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关键词①:聚落和邑,城与城邑

聚落:人居之处,中国古代叫“邑”

聚落,在词典中有两种解释,一是“人聚居的地方(settlement)”,一是“村落(village)”。在人类学、民族学和考古学界,一般用第一种含义,表示人类居住方式的一个大的范畴。学术界常用的“聚落形态”“聚落考古”等词组中的“聚落”,都是这个含义。一般所说的“聚落”,包含城市和农村两种大的居住形态。最初都是村落,而城市(city),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一般认为进入文明时代)而产生的一种区别于乡村的高级聚居形态。

这里的聚落,对应中国古代文献中的“邑”。从殷墟甲骨文中“邑”的用法看,显然它是殷商人对居民聚居点的泛指,都邑乃至大小族邑通称为“邑”。(宋镇豪1994)从指代其国都的“天(大)邑商”到最基层的邑落,“邑”的概念随语言环境而多变,经常需要加定语才能确认它指的是什么,而并不特指都邑城市。

相关概念界定示意

城邑:就是围子,不管用啥围

就外在形态而言,作为“邑”的聚落又可以根据圈围设施的有无分为城邑(enclosure settlement)和非城邑(non-enclosure settlement)两种。广义的“城”就是指人们在聚落上构筑的圈围/区隔性设施(以防御性为主)及拥有这种设施的聚落。(许宏 2017)

城,在现代汉语中有多种含义。《现代汉语词典(汉英双语)》列出三种:一是“城墙”,二是“城墙以内的地方”,三是“城市(跟‘乡’相对)”。第一种含义属于具体事物现象,看得见摸得着,城墙或加护城壕,构成“城池”,这个好理解;第二种含义是从聚落形态上看的,“长安城”“北京城”的“城”,都是这个意思;第三种含义则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给出的定义,当代汉语中的“城乡接合部”“城乡差别”中的“城”,就是这个含义。

由于考古学的研究对象是遗址,故一般以“城址”一词称呼这类带有围墙等圈围设施的聚落遗址。

“城邑”不限于用城垣围起的聚落,圈围设施还包括环壕、栅栏和部分利用自然天险(如断崖、峭壁、冲沟、陡坡等)构筑的各类工事。从考古发现看,圈围设施多为复合式的,如垣墙有土筑、石砌和土石混筑,其外又往往辅之以壕沟,壕沟则有水壕、干壕之分。此外,还应有栅栏、尖桩等有机质障碍物,可惜这些都难以发现;部分利用自然天险如断崖、深切河道和冲沟等则颇为常见,尤其多见于山城。为什么要强调“部分利用”呢?因为如果是全部利用自然天险,那就没有任何人工遗迹,也就与城无关了。

那么,为什么有些聚落要围起来?主要有两大原因:第一是区隔,第二是防御。区隔是有亲族关系的氏族、部落等集团之间,为区分各自的居住活动区而建的围子。这类小城防御设施偏弱。更多的是为了防御,防御又可按防范对象大致分为防洪水、防野兽或是防敌人,社会复杂化程度越深,防人的城越多。

内蒙古林西白音长汗遗址的“双子座”环壕与房址(据内蒙古所 2004 改绘) 2A2qpGZLGfa96PayTPgikaGoWTncgEscMpOLkUlwOytCsHCiOrOHzIgcp1b6GS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