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一

冯天瑜

鲁虹带给我们的这本《中国当代艺术史:2000—2019》,延续了他一贯的写作方法,即在大量占有文献与图像资料的基础之上,以平实、客观的文字描述了中国当代艺术在21世纪以来的发展现状。

提到当代艺术史的书写,鲁虹一直有着他自己的方法论支撑。因受美国艺术史家H.W.詹森工作方法的启发,他首先做的工作就是想办法占有大量图像与文字资料——史料表明,H.W.詹森的工作乃是由对作品图像的收集、分析和研究开始的。从1998年起,鲁虹开始以各种方式搜集重要艺术家的作品图片,然后不仅配上了作品说明和艺术家简历,还按照年代排序出版了四本相关书籍。如《中国当代美术图鉴1979—1999》(六卷)、《新世纪中国当代艺术图鉴2000—2005》《聚变:中国当代艺术图鉴2005—2009》《中国当代艺术全集1978—2008》(六卷)等。需要说明的是,虽然以上图书介绍了众多优秀的中国当代艺术作品,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史,至多只能算是当代艺术的图录史。不过,它们后来却构成了鲁虹撰写中国当代艺术史的基础。由此,他也探寻到了写作的框架或展开问题的链条。

2006年,鲁虹进入了艺术史书写的新阶段,《越界——中国先锋艺术1979—2004》一书就是运用他自己创立的叙事模式而进行普及版写作的初步尝试。由于此书一方面采用了文图相配的方式,一方面又融学术性、知识性、历史性、文献性、直观性与可读性于一炉,所以在出版的当年9月就在北京三联书店上了排行榜第一名,此外还在北大“风入松”书店与北京798的罗伯特书店也上了排行榜。而后来重印了九次的《中国当代艺术史1978—2008》(大学教材)以及2021年6月出版的《中国当代艺术史1978—2018》(大学教材)都是基于《越界——中国先锋艺术1979—2004》一书修改发展而成的。应该强调的是,2013年,鲁虹又在《越界——中国先锋艺术1979—2004》一书中抽出前二十年的内容予以深化写作,继而推出了专业版的著作《中国当代艺术史1978—1999》。相比较而言,该书虽然借鉴了先前书中文图对照的方式,但更多加强了理论的深度与文字方面的内容,于是在对作品、艺术家或相关事件的评介上更凸显作者的声音。2013年该书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发行,2020年6月该书英文版由美国斯帕格出版公司(SCPG Publishing Corporation)出版发行。实际上,现在读者所看到的《中国当代艺术史2000—2019》正是鲁虹接着前书续写而来的。

我注意到,在《中国当代艺术史2000—2019》的第一编中,为了让读者全面了解中国当代艺术在21世纪的整体发展情况,作者先从七个不同的方面简述了中国当代艺术在21世纪所面临的情境因素,其中包括国家艺术机构对当代艺术的介入;民间艺术空间与艺术区的大量兴起;艺术市场的利与弊;全球化与本土化的交织;宣传媒体出现的新变化;艺术批评遭遇的尴尬处境;“再中国化”的历史大趋势。显然,了解这些,对于读者深入把握中国当代艺术在21世纪的整体发展情况,以及一些具体作品是不无好处的。另外,作者还有意将第七章中所谈到的“再中国化”问题当作了本书写作的核心概念。我虽为当代艺术门外人,但按我理解,在这里,所谓“再中国化”的含义是,发生在中国本土的当代艺术现象,即不管是“外来”的还是“原生”的,都应被视为一种新生“中国问题”的发生过程,都必然和本土不断涌现的新的多样化追求有着本质上的关联。所以,所谓“再”,其实指的是一种新形势下的新问题,并与原有问题相区隔。而在具体的行文中,他的具体做法是:首先谈到了这一概念与20世纪80年代所出现的“反传统”思潮之间的上下文关系,接着便把纷繁复杂的当下艺术现象,概括为对新、老传统资源的借鉴,对现实的积极介入或对高新技术的开发和运用这样几个方面,从而描述了一段激动人心的艺术历程,并让我们得以跟随作者铺开的线索,触摸到当代艺术发展的主线与一段活起来了的历史。这也使人不禁感到,“再中国化”的历史趋势就如时代的浪潮,而一件件艺术作品则像是无数的浪花……

我认为,鲁虹的相关工作可视为同步研究,是很有意义的。而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国内一些研究艺术史的学者总喜欢把目光投向伟大的过去,即一股劲地研究古代艺术,以致对光辉的现在视而不见。关于这一点,著名的艺术史学者约翰·巴格内尔·伯里早在1902年就发出了警告。 另一位享有盛名的艺术史学者普莱茨奥斯也有同样的说法,他强调指出:“对过去的黄金时代的怀念深深植根于历史、艺术和学科发展史的特定观念之中。正是这些观念在今天成为急诊的焦点,同时也是近十年来有关艺术史学科危机大辩论的缘由。” 他们的观点很值得学者们注意。毫无疑问,21世纪以来的当代艺术发展历程,其实是文化大转型与空前繁荣的重要历程,在此期间,一大批优秀艺术家创作的作品已经构成了一个全新的传统,并越来越广泛地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因此,作为当代艺术历史的经历者完全有责任与义务从不同角度去追溯多种艺术现象与一些作品的发生和发展,进而为其他学者与后来人进行更深入、客观的研究提供必要的帮助。

衷心希望有更多学者参与类似工作,并多出版一些关于中国当代艺术史的书籍。既然在进行中国当代艺术史写作的时候,每个人都会有一定的局限性,那么,我们越是多留下一些相关的版本,后人再来研究这个时段的文献的时候,就越是会有更多的参照和比较,而这就可以校正出一些错误来,防止以讹传讹的现象发生。

是为序。

2021年8月16日于武昌珞珈山

摄影:彭年生

冯天瑜,1942年生,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从事中国文化史研究,著《中华文化史》《中华元典精神》《封建考论》《辛亥首义史》《张之洞评传》等。业余喜人物速写,出版《学人侧影》画册。 c/L0DEDmusFeCWdQTx633MUZ7MHHVJbKfKSxIMVNxTzfecnftC0AFuOTy1lsl6k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