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陈岱山:“我为祖国做了什么”

1971 年,他在工厂一次灭火战斗中,奋不顾身抢救国家财产,光荣牺牲,被中共吉林省委授予“革命烈士”称号

1971 年 12 月 25 日,一汽底盘厂装配车间装配工陈岱山和同事一起,为超额完成汽车生产任务而紧张地工作着。

晚上 9 点多,突然,总装配线的喷漆室起火,严重威胁厂房安全。陈岱山看到后,扛起两个灭火器,飞速向火场跑去。在同烈火的近战中,他猛然发现火焰正接近喷漆室旁边的几十桶油漆。那是一级易燃品。他不顾漆桶随时可能爆炸的危险,抱起近 20 公斤重的漆桶,一次又一次地往外抢救。

就在他搬到第七桶时,意外发生了,“砰”的一声,滚烫的油漆喷了他一身,顿时,陈岱山变成了一个火人。

旁边的同志迅速将他救了出来,这时陈岱山全身已经烧焦,昏了过去,人们迅速将他送往医院抢救。

为了抢救陈岱山等 8 名在那次灭火中负伤的同志,医院立即集中全院最好的医务人员,组成抢救小组。

吉林省内外许多医疗卫生部门和解放军派来了有经验的医生,送来了急需的药品。一汽全厂几千名工人、干部、技术人员、医务人员和驻厂解放军指战员纷纷报名献血献皮。

但是,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陈岱山于 1972 年 2 月 9 日去世。

此前,在 3 年多的工作中,陈岱山时刻以“我为祖国做了什么”来激励、鞭策自己,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贡献,去世时年仅 23 岁。他以短暂光辉的一生谱写了一曲感人的壮丽诗篇。

他的事迹经新闻单位宣传报道后,一股学英雄、做英雄式人物的热潮席卷祖国大地。

当时的一汽厂党委、长春市委、吉林省委相继召开命名和学习动员大会。厂党委决定追认陈岱山同志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授予陈岱山“模范共青团员”光荣称号,并追记一等功。中共吉林省委授予陈岱山“革命烈士”称号,并发布向优秀青年工人陈岱山同志学习的决定,号召全省干部群众特别是共青团员和青年向他学习。

“甘当一辈子装配工”

1968 年 9 月,21 岁的陈岱山从长春第十一中学毕业,被分配到第一汽车制造厂工作。

报到当天,他来到工厂大门口,迎面看到“第一汽车制造厂”7 个大字,想到自己就要成为一名光荣的汽车工人,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他暗暗对自己说:“今天,是我为祖国贡献力量的时候了。”

陈岱山和几个同学被分到底盘分厂当装配工人。他第一天来到装配车间时,立刻被那火热的劳动场面吸引住了:成百上千个零件,在工人灵巧的手里转瞬间组成了一个又一个的前桥和后桥;挂满各式各样部件的运输链,源源不断地流向总装配线。

想到在这里装配成的汽车很快就要奔向祖国各地时,陈岱山高兴得手都直痒痒,恨不得一下子就掌握装配技术,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陈岱山到了六班,主动申请到全车间最紧张的拉杆工位去工作。拉杆工位要求技术高、动作快,需要在两分钟多一点的时间里完成 18 个零件的装配和调整任务。特别是装球头螺帽,操作技术比较复杂,如果装不好,汽车就会出现“摆头”现象。

陈岱山细心观察老师傅的每一个动作,认真琢磨每一个操作要领。下班了,他还在那里埋头苦练,几十次、几百次地重复着一个单调的动作。有时夜深人静,陈岱山还一个人站在自己的工位前,左手拧着球头螺帽,右手拿着扳手不停地敲打着,身上的那件小背心都被汗水湿透了,肿起的左手食指也磨破了皮。

有的青年工人对他说:“装配技术很简单,一天生、两天熟、三天就出徒,还用得着练?”陈岱山回答:“有些工作看起来简单,掌握它的规律可不容易,不下一番苦功夫是不行的。我们不但要有为人民服务的愿望,还要掌握为人民服务的本领。”陈岱山就是这样勤学苦练,只用一个星期时间,就熟悉了本来需要一个多月才能掌握的操作技术。

