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自序

我自退休后,闲居市郊,小区内绿荫繁茂,每日清晨,有一黄莺频啼数声,似与我结识相约,催我起身。盥洗既毕,遂于书房内焚清香,啜苦茗,取架上之旧帖把玩之,看到会心处,则心中欲书,手下技痒,乃铺纸濡墨,于静坐中作楷书十数行,或作行草数纸,殊觉平矜释躁,笔墨间有无穷之乐趣。遗憾的是我对自己的作品并不满意,“眼中有神,腕下有鬼”,非余不知,实因我才气有限,心中之所想,很难奔赴于手下,深感作书之难,是很难用语言来形容的。尽管我不能臻达自己理想中的境界,但我对书法艺术的爱好依旧是一往情深,虽终老而不以为倦,我想这正是书法艺术的真正魅力之所在吧!

艺术不仅是一种消遣,也是一种寄托。昔之张旭,将人生中的愉佚、思慕、窘困、潦倒、失意、落魄在他的草书中宣泄,这正是一种真性情的自然流露,其作品才能动人。二晋士人,态致萧散,风流相扇,以清简为尚,以虚旷为怀,故其落笔散藻,以韵相胜,作品亦能耐人寻味。由是观之,艺术创作只有超然于功利之上,抱着一种游戏三昧的精神时,才能臻达完美的境界。艺术创作的本质就是游戏,学书内可以乐志,外可以养身,陶逸性情,悠然自得,腕底自有无穷之风情。

艺术又是一种严肃的创作活动,充满着艰辛、彷徨、疑惑。古之书家,博学余暇,游手于斯穷一辈子精神赴之,几乎是达到了一种如痴如狂如醉的地步。这是一种全身心的投入,其作品才能出入风雅,在书法的审美领域中自僻蹊径,独领风骚。纵观我国的书法史,虽气运推移,文质迭尚,一代有一代之风气,名家云蒸,高手如林,但无不是承上启下,继往开来,推陈出新,在传统的基础上自创风格。他们的作品在历史的检验下焕发出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因此,研究和总结他们理论心得,研究他们的创作方法、笔墨技巧和审美观念,其目的在于从他们的成败得失中获得宝贵的经验,从而更好地指导我们的书法实践。

一个书家在他的一生中无非是训练手与眼两样东西。“手”即笔墨技巧和传统功力,要以最大的勇气深入传统中去,从十八层地狱一层层做将出来,真仙古佛,慈容道貌,自千修百劫中得来方是真实相。这是一种微观的研究方法,要从一点一画学起,苦尽甘来,胆识始定,笔墨虽出于手,实根于心。一个真正的艺术家,还要有独立的审美观念、审美能力、审美理想,训练眼要高踞于三十三天之上,纵横博览,雄视古今,唯品高则寄托自远,因学富则挥洒不凡。这是一种宏观把握的研究方法,虚心以玩往迹,澄怀以参名理,其作品才能臻达高雅的境界。因此,作为一个初学书法的人来说,入门要正,立志欲高,路子一差,学道入魔,则愈骛愈远,野孤惑世,而入不可药救的地步。故学业之法,最忌慕远贪高,逾级躐等,而坐犯舍本图末、急功近利之弊。

初学书法当脚踏实地,以沉着为本:而锻炼一个书家沉着功夫最理想的书体是楷体。广义的楷体包括篆隶,皆以端庄平正为主,篆为圆笔之本,隶为方笔之源,打基础可学唐碑,求变化可继临北碑。楷法既立,流溢为行草,则自可入痛快淋漓之境。初学书法,可择定一家,或从唐人楷法入手,或从篆隶入手,矢精专一,笃志不分,平其争竞躁戾之气,息其机巧便利之风,亦步亦趋,扎扎实实从形似中求笔法。在这一阶段,最忌见异思迁;临池日久,腕力渐生,此亦知常远变之道也。

初学书法要培养自己的兴趣,要真欢喜。“一日不书,便觉思涩”是兴趣之初兆,能于空闲时于书肆中寻碑问帖,寻师访友。每获一帖,则欣喜如狂、棐几三展,明窗百回,是兴趣之渐浓。酷爱书道,虽富贵不足以惑其心,虽窘困而不足以移其志,是真欢喜也。兴趣的培养在于真正体味到审美的愉悦和创作的甘苦。此处亦需要前辈的诱导和鼓励,更需要文化氛围的熏陶。

