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二皇离世,明朝开启新的一页

好事多磨。永乐十九年(1421)三月,于谦虽说通过了殿试,获得“同进士出身”,但并没有马上得到官职,他还是领不到薪水。

这一年,没有选入翰林院的一百余名进士出身和同进士出身,都被朝廷安排“还乡进学,以待用”。

顺便说一下,这一年的四月初八,永乐刚刚入住不足百天的奉天、谨身和华盖三大殿,突然戏剧般在遭到雷击后失火,烧成了一片残垣断壁。由此,一些大臣还归咎于永乐悍然迁都引发的“天怒人怨”,从而掀起了一股要求还都南京的风潮。永乐将反对的声音压制下去之后,为了缓和矛盾,决定暂时不修葺三大殿,早朝改在奉天门外露天进行,称为“御门听政”。

于谦回家一待就是两年。到了永乐二十一年(1423),这位中了进士的待业青年,总算有了生平第一份工作,可以领到生平第一份薪水,总算可以对父母妻子有所交代了。

不过,于谦的工作地点既不是京城,也不是家乡,而是“赍金帛出使湖广”。

今天的湖北和湖南两省,在明朝都属于湖广布政司,省城在武昌府。“湖广熟,天下足。”这个省份的粮食和其他作物产出,对整个帝国当然有很重要的意义。于谦不光要考察当地官军的功过,还要远赴四川和贵州,安抚瑶、壮等族百姓。

说白了,这就是个跑腿的小杂役。朝廷给于谦安排了这样的差事,一定程度上也是“人尽其才”。于谦性格单纯,同情百姓疾苦,眼里不揉沙子,别人不敢管的事他敢管,别人不想惹的麻烦他敢惹,别人不想得罪的官他敢得罪,别人不想搭理的草民他会搭理。

特别是对官军中普遍存在的滥杀冒功行为,于谦毫不客气地进行了揭发反映,似乎根本不怕打击报复。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但你也应该为父母妻子着想啊。

性格决定命运。于谦勇于任事、耿直刚毅的性格,似乎与官场的传统有些偏差。但在大明,还是有高官认可和欣赏他的。

经过一年辛劳,于谦返京复命。因在湖广的出色表现,他被任命为山西道监察御史——依然是得罪人的差事。不过,还没来得及就任时,于谦就有了新的任务——随皇帝御驾亲征。

十个月之内,大明居然换了两次皇帝。新皇帝的登基,给大明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也给于谦带来了不少机遇。

人生旅程充满变数,运气确实特别重要。

永乐二十二年(1424)七月十八日,在第五次亲征漠北返程时,朱棣崩于榆木川(今属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多伦县)。九月七日,皇太子朱高炽在北京继位,改次年年号为洪熙。朱棣则被上庙号太宗 ,谥号“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葬于昌平天寿山麓的长陵。

皇太子妃张氏,很快就被册封为皇后。这位女性被后世史官称为“女中尧舜”,又被誉为“五全太后”。她是河南布政司永城县(今属河南省商丘市)人。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张氏先后做过世子妃、太子妃,皇后、皇太后和太皇太后,对明初政局产生过相当重要的影响。

洪武二十八年(1395),张氏嫁给了十七岁的燕世子朱高炽。四年之后,她生下了长子朱瞻基,后来又生下了越王朱瞻墉和襄王朱瞻墡。

朱高炽身体肥胖,体弱多病,朱棣对他并不欣赏。但朱瞻基从小就展现出了一定的勇武之气,让他爷爷相当开心。永乐九年(1411)十一月,朱瞻基被册立为皇太孙。

永乐十四年(1416),朱棣最后一次回到南京,敲定迁都事宜,制裁不听话、爱挑事的老二朱高煦,彻底堵死了他成为山寨版李世民的可能性。同时,朱棣还忙里偷闲,给十八岁的皇太孙解决了人生大事。

在电视剧《大秦赋》中,秦王嬴政同时娶了齐国和楚国两位公主,好事成双,当然是编剧虚构。但在母亲、皇太子妃张氏的精心安排下,时年十八岁的朱瞻基,可真是一气儿娶了俩山东媳妇:

