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胡年荣:以首创激发共创

创造出“挖内眼管刀”,提高工作效率 30 倍,确保解放牌汽车按时投产,1956 年获得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档案是真实的历史记录。我们调研、写作这本书的第一站,就是走进一汽档案馆。

在这里,从浩如烟海的各种档案资料中,我们看到了 1956 年的 3 份特殊原始文件。一是当年 2 月 2 日,一汽党委作出的《关于发动全体职工学习胡年荣劳动首创精神的决定》;二是当年 2 月 17 日,一汽党委发出的《通报》,要求切实组织学习胡年荣首创精神、先进思想、先进事迹;三是当年 3 月 12 日,一汽党委发布的《关于学习胡年荣首创精神,开展先进生产者运动的情况周报》。

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一名普通职工在一汽党委的各种文件中被频频提及,而且还要求全体职工学习,他的身上有着怎样的魅力?

循着这个问题,我们查找了当时的其他档案,还翻遍《吉林日报》和当年一汽主办的《汽车工人报》,找到了一些与胡年荣相关的原始资料片段。经过比对、考证、研究,我们将这些资料记载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联系起来,真实还原出 70 年前一个平凡人物作出的不平凡贡献。

胡年荣于1929年出生在辽宁大连,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3年9月,他被调入一汽,历任一汽机修车间车工、班长、工艺员,调度技术组组长、车间主任。1956 年 1 月,他在机修车间当车工时,创造出“挖内眼管刀”,提高工作效率 30 倍,刀具的磨损量从 7%降低到 1%,提前 4 天完成任务,确保了解放牌汽车按时投产,因此先后被一汽授予厂劳动模范称号、长春市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吉林省政府授予模范工人称号。

当年,加入一汽仅两年多、27 岁的胡年荣,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成为一汽全体职工的楷模,成为 70 年来一汽早期劳模先进工匠的代表之一。

后来,他相继担任四川汽车制造厂车间副主任、一机部工程机械军用改装车试验场车间主任,1989 年退休,2009 年去世。

正如一汽早期众多劳模、先进工匠一样,胡年荣的事迹激励着后人向榜样看齐,不断开拓创新。

提高效率 30 倍

1955 年 12 月,一汽尚在建厂关键阶段,胡年荣所在的机修车间接到一项任务:用镍铬硅钢材加工 18 根高温炉的气管。

热处理车间安装高温炉正等着用这些零件。

镍铬硅钢材是一种特殊的材料,它又软又韧。用刀车它,软软黏黏,费劲不小,还车不出多少活。而这个气管,每根又有一米半长,竖起来赶上人高;管孔还细,内孔 60 毫米,外圆 76 毫米,要求里外都要车光,尤其管坯是国内制造,对于这种材料,国内全是第一次制作,管坯的里外圆都偏歪着,不大规则,更增加了切削的困难。

车间技术科接到这批任务后,大家都摇头说“这活简直没法干”。

到1956 年 1 月,全厂确定提前半年完成五年计划、国庆节前生产出汽车的目标以后,热处理车间不断地来催这批气管。他们说,高温炉是底盘车间急等着用的,你们必须赶快做出来。

这批活怎么做呢?车间技术科研究了好半天。后来,听说可以在刀杆后面安个衬套,使车刀稳稳往里进。他们拿着材料到胡年荣所在的工段,刚把意见说完,大伙一听觉得不行:那样车,衬套堵着,铁屑出不来;另外,衬套磨坏了,也容易出事故。

到底怎么做呢?谁也拿不出主意。有人说:“像车炮筒那样,刀杆不动,车件动。”大伙儿一合计,那样做的话,刀杆最短也得两米长,但刀杆又长又细,车不动它。又有人提出用绞刀绞,但绞刀还没有这种材料硬,哪能绞得动它呢……六七种办法都被否定后,工段长对胡年荣说:“老胡,这批活交给你们组干,一定要想办法做出来。”

一开始,胡年荣心里也没底,真想不接这批活。但他又一想:“自己是个七级工,我要不接,让谁去接?平时嘴里常喊‘克服困难,提前完成五年计划’,困难来了,往后退吗?不着急出汽车吗?”胡年荣告诉自己:我得干!

