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关键词②:城市、都邑

刚才介绍了“城”的三种意思,还比较好理解。我们再看《现代汉语词典(汉英双语)》给出的这三种解释的英文,问题就大了:一是“城墙(city wall)”,二是“城墙以内的地方(within the city wall)”,三是“城市(跟‘乡’相对)(town,city,urban area,metropolis)”(社科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2002)。城墙就是城墙,就是个围子,它围起来的聚落可能是个城市,也可能是个村落。所以,下面几个道理要讲清楚:

城与围不围有关,与城市并不正相关

《现代汉语词典》给出的是city wall(城市的墙),城墙以内的地方也是within the city wall。难道只有城市才能有墙吗?这当然是不对的。二里头遗址所在的河南洛阳偃师区二里头村,几十年前还残留着清代至民国时期为了防土匪而砌的寨墙、挖的寨壕,它是一座小城邑,但绝不是城市。

在东亚大陆的历史上,城址林立的时代一般也是群雄竞起、战乱频仍的时代,如龙山时代和春秋战国时代。但即使在这两个时代也还都见有没筑城墙的城市遗址。而大凡存在有国势较强的广域王权国家或帝国、社会相对稳定的时代,设防都城的比例也相对减少,如二里头至西周时代和秦汉时代。可知包括城墙在内的圈围设施的有无,与聚落的性质之间并无必然的关联。

因此,我们要给《现代汉语词典(汉英双语)》纠错,即,用city(城市)来界定wall(墙)是不对的。可以说——

城市与城墙无关,与国家有关

众所周知,“城市”已是抽象的概念而非具体的考古现象。我们不能指着哪栋建筑、哪件器物说这就是城市,它是对一种特殊聚落的归纳和定性。

前述“城”的第三种含义用来借指城市,从语源上就可以明显看出中国古代城市与防御设施(城垣)的密切联系。但我们要指出的是,尽管后来的中国古代城市一般都有城墙,但在中国城市发展的早期阶段,并不是所有的城市都有防御设施(城垣);同样,也并不是所有的拥有防御设施的聚落(城邑)都是城市。所以,考古学术圈一般不采用中文“城”这个概念的第三种含义,也就是不用“城”来指代城市。因为“城邑”(围子)与“城市”是应当做严格区别的。

这样,考古发现的城址,就包含有城市遗址和非城市遗址(如军事城堡、设防村落等)两种。而城市遗址,也分为拥有圈围设施的聚落(城邑)和没有圈围设施的聚落(非城邑)两种。

非城市类城址:甘肃敦煌汉代驿站悬泉置遗址(吴建摄,如姬 2018)

那么,如果城墙等不是城市的决定性标志,城市的标志是什么呢?是内涵而不是外在形式。前面我们讲过,城市是一种区别于乡村的聚落形态。它比村落相对晚出现,仅见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高级阶段,也就是国家产生之后的阶段。城市的本质特征是:较大规模的聚居,居民构成复杂化,往往是区域或社会组织的中心。这个对城市的定义,应该可以涵盖古今中外的所有城市,而且能够包含其诞生期的特征。

试着给城市下定义

一、作为国家及其分支机构的权力中心而出现,具有一定地域内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职能;贵族与王者作为权力的象征产生于其中,在考古学上表现为大型夯土建筑工程遗迹(包括宫庙基址、祭坛等礼仪性建筑和城垣、壕)的存在。

二、因社会阶层分化和产业分工而具有居民构成复杂化的特征,非农业生产活动的展开(非农业人口的出现)使城市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非自给自足的社会(外部依赖型社会)。

三、人口相对集中,但处于城乡分化不甚鲜明的初始阶段的城市,其人口的密集程度不构成判别城市的绝对指标。(许宏 2017) 286hc+CDn8cDeBZCA5Y1uaEcPUv5VgsrD8/NoC5V5eNScuoegm2r4/54UvinMR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