济宁胡氏为皇太孙妃,邹平孙氏为皇太孙嫔。

这位孙氏,寿命远长于宣德帝,后来与于谦也有很多交集。

相比胡氏,孙氏的容颜明显更精致一些,也更有令男人神魂颠倒的女性魅力。朱瞻基当然更钟情于孙氏。

而且,孙氏的父亲孙忠曾任永城主簿,早早就认识了太子妃。孙氏还是个小姑娘时,张氏就将她带到南京,带进了后宫,使得她很早就适应了各种烦琐的皇家礼仪。

不过,也许是想刻意表现自己不徇私情,也许为了时时提醒宝贝儿子不能沉湎女色,张氏偏要把模样略逊的胡氏选为太孙妃,让孙氏居于其下。当然,张氏此举肯定征得了公公朱棣的同意。看到这样的结果,朱瞻基尽管表面上不敢说什么,心里肯定相当不爽。

永乐前两次北巡时,都把皇太孙带到北京,带在身边加以培养。这一次,可能考虑他是新婚,又想让他多陪一下胖子父亲。因此,次年(1417)三月朱棣开始第三次北巡时,把朱瞻基留在了南京。

此后,永乐再也没有回来过。十二月,朱瞻基父子也被召到了北京——不需要再监国了。

永乐二十二年(1424)十月,洪熙继位不久,朱瞻基就被册立为皇太子。此时他已经成婚八年,依然没有儿子。也就是说,朱棣没有抱重孙子的福气。

而于谦这边,董氏夫人已经为于谦生下了长子于冕,让这个二十七岁的男人非常开心。巧合的是,于谦生于洪武去世之年,而于冕则出生在永乐去世之年。

朱元璋让明朝成为第一个定都江南的大一统王朝。朱棣首次将首都放在了“胡风深重”的传统边关城市。父子二人都创造了历史。

朱棣迁都北京,显然有让大明比肩大元的远大理想和宏大规划。但是,朱高炽却有着与父皇不同的想法。

洪熙元年(1425)三月,这位皇帝颁下圣旨,将在北京的各部司名称前,一律加上“行在”二字,并恢复了北京行部和行后军都督府。这么一来,等于南京又恢复了京师地位。

四月,洪熙打发朱瞻基前往南京。名义上是拜谒孝陵,事实上是遵循祖制,让皇太子在京师“监国”。朱棣三次北巡期间,朱高炽不就长期在南京监国吗?

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洪熙能多活一年,他肯定把北京的庞大政府机关搬回南京。可惜到了五月十二,四十八岁的皇帝突然去世了。

洪熙死后,当然得由皇太子接班。耐人寻味的是,南京明明是京师,北京明明是行在,明明人在南京的朱瞻基却不就近登基,并将父皇的遗体运回来安葬,却非得千里迢迢地跑回北京继位。旅途折腾就不说了,朱瞻基的二叔、多年来一直图谋造反的汉王朱高煦,可是在水陆两条线布下了多名杀手,想让大侄子留下买路钱,不,留下人头呢。

到底是艺高人胆大,还是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这年六月,朱瞻基有惊无险地回到北京,并于二十七日登了基,当上了皇帝,并以次年为宣德元年。朱瞻基给父皇上庙号仁宗,谥号“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并且——画重点——安葬于天寿山下的献陵。

洪熙一门心思还都南京,生前根本没在北京修陵,似乎想着将来在钟山和皇爷爷做伴。但朱瞻基此举,显然违背了父亲的意愿。

执政以后,宣德中止了洪熙还都南京的一切努力。但为了表示尊重父皇,儿子在位期间,依然将北京称为行在,依然将南京称为京师,依然不翻修永乐十九年就被烧成一片瓦砾的三大殿,依然学着老爹的做派,踏踏实实地过(表面上的)紧日子。

但事实上,宣德的日常生活可以说是丰富多彩。他不光喜欢骑马、打猎、听曲和绘画,甚至还有点莫名其妙地喜欢上了斗蛐蛐,从而被一些别有用心者嘲讽为“促织天子”。对一位大国天子来说,这确实不是多么体面和优雅的嗜好。

执政不久,宣德就封胡氏为皇后、孙氏为贵妃。可眼看就奔三了,这位后宫佳丽成群的皇上,居然还没有儿子。正因他的拉胯,洪熙临终前都没有抱上孙子。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人家永乐不满四十就当上爷爷了。

不过,朱瞻基的当务之急并不是造人,而是问候一位老战士。 5J8VQ6blst7RHrGnnrUg+cgtjSnq+rNTR0GHEFY/HiGugpjX3ucRBUtqiT7akLJ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