他看着管坯,琢磨来琢磨去,忽然想到:“啊!‘三点定一圆’——你硬,架不住刀多,安上 3 把刀,正好成个圆,刀顶刀,吃刀有劲,一定能车它。”

车车试试,果然行,胡年荣就干起来了。不料,干了一个星期一看,哎呀!一根气管才车一半。他一算账,车一根要用 100 小时,车 18 根,要用 1800 小时。一个月工作日是 180 小时,10 个月以后,这批活才能交工。而热处理车间等着 1 月 28 日要管子呢!这从哪里说起?

胡年荣心里急躁起来。底盘车间的同志,更是一趟一趟地到他的车床旁边来问。他们说:“我们车间许多零件,都等高温炉热处理。零件不能热处理,底盘总成出不来。你多久车完呀?”

胡年荣知道底盘车间当年 4 月要交出全部总成,耽误他们出总成,就是耽误出汽车。他们不问,胡年荣本来就挺急,一问,更是火上浇油。他开快车干,刀却直往下掉。车间技术科有人说:“干脆,把它截成两段吧!要不,没办法。我也恨不得把它截成三段,越短越好干。”

心里想,不截短,那是一点办法也没有。而苏联专家认为截短影响安装质量,建议还是不要截短后车它。

不截短怎么车它呢?胡年荣想,光急躁不行,还要动脑筋。想吧,办法总是人想出来的。他认为还得在刀头上想主意——虽然三把刀,还是车完一刀又车一刀,刀具也不断碰坏。如果,让它三把刀同时车进……想到这里,他觉得做个钻头似的胎,三把刀并进一定能快,并且刀具也不容易坏。可是怎样往上安刀呢?他绞尽脑汁,想出用套管把刀套在胎上。那套管和胎要多大尺寸呢?他又想到,套管薄套不住刀,套管厚则胎细,刀又车不上活。最后有人提出,可以让套管一头粗、一头细。

于是,就诞生了“挖内眼管刀”工具,12 小时就车一根。正当他高兴时,刀却掉下来了。一看,是套管裂了。于是又把套管淬了火,试验开快车,加大送力量,8 小时车出一根。套管没问题后,胡年荣更来劲了,车开得更快,送力量加得更大,最后,3 小时零 5 分钟车出一根,工作效率提高了 30 倍。1 月 24 日,加工这批高温炉气管的任务提前完成。

1956 年 2 月 2 日,一汽党委作出《关于发动全体职工学习胡年荣首创精神的决定》。吉林日报发表了《发挥劳动者首创精神的榜样》社论,号召向胡年荣学习,希望以胡年荣式的首创精神,以不断提高大家的生产效率、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的实际行动来投入社会主义革命高潮,使胡年荣的首创精神在全厂职工的实际行动中得以充分地发扬。

激发共创

《关于发动全体职工学习胡年荣首创精神的决案》发出后,不少车间支部根据党委指示,在全体职工中,认真、广泛地宣传了胡年荣的首创精神,大大地鼓舞了广大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和劳动热情,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各项工作的进行。

工具二车间支部接到党委决定后,首先研究了组织学习胡年荣首创精神的措施,在党员大会上作出学习胡年荣首创精神的决定。支部书记、车间主任亲自给工人开了 3 次会,学习讨论有关胡年荣改进刀具、提高工作效率的报道,并组织工人到机修车间参观学习胡年荣的先进操作经验。

通过宣传教育,激发了职工的劳动热情,不断出现提高效率的新气象。张云九工长在胡年荣首创精神的鼓舞和影响下,解决了大型“内眼磨床、不能磨小眼”的问题;机修车间经过新形势的宣传及学习胡年荣首创精神,职工学习情绪异常高涨,有 8 人改进操作方法、改进工具,提高效率 2倍到 7 倍半。

1956 年 3 月,一汽党委又召开动员会,号召学习胡年荣精神。会后,一汽各部门都行动起来,增加了很多合理化建议,并涌现出许多提高生产工作效率的先进人物。

合理化建议方面,3 月 5 日至 8 日,提出合理化建议有 2034 件。比如,进度比较快的机修车间合理化建议达 403 件,该车间在 3 月 7 日到8 日两天中,收到的建议有 191 件;提合理化建议的职工占职工总数的25%左右,且建议质量较高,70%以上都是课题中的关键问题。其中,机修站工长臧福禄在 3 天内提了 18 件有价值的合理化建议;工具二车间机动工部 59 名职工,有半数以上提出合理化建议,职工的合理化建议对推动当时和后面的工作,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有色修铸工人提出一项改进吊车起吊钢水的建议,为车间解决了几个月所不能解决的生产关键问题。

