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张连仲:一颗富有生命力的种子

设计和制造 30 多种设备,在节省人力、改善劳动条件、提高产品质量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1979 年获得吉林省劳动模范称号

张连仲曾任一汽热电厂机修车间主任。任职期间,张连仲工作兢兢业业,以厂为家。他技术全面,刻苦钻研,大搞革新,为保证车间生产任务作出了突出贡献。

他先后设计和制造了 7 吨液压机、5 吨液压机、打浆机、搅拌机、半自动上料电动木屑筛子、烘干设备、通风设备、工艺车等累计 30 多种设备,为国家节约了大量资金。同时,在节省人力、改善劳动条件、提高产品质量等方面均作出了重大贡献。

1904 年,张连仲出生于一个贫农家庭,从小在苦水里泡大,14 岁当学徒,4 年半出师就失了业。他蹲过破庙,做过苦力,拉过洋车。苦和甜,爱和憎,在张连仲心目中非常分明。他热爱党、热爱毛主席。他豁出心血去培养青年工人,使他们成为可靠的接班人。

1955 年至 1978 年间,他 4 次被一汽授予厂劳动模范称号,1955 年被长春市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1956 年、1979 年被吉林省政府授予模范管理人员、劳动模范称号,1983 年被一汽授予建厂功臣称号。

“有困难找张连仲”

解放初期,一汽热电厂动力分厂机修车间只有 35 个工人,1 个干部,12 台机床,担负着全分厂 8 个车间成百上千件备品配件的加工、维修任务。工作一来就是紧急的、关键的,什么时候来,就得什么时候干;什么时候要,就得什么时候交,稍有迟缓,就可能影响全厂汽车生产。这就需要有一个不怕任务多、不怕担子重、不怕连轴转、能打硬仗、能打恶仗的班子。

谁来领导这个班子呢?一汽把这个担子交给了张连仲,派他担任车间主任。

作为车间主任,张连仲每年都参加劳动生产,一年有大半时间都在劳动。这时候,按照相关条例,以他的身体和年纪来看,可以免掉劳动生产任务,但他从不休息。分厂领导多次和他沟通此事,他总说:“我14 岁当学徒,干惯了。”

平日里,除了上级开会、干部学习、接待来访,张连仲很少待在车间办公室,而是整天和工人一起参加生产劳动。

为此,张连仲的老伴常常嘀咕:“看你身上油渍麻花,像个炸大馃子。你岁数这么大了,少干点不行吗?”他说:“工人们加班苦干,主任却在家舒舒服服地哄孙子,像话吗?”曾有朋友对他说:“你整天和工人一样干活,看你的穿戴,哪有一点主任的样子。”他却说:“党叫我当主任,又不是做官当老爷,领导工人搞好生产不能光靠一张嘴。”

他和普通劳动者一样,工人加班他也加班,哪怕只有一个人加班,他也不肯先回家。他的行动深深感动了青年工人,他们说,你放心回去睡吧,我们一定能完成任务。可张连仲说啥也不回去。

1959 年,锅炉球磨机缺少钢球,不能及时采购到,情况紧急,球磨机效率急剧下降,威胁着安全发电。为安装压球机,张连仲和工人苦干了一个多月。工人怕他身体吃不消,硬把他送回家休息,可是他心里有事睡不着,躺在床上叨叨咕咕把老伴弄醒了。

就在这天夜里,试验压钢球机因压力小,钢球总是压不圆。大家正在焦急的时候,张连仲突然又出现了,和工人们商量研究,很快解决了难题。

“参加生产才能更好领导生产”,对于这句话,张连仲有深切体会。张连仲由于一直坚持参加劳动,看见了别人看不见的方面,想到了别人想不到的点子。

1963 年,热机车间要定做 500 个螺丝,他看见锻工用锤一个个地打,一天才打 10 余个,效率很低。他马上和钳工一起做了个简易冲模,3 分钟打一个,两天就完成了。

他每年参加生产劳动的时间超过 6 个月,不仅没有影响他领导工作,相反还促进了车间工作的全面开展。

在领导生产方面,上级下达任务后,他先看好图纸,估好工时,再找到骨干一起商量问题,通过班长和工人调度员把任务安排下去。

早晨不到 7 点,他来到车间,打开门锁,换上工作服,到现场看看前一天的生产情况:完成了多少,质量怎样,哪里有问题,哪里有关键,哪里缺人,哪里需要配床子……张连仲心中都有数。

上班铃一响,他就出现在工人身边,有问题解决问题,没问题就和工人一起生产。他的情况抓得非常准。有一次,他发觉夜班工人干的活不多,知道有问题却没有马上批评,而是问他们有什么困难,几个工人很惭愧,承认夜里打了扑克。