为了掌握技术知识,陈岱山从生产部门借来工艺卡,详细了解拉杆工位的每一项技术要求和操作规程,还买来技术书,刻苦钻研汽车构造的一些基本原理。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他的技术水平迅速提高,按规定需要两分零四秒干完的活,他只用一分二十五秒就完成了,创造了装拉杆的最高纪录。

装配工作是流水作业,需要互相协作。陈岱山决心练成多面手,哪里需要就能帮助哪里。只要有空,他就一个工位一个工位地练习。

当练到刹车器工位时,他遇到了难关。这个工位的工作台比较高,要把 40 多斤重的刹车器往运输链上挂,需要很大的臂力,这对个子小、体力差的陈岱山来说,是很吃力的。有人劝他:“你的身体不适合干这个,这工位你就别练了。”陈岱山坚定地回答:“不能让工作适应自己的身体,要让自己的身体去适应各种艰苦的工作。”

他从同学那里借来一对哑铃,从此,陈岱山每天的作息表上增加了一项新科目。妈妈问他:“你一天上班够累了,回来还练这个干啥?是想当运动员咋的?”陈岱山笑笑说:“我们车间里个个都是五大三粗的,我不锻炼行吗?”经过一段时间锻炼,他的体力显著增强,很快适应了各个工位的需要。不到一年时间,全班 16 个工位他都能操作了。大家提起陈岱山,都说这个小伙子“一天到晚闲不住,工作起来没个够”。

陈岱山热爱自己的装配工作,曾多次表示:只要党需要,他愿意当一辈子装配工,上好每一个螺栓,拧紧每一个螺帽。他经常给自己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为祖国做了些什么?”他说,在工作上应当要求自己是一个永不满足的人。3 年多来他装配的几万根拉杆,根根合格,没有出现过一次质量问题。

他还注意了解各个工序的质量要求,什么地方出了问题,就去帮助解决。有一次下夜班时,他听说轮毂工位多出了一个锁紧螺母,肯定是有一个前桥上漏装了。他想,漏装锁紧螺母,汽车开动起来,就会轮子脱落,“甩大饼子”,今天夜里无论如何要把它查出来!

陈岱山拿起扳子,和班长杨长生攀上了悬在半空中的防护网里,沿着运输链仔细检查。运输链在不停地运转,脚下的防护网忽悠忽悠地颤动,他俩满头大汗,查遍了底盘分厂 500 多米长的空中运输链,没有结果。最后,又跑到总装配分厂去查,终于查到了那个漏装锁紧螺母的前桥,把螺母装了上去。

此时已经是凌晨 3 点多了。陈岱山和杨长生坐在总装配线旁边,望着那滚滚向前的流水线上一辆辆装配好的汽车,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望着望着,两个人肩并肩、头挨头,渐渐进入了梦乡……

“不学习怎么行”

1948 年 9 月,陈岱山出生在一个苦大仇深的工人家庭里。吃人的旧社会,一连夺去了他爷爷、奶奶、小姑、小叔等 4 条命;爸爸拉洋车,受尽了打骂和欺凌,到老身上还留着伤疤;妈妈 14 岁进烟厂当童工,长年的烟熏火烤,弄瞎了一只眼睛……

血泪斑斑的家史,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他含着眼泪把家史详详细细地记录在笔记本里,告诉妹妹:“我们是工人阶级的后代,不能忘记过去的血泪账!”

陈岱山把妈妈给的零用钱一分一分攒起来,都用来买毛主席著作和歌颂英雄人物的书。在中学时,他和同学们组织学习小组,一起学习了《青年运动的方向》和《共产党宣言》等著作。董存瑞、黄继光、雷锋、王杰、欧阳海等,都是他心目中学习的榜样。学校开展向雷锋学习的运动,他学习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每逢节假日,不是帮助烈士军属挑水、买煤,就是到火车站、电影院去维持秩序,扶老携幼。他积极向上,勤奋好学,入中学不久就加入了共青团。

进厂以后,陈岱山要求上进的心情更加迫切,学习的自觉性也更高了。他发扬雷锋“钉子”精神,班前班后、来回路上,能挤一点时间就学习一点。几年来,他以坚强的毅力,通读了《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和《国家与革命》《法兰西内战》等著作。

一天傍晚,陈岱山像往常一样,一面吃饭,一面读一篇关于学习《法兰西内战》体会的文章。吃着吃着,妈妈发现菜已经凉了,便把菜盘子端走了。当她热好菜推门进屋时,只见陈岱山侧着头,全神贯注地盯着那篇文章,右手拿着筷子正朝桌子上乱捣。妈妈又好气又好笑地说:“你往那儿捣捣啥?也不瞧瞧还有菜在那里吗?往后啊,我也别给你弄菜了,你干脆就着书就着报纸吃得啦!”