提高生产工作效率的先进人物不断出现,并由于合理化建议的实现,逐渐出现提早完成任务的单位。如工具二车间的机动工部,采纳合理化建议,突破了关键,保证在 3 月份,即一个月完成两个月的任务;机修车间机工部提出提前 5 天完成 3 月份任务;变速箱车间在群众的积极努力下,保证提前一年完成五年计划的措施(过去是提前三个季度)。

吉林省工会认为,胡年荣的创举应该受到重视:这个创举本身就是反对保守思想的有力武器。只要打破了保守思想,全省一定会出现更多像胡年荣这样的职工,以首创精神完成自己的任务,从而把劳动竞赛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3月 13 日,第一机电安装公司召开首届劳动模范先进生产者大会时总结说,自从全厂学习胡年荣首创精神,开展先进生产者运动后,该公司职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有了极大提高。

第一工区职工仅在 12 日一个上午就提出了 20 条合理化建议。该工区的安全技术员冯有为和电工陈凤耀经过刻苦钻研,用低压强电流铁丝加热的方法代替碳化硅棒,解决了锻工厂停工 6 个月的 1600 吨锻压机大螺丝加热的关键问题。第二工区砌炉工陈连初改进了砌炉方法,提前 9天完成了一台冲天炉的砌砖任务。第四工区一名电工改进了“管子接地扁钢卡子”工具,提高工作效率 2 倍。

此外,会上有 15 名代表介绍了自己的工作经验。大会还奖励了 38个模范单位、先进单位和 185 名劳动模范和先进生产者。另外还奖励了60 名合理化建议者和技术改进者。

大会最后通过了给全公司职工的一封信。信中提到在学习胡年荣首创精神,开展争做先进生产者运动中,广大职工的劳动热情空前高涨,绝大多数单位出现了新的气象。

技术检查处在 3 月 6 日到 8 日 3 天中,12 个科室提出了 102 件合理化建议,该处底盘车间检查科在 3 天中提出了 45 件技术改进方面的建议;设计处截至 10 日,在短短的几天内提出合理化建议达 116 件,已经采纳的建议都有专人负责或在各科室推广;冲压车间在 6 日一天就提出了 10件。总装配车间在 8 日提出了 14 件;安装车间电焊纽在 9 天中也提出了11 件;热力车间修理工部在 9 日的组长会上,大家提出了 15 件建议,经研究绝大部分可以采用;毛坯工部在 6 日提出的 13 件建议,已经实现了9 件;木工车间 8 日到 10 日 3 天提出 137 件,相当于去年建议最多的 12月份的 7 倍之多。

这些建议对改进工作起了很大的作用。如毛坯工部的厂先进生产者、电焊工孙荣昌提出对焊机改良的建议实行后,就解决了一年没有解决的关键问题。安装公司第一工区领导对 2、3 月份职工提出的 104 件建议作了审定:给予奖励的 43 件、表扬的 43 件、重大创造和革新的建议需报请公司决定的 10 件,需进一步调查研究的 8 件。第四工区领导为更好地处理合理化建议,特地成立了合理化建议委员会。木工车间各工部成立了审查小组,车间成立了会审小组。

随着合理化建议增多,各单位创造和改进工具的事例又继续大量涌现。安装公司第二工区材料组段学明和油漆工人孙行显利用星期日,研究改进了喷漆工具,不仅保证了喷漆时的安全,还提高了 16 倍喷漆效率;电工第二青年突击队 3 位同志提出了以电动带丝代替人力带丝的办法,提高效率 5 倍以上;第三青年突击队队员们也都在积极改进工具,提高效率。第二工区在连接输送带过程中,缺乏工具,工区陈副主任亲自动手,创造了工具——加热器;该工区陈连初小组改进了砌砖方法,提前 9天完成了一台冲天炉的安装任务。第一工区钳工高殿义、起重工宋立凯在为底盘车间安装清洗机时,想办法用废料铁板代替槽钢,为国家节约了财富,高殿义在附件车间安装运输链的工作中,改进了工具,效率提高2 倍。

