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刚劲之力和柔和之力

古人以“筋骨”二字来比喻书法中的力,可谓恰到好处,十分形象。“骨”这一名词被移植到书法中来,大约在魏晋之际。东汉时蔡邕在《九势》中有“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虽未提到“骨”,但已有“肌肤”之说,“骨”意已露端倪。嗣后,东晋的卫铄便在《笔阵图》中提出“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此后这个专用名词就在书法理论中经常使用。其实,这个名词一直可以上溯到春秋时期,如《老子》所说的“强其骨”;后刘劭又有“勇怯之势在于筋,强弱之植在于骨”。汉代盛行的相面术中就有“骨相”,所谓“骨相”就是观察人的形体以预卜他的寿夭、贵贱、祸福等,如《史记 ·淮阴侯传》中记载蒯通为韩信相面时说:“贵贱在于骨法,忧喜在于容色。”“骨”作为生理上的专用名词逐步被扩展成品评人物的重要标准,“骨鲠”就是形容一个人刚正不阿、坚毅不屈的节操和人品。南北朝时期,这种品评人物的风气又被引用到文学艺术中去,在文学中出现了“风骨”;在绘画中出现了“骨法用笔”。对于书法艺术来说,所谓“骨”有二层含义: 一是指“骨架”,即一个汉字最基本的间架结构;一是指富有力度的中锋用笔。近代美学家宗白华先生认为:

中国画家最反对平扁,认为平扁不是艺术,就是写字也不是平扁的。中国书法家用中锋写的字,背阳光一照,正中间有道黑线,黑线的周围是淡墨,叫作“绵裹铁”,圆滚滚的,产生了立体的感觉,也就是引起了“骨”的感觉。

由于中锋运笔时,笔心在点画的中线行走,水墨下注,笔心部位处吃墨较多较深,而二侧副毫处相对要少而浅一些,由于深浅浓淡的作用,这根线条就产生了一种立体的感觉。相传五代的徐铉写小篆时,画之中心,映日视之,有一缕墨痕。颜真卿的《祭侄稿》(图 1-1)行书墨迹,也有这种效果,这是中锋骨法用笔中的一种至高境界,但一般来说,很难用肉眼观察到这一缕墨痕,就好比看不到一个人内部的骨骼一样。正由于“骨力”藏于“肌肤”之内,需要我们去体验,故骨力中藏的线条能给人以一种浑厚、饱满、圆润、富有立体的感觉。如用笔时,笔尖在上,笔肚在下,着纸平拖,则墨不入纸,意思浅薄,给人以一种扁平、浮薄之感,这就是病笔中的“偏锋”。历代书家都是反对纯用偏锋去写字的,其道理也在这里,多用偏锋,最容易犯“露骨”的毛病。

所谓“筋”,从人体解剖学上来说,筋是附着在骨头或肌腱上的韧带,从书法上来说,它也是一种力的表现,但与骨又有所区别。“骨力”偏重于刚挺之力,“筋力”偏重于柔和之力,刚挺之力谓之“劲”,柔和之力谓之“遒”。刘熙载《书概》中曰:“字有果敢之力,骨也;有含忍之力,筋也。”这两种力可以产生阳刚和阴柔两大不同类型的风格。

图 1-1 颜真卿《祭侄稿》

笔力和力感在书法艺术的创作和审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一幅作品的成败、得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笔力的遒劲与否。书法艺术审美中的雅俗、清浊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笔力的强弱。同样一个“柔”字,若柔而有力,则苍劲中姿媚跃出;柔而无力,则软弱内甜俗可憎。同样一个“刚”字,若刚而有韵,则古雅中天趣溢发;刚而无韵,则倔强内悍气逼人。书法艺术审美境界中的一切美都必须以力为后盾,骨力强健,筋力丰满,使点画虎虎而有生气,则整幅作品风骨内含,神采外映,充溢着一种生命的律动。“力”又是一个书家功力的体现,沉着而痛快的笔力不但能体现一个书家脚踏实地的治学作风,同时也能体现一个书家胸次廓彻的豪放气度,因此“力”又能流露出一种精神境界。颜真卿的书法正是以其丰腴浑厚的笔力和端庄雄伟的体势表现出一种清雅醇正的高尚意境,正如沈作喆《寓简》中所说的:

予观颜平原书凛凛正色,如在廊庙,直言鲠论,天威不能屈。至于行草,虽纵横超逸绝尘,犹不失正体,盖人心之所尊贱,油然而生,自然见异耳。

从书法艺术的技巧来说,用笔虽有肥瘦之别,结字亦有妍质之分,但都贵有力。肥而有力谓之丰腴雄伟;瘦而有力谓之清劲萧竦;姿媚而有力谓之清雅流丽;质朴而有力谓之骨苍神腴。由是观之,众妙之所归,务必以骨力为尚。正如王僧虔《答竟陵王书》云:“古今既异,无以辨其优劣,唯见笔力惊绝耳。”古之书家,无不以“力度”为根基,后人评论王羲之的书法“力屈万夫,韵高千古”,其实气韵、神采皆本于用笔,晋人去篆隶未远,古质雄厚之气时时流溢于字里行间,是以笔力雄秀,逐笔送满,而转换顿挫处,备极变化之妙,古健快灵处,又蕴藉自然,若不经意,故能与天地造化相参,随意挥去,变态万状;又能与鬼斧神工相合,笔韵清逸,超然尘表,这种境界,是很难仿佛的。 bEx5q8YlvA3TSzAZkhcNbqbepRM9QhJUDdGAs6/JMU2YQznsfsJPrx98BlkaVRO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