多少个夜晚,左邻右舍的灯光一个一个都熄灭了,只有陈岱山的窗户总是亮到深夜。陈岱山常常对青年工人说:“我们虽然穿上了工作服,但并不等于就有了工人阶级的先进思想。”进厂以后,他总是像小学生一样,恭恭敬敬地向老工人学习。老工人的好思想、好作风、好传统,班里每一个同志的长处,他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一点一滴地吸取过来。共产党员、老工人傅长文,十几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工作在装配线上。陈岱山常在假日到他家里去谈思想,征求意见,接受他的帮助。傅长文看到这个新来的小伙子上进心这么强,打心眼里高兴,赞扬说:“有这样的接班人,我们就放心啦!”车间党支部看他是一棵好苗子,很重视对他的培养。

陈岱山不仅自己学习上进,还带动身边的青年工人。1970 年 9 月,六班来了个名叫李国伟的新工人,是名共青团员。他刚来时表现挺不错,可是后来思想渐渐发生了变化。担任六班团小组组长和车间团支部委员的陈岱山,看到小李的变化,联想起了车间里当时出现的一些不寻常现象,认为团支部一定要教育团员和青年。在他的建议下,召开团支委会,详细研究了这一工作。

根据团支委会的分工,陈岱山主动接近李国伟,上下班一路同行,吃饭时促膝谈心,对小李进行耐心的帮助。他严肃地说:“讲吃讲穿,可不是工人阶级的理想。一个人要生活得有意义,就要时刻想着为社会主义、为祖国做些什么。我们都很年轻,应当把充沛的精力用于革命事业!”一席话,说得小李心里热乎乎的,他觉得陈岱山是在真正地关心他。从此,李国伟处处以陈岱山为榜样,严格要求自己,进步很快。

李国伟的转变,给陈岱山一个很大的启示。他想到,要让青年都能成为可靠的接班人,今后新工人进厂,团组织应该认真地负起责任,热情地帮助他们,教育他们。他向团支部提出了 3 条建议:用建厂以来本车间、本班组的经历教育青年;对青年加强革命理想和前途的教育;还要逐个做过细的思想政治工作。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陈岱山一个一个地找车间的团员和青年谈心,一次一次地到他们家里访问。对出身不好的,他不歧视;对犯过错误的,他不嫌弃,总是以火一样的热情关怀着每一个同志的进步。

一个星期天,几名青年工人在陈岱山家聚会,探讨什么叫理想、怎样把远大理想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这个题目引起了大家热烈的讨论。一名青年说:“装配工整天不是拧螺帽,就是搬大铁,这和共产主义理想怎么挨得上?”陈岱山说:“有一位老师傅曾经对我讲过这样一段话:一辆汽车有成千上万个零件,少了哪一个也不行;生产线上有许许多多的工序,缺了哪一道也造不出汽车来。一个小小的零件,一道简单的工序,都和建设社会主义紧紧相连。老师傅这话说得多好啊!伟大祖国的各条战线,条条连着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主义建设的每个岗位,个个都有我们的前途。我觉得,工厂就是我们的大学,在这里有多少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呀!”

“一根火柴可以点燃熊熊大火”

1971 年年底,一汽职工都在为完成和超额完成全年国家计划而忘我劳动,全厂一片繁忙景象。12 月 25 日,离年终只剩下最后几天了。在这紧张时刻,陈岱山感到有许多工作等待着自己去做。这天上班前,他告诉妈妈:“最近几天厂里很忙,要是太晚,就不一定回来了,您别惦记着。”妈妈瞅着他通红的两颊和布满血丝的眼睛,想到他发低烧已经两个多月了,心疼地把他送出了大门。

晚上 9 点多,陈岱山正利用夜餐时间,向班长征求对教育计划的意见,突然,火光大闪——总装配线喷漆室起火了。他扛起两个灭火器,就朝火场奔去,边跑边喊:“同志们,快去救火!”