锻工车间会计科商福春 550 多笔账和 100 多张表没有发生差错,张女珠做了 1200 多笔账和 51 张表没有差错,他们提出要做到“万笔账、千张表无差错”;毛坯工部车工、厂先进生产者林云甫改进刀具,由两道工序合并为一道,他和徐天齐想办法利用多刀切削,以 3 秒钟突破了90 秒钟的新定额,提高效率明显;锻工车间车工赵振生改进操作方法,提高效率 5 倍。

安装车间钳工朱永和、张印田等试制胎具成功,提高效率 2 倍,还节省了一个人力;该车间工部主任迟文波利用角铁做成小型胎具,提高效率 3 倍多。

炉仪表车间许德清老师傅提高效率 6 倍;模型车间改进工艺,提高效率 4 倍;电焊工沈绍武、高光照、范光碌改进烧焊工具,提高效率 3 倍;于纯朴提高了效率 4 倍,木模工苏光先、钳工章顺康、杨茂春、铣工姜德满、刘成福等都积极找窍门,为国家创造了财富。承担热处理车间安装工程的工人们也发挥高度的积极性,完成了该车间 80%的关键性安装任务。

安装车间铆工代有君接到加工一批油盘的任务,计划工时是 100 小时,他决心想办法来提前完成。原来油盘上的槽钢是用“火曲”加工的,然后围成原设计所要求的角度;经他研究提出先在槽钢中间用气焊割一个口,然后改用“冷曲”操作,经试验效果良好,很快被领导采纳了,结果两个人仅用了 3 小时的时间就完成了这批 106 小时的任务,提高了工作效率 34 倍多。

自 2 月 20 日到 3 月 10 日为止的 20 天中,共提出合理化建议 4069件。当时,一汽自开展先进生产者运动,特别是传达了毛主席的指示后,提合理化建议已形成热潮。3 月上旬提的件数即等于前两个月的总和。在4069 件中,比较多的是:底盘车间职工提出 629 件,冲模车间 342 件,附件车间 234 件,机修车间 365 件。

这些建议绝大部分都针对生产关键问题,对提高生产,改进与扩大设备性能和降低成本都起了显著作用。工具二车间高有廉老师傅创造了在单臂龙门跑床上加工平板的刨刀,用机械代替了人工刮平板的工作,过去刮一块平板需 200 余个任务日,改进后 3 个小时就行了,而且平面和光洁度都达到二级品。朱良早提的 8 件合理化建议,已被采纳了 5 件。机修车间蒋太兴一天就提出 8 件合理化建议。

此外,还有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案例。

喷漆工段索云兴老师傅在工作中一贯积极肯干、认真负责,在胡年荣首创精神鼓舞下,他又开动脑筋进一步改进了工作方法。过去喷汽车头时前大灯、前小灯和驾驶室门上的手把都用纸包起来,怕喷上油漆。用纸包是包不严密的,所以每当喷完之后还要用“信那水”来洗。索师傅发现这样干不好,经过他细心钻研,想出了用布套代替纸包的办法,并利用业余时间用旧布做了些布套,喷漆前套好,这样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节省了“信那水”清洗时间。

筑炉车间管钳工段齐书声小组在制作回火炉传送带板时发挥了集体智能,创造了工具,改进了操作方法,施行了小型流水作业法,结果原计划 1500 块回火炉传送带板需要 450 小时完成,改进后只需 100 小时即可完成,提高工作效率近 4 倍。

王作周、刘廷礼老师傅在试压冲压车间的流量表管道时,克服工作中的困难,想尽办法提前完成了任务。他们试压的流量表管道工作量大,管道从一楼直通到三楼屋顶。因此,试压时一人上到管道上检查,一个在下面掌握气压,但因管道过长,上下通话联系发生了困难,他就想出用打管子的办法作为联络信号。爬上爬下浪费时间,他们就用三四根管道一起试压一起检查的办法,这样不仅完成了任务,而且效率提高 1 倍多。

时至今日,胡年荣精神仍然启发激励着一汽人开拓创新。 Awq8QZNg3m1nI3FgsYcaVDSh0ZCgUsiHuHCEOaNRVVpWfXbmOwJuVnZ6Oq8kJ97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