初学书法者又要有良好的心态,功利心不要太强,要抱着游戏笔墨的心态则能在创作的甘苦中自得至乐。若神驰于利害之端,心骛于荣辱之途,势必会带来一连串的痛苦。名利之心人皆有之,只是要看得淡耳。求名务求其实,利取之当无愧于心。不取媚于世,不苟名于时,但游艺于心术之间,则自有不可磨灭的光景。

学习书法,又要尊重认识事物否定之否定的客观规律,由正至奇,再由奇复归平正;由生至熟,并熟中求生;从无法至有法,再从有法至无法;由约至博,再由博返约;从无意至有意,再从有意至无意的逆反规律。法是研究艺术内容具有个性的规律,理是研究艺术内部共性的客观规律。艺术的最高境界是道,道即第二自然。腹充古今,理法备全,方能参变脱化,而入自然之境,故有志于书者,要博览名迹,蒐采之功,务令广博。又贵芟其繁芜,漉其渣滓,于吐故纳新中保持自己旺盛的生命力,古人谓“学心如洗石,荡尽浮沙浊土,则灵窍自呈,秀色顿现”,从而酝酿出自己的风神。

学书者又要善于把握一个“度”字,切忌犯毗阴毗阳之弊。中庸之道虽是一个动态的平衡,但必须控制在一个“度”的范围之内。正而不板,奇而不怪,清而不薄,重而不浊,苍而弥秀,枯而愈腴,瘦不露骨,肥不臃肿,狂怪求理,卤莽求笔,这都是前人合乎理性的经验之谈。

学书者又要具备强烈的艺术个性。我写我神,我抒我意,笔笔从自己的心坎中流出。“若无新变,不能代雄”,创新是一切艺术最具生命的原动力。但我们必须注意到个性的自由抒发,必须建筑在艺术共性美的基础之上。其实从本质上来说,艺术并无新旧之分,只有高低雅俗之别。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并不刻意求新,而是求真、求美、求高雅,风格的形成只不过是艺术个性的自然流露,其本末不可倒置。因奇求奇,欺世盗名者,必竞尚新巧,而托于无常之形,势必走入魔道之中而不能自拔。

艺术创作不但要尊重传统的审美习俗,而且也要呼吸一点时代的空气;不但要研究当今时代的审美趋向,还要研究现代建筑、装潢与书法样式的关系等等,只有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书法艺术是一个介乎于规律和自有、传统与创新、情趣与理法之间的创作活动,其实每一个艺术家奋斗的一生也是一个建造金字塔的过程。文化底蕴要深,面要铺得开、铺得广,要参透各家,穷究万变,但最终落实在一个点上—即金字塔的尖顶之上,即他具有特色的拳头产品和艺术风格。历史上没有一个书家正、草、隶、篆样样精通的,由于每一个书家的才气、功力、修养和酝酿不同,金字塔有大小高低之别,但却呈现出一个“百花齐放”的局面。

艺术的最高境界并不是得之于心应之于手,而是心手相忘的无为之境,也是一种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无意于佳乃佳,不求之而自工,天机自动,不主故常。他又可以以不同形式表现出来,或愈老愈熟而归于平淡,或绚烂之极而归于天真,或既雕既琢复归于朴,力求做到刚柔相济,神形兼备,意法相参,理趣相偕,功夫到处,格法同归,眼前但觉一片化机。历史上很少有人能臻达这理想的境界。

今不揣之剪陋,就生平学术的经验,撰成《书法创作十讲》,公诸同好。一家之言,实有引玉之意,或有益于初学者。吾学业无成,虽以失败而告终,但我却以满腔热忱,寄希望于来者,钤志鸿雪,为志芜言,以为之序。

2013 年 6 月 16 日 ntY25glCcuuvRbe8kxpvG6xxE9Qw+HiVPjbz93Qtk72OAwEoY4h8Lp5Q6g4jjtt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