这时,人们从四面八方纷纷赶来,迅速组成了一支灭火大军。火舌舔舐着厚厚的漆垢,蹿出 10 多米高,周围的钢梁和运输链都被烧得通红。离火区约 20 米,就感到一股炙人的热浪直扑过来。

陈岱山冲在救火人群的前面,英勇地同烈火搏斗。猛然,透过火光,他发现火焰正向喷漆室旁的几十个漆桶蔓延。漆,是一级易燃品,如果被火烧着,就会造成更大损失。他大喊一声:“快抢漆桶!”自己一个箭步冲进了火海。

他不顾烤热的漆桶随时有爆炸的危险,一次又一次地抱起近 20 公斤重的漆桶往外转移。衣边冒烟了,裤脚烧着了,他还是一个劲地往外搬,一桶,两桶,三桶……就在他搬运第七桶时,“砰”的一声,紧紧抱在他怀里的漆桶炸裂了,滚烫的油漆喷了他一身,顿时陈岱山变成了一个火人。同志们把他按倒在地,给他扑灭身上的火。他用尽全身力气,挣扎着要站起来:“我……要……救火……去,救火……要紧……”话没说完,就昏倒在同志们的怀抱里。

进医院的第二天,陈岱山刚刚苏醒过来,就问:“这是在哪儿?”护士告诉他在医院里。陈岱山急着要起来,说:“在医院?不行!我得回工厂去。”可是身不由己,他哪里动弹得了。他的伤势很重,烧伤面积超过85%,难忍的剧痛时时折磨着他。每次换药,医务人员不忍下手,陈岱山鼓励他们:“大胆换吧,我挺得住。”就这样,他同伤痛顽强搏斗了整整46 天。医务人员都为他这种惊人的坚强意志所感动,问他:“为什么你能忍受这么大的痛苦?”陈岱山坚定地回答:“为了重返战斗岗位!”

陈岱山为拯救国家财产舍生忘死的英雄事迹迅速传遍全厂,一汽党委号召广大职工向他学习。一天,厂报记者到医院访问陈岱山,说他是个英雄,要好好向他学习。陈岱山连连摇头:“我哪里算得上英雄!这些天来,党和人民给了我许多荣誉和关怀,可是,我反复扪心自问,自己究竟为祖国做了些什么?我做的离党的要求和期望相差实在太远了。”

不久,陈岱山的病情突然恶化,医院采取各种紧急措施全力抢救。就在这时,和他一起烧伤的姜文学去看望他。陈岱山在一阵长时间的昏迷之后苏醒过来,他睁开双眼,凝望着小姜,嘴唇微微颤动,似乎想要说些什么。小姜俯身凑近陈岱山,只听他用微弱声音说出了厂里一个同志的名字:“他有点思想疙瘩……没解开……等病好了……我一定要……找他唠唠……”谁能想到,这竟是陈岱山留给同志们的最后一句话。

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班里同志们打开他的更衣箱,发现里面整整齐齐地放着一部《毛泽东选集》和几本描写英雄人物的书、一沓他自己写的文章和黑板报手稿,还有夹在本子里、没有交给组织的 8 张假条,上面写着“低烧,休息一天”“低烧,休息两天”……看到这一切,就连那些平时很少流泪的同志,都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

陈岱山牺牲后,人们在他的笔记本里看到这样一段话:“一根火柴,它自己熄灭了,却把别人点燃起来,引起了比自己大十倍、百倍、千倍以至数万倍的熊熊大火。我愿意做点燃社会主义熊熊大火的火柴。这才是真正的人,纯粹的人。”

陈岱山生前曾要求自己成为一根这样的火柴。虽然这根火柴熄灭了,却为人们留下了不灭的火种。

(据新华社长春 1972 年 8 月 24 日电) gZ3WE4TdAu43U/8L9GbZF0f98fSwS8FdmhIuBuQ1fMtghvF+Unxru107zrnRiIJ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