酒店、时尚商业、旅游服务等设施。

老蓝顶艺术区

云南创库艺术主题社区

2000年9月,艺术家唐志冈等人和策展人林晓东在上海相遇,他们认为昆明也有一些类似于上海苏州河仓库的地方,应该有建立艺术仓库的可能性。回到昆明后,唐志冈等人即着手寻找这样的空间,最后选定了地处昆明市区西坝路101号的机模厂。该厂原先是一家生产机器模具和农用机械产品的工厂,由于生产转型致使数千平方米的厂房闲置,部分工人下岗。唐志冈等人通过与厂方的多次谈判,最终说服了厂方将这些车间和房屋租给艺术家做工作室、设计室以及进行经营画廊、酒吧、餐厅等。2001年初,唐志冈首先进驻,接着,刘建华、潘德海、孙国娟、曾晓峰等艺术家和设计师先后进驻这里开辟工作室。与其他城市艺术区不同的是,艺术家们占据了二楼以上的空间,而把一楼的大空间留给了画廊、酒吧、餐厅、书店等机构或企业的经营。在不到的一年的时间里,这里迅速形成有三十多位艺术家工作室、四家艺术画廊、两家餐馆、四间酒吧、一家书店、一家文化传播公司、一家羽毛球运动馆和若干设计、影像工作室的综合社区。创库创办以来,区内的上河车间、诺地卡艺术中心、彼岸文化艺术传播公司、井品画廊、老别墅画廊吧等,先后举办了大小近百次艺术展览和艺术文化交流活动。

早期的云南创库艺术主题社区

坦克库·重庆当代艺术中心

“坦克库·重庆当代艺术中心”位于重庆黄桷坪四川美术学院老校区,由一个废弃的军事仓库改建而成,是非营利的艺术机构。它不仅拥有多个综合艺术区、展示厅和相关的配套设备,还拥有功能各异的艺术家工作室。开办以来,这里经常举办各种学术活动,包括展览、讲座等,因而在“2006艺术中国年度影响力”评选活动中曾被评为“年度最具影响力艺术机构”。

“坦克库·重庆当代艺术中心”外景

[1] 顾振清《关于黄永 的作品〈蝙蝠计划3〉被取消展出的声明》,TOM 美术同盟网专稿,2003年12月31日。 m+U3Ntl7q3tkxeIHndY9PW6TB7SKi5WonQrtEdPjZOt26dNHGLbyiKr+Qo+aEjJ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