遇到突击任务时,张连仲总是雷厉风行,领着骨干冲在前面,从不叫苦。安排好任务后,他一边指挥,一边补空。焊工不在场,他就操起焊枪;车间缺少铣工,他就开铣床;不论什么工作,他都愿干,哪里有困难、有关键,他就顶在哪里,一直顶到底。

1961 年,电气车间发电机转子滑环磨损得比较严重,运行中经常冒火花,不仅对设备寿命有影响,还容易造成事故。

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将滑环车光磨圆。可是转子重 10 余吨,机修车间没有这么大的床子,送出去加工时间又长,影响发电。经分厂研究,这个重担又落在张连仲的肩上。他二话没说,把老工人召集在一起讨论,三番五次深入现场和工人商量,最后用蚂蚁啃骨头的办法啃掉了这块大骨头。

在领导生产过程中,张连仲有股宁折不弯的硬骨头劲,在困难面前从来没有低过头。他常说:“打仗炸碉堡,共产党员先上,建设有困难,共产党员更要先上,解放军不怕死,咱们还怕困难?”不管交给机修车间什么活儿,他从不看重利益,只知道拣重担子挑。

1960 年,煤气炉发生烧劣质煤情况,导致发热量低,而炉子因年久失修,炉裙、炉篦子烧损得很严重,必须更换。炉裙、炉篦子毛坯整 3 吨重,过去都是委托富拉尔基和太原重型机械厂加工,这次大修时间紧迫,送去加工来不及。

大家正在为这件事发愁时,张连仲主动提出要用土机床自己干。领导很支持,但车间不少人缺乏信心,说他不应该乱揽活。为了说服大家,他与生产骨干们算了笔经济账和政治账。他说:“送外厂加工一个钟头要40 来元,加上运费钱,成本更高;再者,运输来回最快也得两个月,那就要影响汽车的生产,影响国家计划完成。咱们干,有困难是真的,可办法是人想出来的,我们就一点办法没有吗?”这些话鼓起了大家的劲头,车工刘积恕说:“主任不怕我们怕啥?”

但到底怎么干,大家心中还没底。有个老师傅接连找张连仲三次,说:“这大家伙,光放上去就能把土机床给压塌了。”可张连仲没有动摇,他寸步不离工人,发动大家共同想办法。

炉裙毛坯太大,车间门进不来,那就把墙扒了;没有吊车,就用滚杠连推带拉;没有起重工,张连仲亲自指挥,用千斤顶等工具,连吊带顶,干了半天才把炉裙放在土机床上;毛坯过大卡不住,就把它焊在床面上。刚一试车,刀崩了,换上一把刀,又崩了,于是他们又加固平衡机床,改进车刀角度。苦战两天三夜,终于完成任务。

多年来,无论是多困难的任务,无论是不是分内之事,只要张连仲团队有可能干出来,他们就主动干,从来不推托。受此影响,人们遇到难题乐意找他。有同事表示:“我们有困难就愿意找张连仲,他总是想办法去克服。”

1963 年,煤气车间的锁气器只剩下两道键槽没加工出来,机电分厂干不了,转给工具分厂又费周折,时间只有五天,大家都很着急。

张连仲看到这种情况,就挺身而出,主动接下任务。这两道键槽又长又宽,加工非常困难,铲够不着铲,锉够不着锉,要拉没有拉床,可是他说:“我用手指抠也要把两道槽抠出来。”他组织几个人,从铸造分厂的废料堆找来一个废车架,做了一台土拉床,连续苦干一天一宿,终于提前抠出两道槽。

参加生产、领导生产,成为张连仲的一种习惯,他对党中央号召干部参加生产劳动特别赞成。他说:“咱们基层领导不能老坐办公室,只有下去劳动,才能看到、听到、做到,生产才能搞好。”

培养年轻一代

张连仲和工人同劳动,谁有什么心事也逃不过他的眼睛。他关怀年轻一代的成长,经常以自身经历教导下一辈青年职工。

1958 年,杨华松从部队转业来一汽工厂,在张连仲团队里做车工。有段时间,他因家里琐事而在工作上分心。张连仲知道后,启发他说:“你是个共产党员,应该想想,老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是怎样走过来的?在那个年月里是怎样干革命的?他们缺吃少穿,还日夜作战,随时准备牺牲。我们家里有点事就顶不住了,这样做对吗?”谈过话,他又亲自给杨华松解决家里问题。

1963 年,杨华松上厂党校学习,回分厂食堂吃饭路太远,到外面吃又太贵,张连仲看出他的心思,把他安排到自己家里,一天三顿,吃了近两个月,只收 30 斤粮票,让他把节余的伙食钱寄回家解决困难。每天晚饭后,张连仲还要问问学得怎样,有什么问题。在张连仲的关怀下,杨华松逐渐认识到自己的态度,鼓起了生产的劲头。

