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编
新兴媒介的轰动

所谓新兴媒介其实是相对于传统媒介而言的。由于新兴媒介创作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大行其道,所以才有人将以传统媒介创作的艺术——包括油画、水墨或雕塑等统称为架上艺术。而近些年常说的当代油画、当代水墨或当代雕塑等乃是一些艺术家以当代艺术观念对传统艺术样式的成功改造与转换。不过,并非所有当代艺术家都走着相同的创作之路。

资料显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的艺术家为了适应新文化的需要,同时为了更好表达新的思想观念与想法,转而以新兴的媒介进行艺术创作,其中包括当代影像艺术 、装置艺术、行为艺术、生物艺术、多媒体艺术、虚拟现实(VR)艺术与网络艺术等。这既与一些艺术家希望转换新的创作媒介以开拓新的表现领域有关,更与一代新人登上了当代艺术的舞台有关。资料表明,由于后者出生于新媒介不断推陈出新的时代,加上深受电视、卡通、广告、网络等文化的影响,故其生活方式、视觉经验、思维状态、创作内容以及表现方式都发生了变化。有意思的是,虽然此类带有颠覆性的艺术样式在开始出现时颇受争议,并一度被视为非艺术或反艺术。但因为涉及了传统艺术样式无法涉及的领域,同时涌现了一大批优秀作品,所以不仅受到了广泛关注,也深受各界人士的欢迎。从近来举办的众多中国当代艺术展或出版的相关画册、杂志来看,以新兴媒介创作的当代艺术日益成为名正言顺的主角,其重要意义也在与社会发展的动态关系中逐渐体现了出来。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首先,在中外艺术的漫长发展历史中,总是不断会有新兴的媒介出现,比如在遥远的过去,青铜器相较石器就是一种新的媒介。如此类推,后来曾经被历代中国艺术家广泛运用过的不同媒介,如熟绢、宣纸、木版、油彩、摄像机等最初无不是作为新兴媒介出现的。而近几年在国内出现的不少新艺术样式不仅运用了更新的媒介,也运用了更新的科学技术,这就使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一些曾经显得很新颖的影像艺术、装置艺术、行为艺术作品也变得相对“传统”起来了。可见,所谓新媒介艺术永远是一个不断延伸或发展的概念,很难加以严格的定义。艺术史告诉我们,在不同的时代中,那些不安分或锐意进取的艺术家对各种新媒介的使用、研究与探索,正是他们适应文化变革所采取的具体措施。

近代以降,艺术家杜尚的出现加快了这种变革。由于他在新媒介创作方面取得的成就,以及他所倡导的艺术思维方法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故激励了不少后来者一直尝试以不同的新媒介或艺术形式去创作。另一位传奇人物博伊斯的出现,则使新媒介创作不再满足于过往对玄学式思维或游戏式思维的表现,而是更加注重表达具有当下文化、社会或历史意义的新观念。这也意味着,尽管杜尚早在20世纪初就因为使用新媒介——现成品而被贴上了观念的标签,但观念艺术作为一种普遍的艺术现象发生,终究还是在20世纪60年代之后,对此我们应该给予充分的理解。

其次,由于以新兴媒介创作的艺术作品大多会将观念表达作为重要的起点,故经常会被一些西方理论家称之为“观念艺术”。事实表明,在相关西方理论家心目中,任何新兴媒介的出现与使用都只有着工具上的意义,并不是目的本身,这既与以形式为终极追求的现代主义艺术不同,也与以讲故事或为客观对象目标存照的古典主义艺术、现实主义艺术不同。基于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出现的此类艺术创作基本上是由西方艺术史的语境发展演变而来,所以,当年笔者在主编《中国当代美术图鉴:1979—1999》(观念艺术分册)时, 便借鉴了一些西方相关理论家的说法,将中国的许多当代影像艺术、装置艺术、行为艺术作品均放在了“观念艺术分册”之中。

但是,倘要延续这一做法,那么在写作本编时应取名为《观念艺术的轰动》,但一方面考虑到要与下一编《传统媒介的再繁荣》形成一种对比的关系;另一方面,在观念艺术的创作中,关键还在于对观念与想法的表达,至于选择的媒介并不是最重要的,如果简单地将所有以新媒介创造的艺术作品命名为“观念艺术”极易引发一些问题。比如,那些强调观念表达的架上作品究竟还算不算观念艺术?如果不算,不太符合艺术创作的实际,如果算,则表明将“观念艺术”与新媒介艺术硬性绑在一起是很不妥当的,如此也有“唯媒介论”的嫌疑。问题还在于,当下已有不少以新媒介创作的艺术作品并不一定都强调观念的表达,例如一些青年艺术家陷入了玩弄新媒介形式语言的泥坑而不能自拔,他们的作品也无法归于观念艺术。于是,笔者最终采用了现在的编名《新兴媒介的轰动》。最后,需要强调的是,用两种或多种媒介进行当代艺术创作已然是一种大的发展趋势,在书中所列举的不少作品都可佐证这一点。

相关链接:

“中国影像艺术(1988—2011)”展

2011年9月8日,“中国影像艺术(1988—2011)”展在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举办,共展出了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活跃的五十余位艺术家的七十余组影像作品。是对特定时段的中国影像艺术脉络、史实与创作和思潮的一次系统的梳理和研究。此次展览共分四个部分予以呈现:1.1988—1993,媒体批判与生命政治思考;2.1994—1999,录像媒体语法辨析及构建;3.2000—2005,意识、诗学、感性交互的新媒体实践;4.2006—2011,边界:多样化的影像。

“中国影像艺术1988—2011”展览现场 QrjLGt8fz4wsfa64a3EUxLoQSriGUIBMBtkOtcUEEIwGfNMyeZA2fT715mWJqgv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