在技术上,张连仲恨不得把磨炼了 40 余年的手艺全都传给青年工人。他常说:“我年纪大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担子要你们来挑,你们可要好好地学。”他一天到晚忙工作,回到家深更半夜还戴上老花镜备课,不到6 点起床,到车间给工人上课。在他的精心培养下,机修车间的青年工人技术进步很快。工人李桂贤在 1958 年进厂,到 1964 年已成为能铣能刨能划线的多面手。

在生活上,张连仲也十分关怀工人。大家都管张连仲的家叫作“客店”。有一次,青年工人王淑英的爱人来厂里探亲,但找不到住处,张连仲马上回家叫老伴到邻居家找个地方睡,自己搬到车间,把房子腾给王淑英。以后,多位工人的家人来探亲,都是吃住在他家。从此,“客店”的名字就传开了。

张连仲关心大伙,大家更关心他,把他当作自己的亲人,亲切地称他“张师傅”。每次开会晚了,或天气不好,总有工人悄悄地等着他,把他护送回家。

以身作则,模范带头

张连仲把自己的心血全放在工厂里,认识他的人都说他“人在家里心在厂里”。

有一次,他在睡梦中忽然听到消防车响,爬起来就往工厂跑,走到半路一打听,不是厂里失火,而且火已经救灭了,他才松了口气回家睡觉。

还有一次夜里 12 点左右,外面正刮风下雪,他刚刚躺在床上,忽然想起电焊机的电源似乎没拉。他冒着刺骨的寒风一口气跑到车间,发现原来虚惊一场。他回到家里,老伴跟他开玩笑说:“你这样苦心,将来退休车间得分给你一半。”他笑着说:“我才不稀罕那一半,我是整个汽车厂、整个国家的一分子。”

他看见车间门口有堆焦炭被风刮散,他弯下腰一块一块地捡起来。有青年工人看见此景,也就不声不响地跟着他捡起来。他看见大油桶滴答油,很心痛,默默地做了一个小油桶,把一滴滴油珠接起来。工人们看老主任这样,也就照样学起来。

在车间里,人们找不到材料问他,找不到胎具问他,废铁堆里有些什么宝贝,他比谁都清楚。

机修车间设备少,种类也不齐全,只有一台卧铣,做不了立铣活,加工空气压缩机活塞槽时有困难,有人主张趁这机会打个报告要一台万能铣。他说:“我们不能老伸手向国家要东西,咱们要一台,国家就少一台,不少条件不如咱们的单位可能正等着要。”接着,他就和工人们做了立铣头,解决立铣活;又做了一个铣涡轮的胎具,也可以铣涡轮。

20 世纪 50 年代末期,人民经济生活比较困难。那时,张连仲每月定量 28 斤粮,但仍坚持参加生产劳动。他看见老工人张培恩粮食不够吃,还挪出 10 斤救济老工人。

多年来,他坚持参加生产,但从没领过新工作服。一件破工作服穿了七八年,上面补丁摞补丁实在不能穿了,才又换了一件旧的。他经常和工人一起加班,工人加班他记得清清楚楚,自己却从来不调休。张连仲的行为感动了青年工人,他们说:“张师傅年纪那么大还不调休,咱们年纪轻轻的干点怕啥?”

作为车间主任,张连仲非常注意贯彻党支部的决议。他文化低认不了几个字,但对党的方针政策和上级党的指示,总是认真学习。看不懂就请党支部书记给他念,一遍不懂两遍。他从不一个人决定重大问题,总是先同工人和书记商量,由支部委员会或支部大会作出决定,而后他去执行。

张连仲的模范行为,像一颗富有生命力的种子,在机修车间的工人中开花结果。多年来,他们 36 个人拧成一股绳,年年出色完成上级交给的一切任务。1963 年,他们平均每月超额完成任务,幅度超过 20%。他们千方百计战胜困难,针对生产关键大搞技术革新。20 世纪 60 年代初,他们先后制成土设备 9 台,胎具 21 套,完成重大技术革新 32 项,其中土设备 5 台已经“落了户”。他们养成了爱护国家财产、勤俭节约的习惯,经常开展捡废料活动,车间里的土设备几乎都是利用废料做成。

张连仲忠心耿耿、兢兢业业地为党为人民工作,获得了广大职工对他深切的爱戴。他先后 12 次被评为长春市劳动模范,吉林省、东北地区电业系统劳动模范,并于 1956 年出席全国机械工业系统群英会,见到了毛主席。1963 年还被选为一汽“五好”干部。

对于荣誉,他十分谦虚地说:“成绩是大家的,我一个人的巴掌再大也遮不住天。老红军万里长征流血牺牲,我们搞社会主义建设,多流点汗算得了啥。”

(改编自《第一汽车集团报》,1964 年 4 月 25 日) IQcuBCDcXW1r6+vxP31XXxwiSYmtG9egc289WZ1IcMTm6V8/p8tAXcZLxyuRsuY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