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扎根河南,开封有个“于青天”

河南的得名,是因大部分地域在黄河之南。河南古称“豫州”,在华夏九州中位于中心地带,后来又有了“中州”“中原”之称。

在杭州长大的于谦,对河南省城开封有着特别的亲切感。他的祖籍考城,正是属于开封府。杭州和开封,一个是南宋的行在,事实首都,一个是北宋的京师,天子之居。很多杭州市民是在南宋“建炎南渡”时,从开封及周边地域迁来的。

如果说北京是最具南方气质的北方城市,是因为朱棣迁都;杭州是最有北方韵味的南方都会,则源于建炎年间大量北方人南迁。在社会风尚、节日习俗、饮食服装等方面,杭州都有相当深重的开封烙印,展现出了一定程度的北方特质。

而西湖边长大的于谦,可以说“南人北相”,有着南方人的精致与细腻,更有北方人的直爽和果敢。

作为“八朝古都”,特别是北宋京师,开封曾经创造了最辉煌的盛景,却也见证了最惨痛的屈辱。靖康二年(1127),金军占领开封,将徽、钦二帝与皇室二百多人掳掠到金上京,制造了让后世不忍直视、不愿回忆的“靖康之耻”。之后宋朝在南方重建,开封则成为金朝陪都南京。

不过,真应了一句古话“风水轮流转”。金贞祐二年(1214),当初占领开封,把北宋打成南宋的金朝,在蒙古的不断打压之下,居然也搞了“贞祐南迁”,将京师由中都迁到了开封。此次迁都,标志着金朝中原霸主的地位宣告终结。可以说,当初欺负宋朝时有多嚣张,后来被蒙古羞辱得就有多严重。二十年后,金国灭亡。

到了元朝,华夏大统,南北归一,元廷将开封改名为南京路,后来又改为汴梁路,作为河南江北行省省城。洪武元年(1368)六月,明军北伐占领汴梁,改为开封府。当年八月,朱元璋以开封为北京。并一度有迁都的打算,但因开封地形和经济劣势而放弃。洪武十一年(1378),明廷正式罢北京。开封成为河南布政司所在地。

在北宋期间,开封成就了一位刚正不阿的府尹,他甚至成了清官的代名词。说起他的大名,中国人没有不知道的,此人就是包拯。

事实上,包拯在京城只做了两年“权知开封府”,也就是代理府尹。在北宋,正式的开封府尹都是由皇位继承人兼任的,真正的负责人只能“权知”。因此,包拯的各种屡破奇案、为民请命和出生入死的光荣事迹,大多是后人杜撰附会出来的。所谓包青天、包龙图的说法,更多的是一种美好诉求,只能存在于评书和戏剧之中。

而主政河南期间,于谦却以自己的功业,实实在在地获得了于青天、于龙图的美誉。即便没有后来的北京保卫战,作为一名出色的地方官,他也有资格与况钟、周忱等人一样,在明代历史上占据小小的一席之地了。

从宣德五年(1430)开始的十七年里,于谦一直都住在开封。当然,差不多有一半时间,他还得待在山西,因此免不了“两地穿梭”。

山西常常为干旱所苦,河南却总是受水患伤害。黄河穿过晋陕大峡谷,越过风陵渡,就到了河南境内。与长江相比,黄河不仅含沙量高,通航能力差,洪涝灾害更是相当频繁。著名的“大禹治水”传说,讲的就是大禹治理黄河并分天下为九州的故事。而元末农民起义的序幕,正是因朝廷征召民工治理黄河而拉开的。

宣德五年(1430)和六年,于谦上任伊始,黄河就给这位新任巡抚送上贺礼:连续两年肆意泛滥,导致开封府祥符、中牟、阳武和通许等八县成了一片泽国,大批百姓无家可归,到处流浪,趁火打劫事件层出不穷,大规模的游民暴动一触即发。

这样的时候,对父母官的政治智慧与执政水平,无疑是个严峻挑战。于谦一边张榜安定人心,一边带着下属走遍灾区,慰问受灾百姓,统计损失,并上报朝廷要求减免税粮,最终结果是,受灾区域的一半秋粮折收布绢。

宣德六年(1431)二月,于谦奏请在卫辉、新德等地设立预备仓,收屯秋粮,以备救济之用。这一做法,随后在晋豫两省多地推广。

宣德七年(1432)六月,于谦上疏朝廷,请求免去祥符、中牟、太康和夏邑等县应纳秋粮五万六千余石,马草七万六千余束。

随后,于谦又下令各地设立“尚义仓”和“平准仓”。尚义仓储备的是各地士绅捐献的谷物,平准仓囤积的是丰年低价买进、灾年再以更低价卖出的粮食。为了鼓励富户积极参与进来,于谦甚至带头捐献自己微薄的俸禄。

民以食为天。传统社会经济发展能力有限,即便在仁宣之治中,每逢水旱灾害,依然会产生数量不少的饥民。于谦身体力行地为百姓谋福利,并将赈济列为两省各府县官吏考核的重要指标,虽说得罪了不少既得利益者,却在民间获得了普遍赞誉,在朝中也赢得了良好口碑。“于青天”“于龙图”的美誉,自然就在中州大地流传开来了。

于谦巡抚河南的十八年间,黄河的闹腾一直没有停歇。而位于黄河边上的省城开封,往往就处于水患重灾区之内。从宣德五年(1430)到正统十年(1445),于谦每年都要拿出很大一部分精力,领导河南百姓与洪水做斗争。

当洪涝未发时,于谦和助手们都会迎着大风,顶着烈日,出现在黄河大堤上,考察可能出现的隐患。

当农闲之时,于谦会将众多农夫组织起来,加上当地驻军,一起搬石挑土,加固大堤。还要沿堤广植树木,以保护水土。于谦还规定,黄河大堤上每五里设立岗亭,安排专人值守。如果出现塌损,就要第一时间进行修护。

当灾情发生时,于谦会披上蓑衣,出现在灾情一线,安排灾民及时转移,组织排洪抢险,尽力挽回更多人的生命财产损失。

在开封东北,曾经有一个铁牛村。当年正是在这里,于谦主持铸造了一座巨大的铁犀牛。

民间传说,犀牛可以镇住洪水。古人有云:“牛象坤,坤为土,土胜水。”从五行相克来说,铁属金,金为水之母。因此铸铁牛镇水,是古来有之的传统。李冰修建都江堰时,就曾让人打造了五头石犀,用来震慑住“水精”。

于谦未必相信这些说法,但为了给百姓带来希望和念想,他也能够顺应民意,因此组织工匠,精心铸造了这尊铁牛。为了表现自己的虔诚态度,向上天表明心意,希望民众安宁,于谦还亲笔创作了《镇河铁犀铭》和两则《祭河神文》。

在《镇河铁犀铭》中,于谦写道:

百炼玄金,镕为真液。变幻灵犀,雄御赫奕。镇厥堤防,波涛永息。安若泰山,固如磐石。水怪潜行,冯夷敛迹。城府坚完,民无垫溺。雨顺风调,男耕女织。四时循序,百神效职。亿万闾阎,措之枕席。惟天之休,惟帝之力。亦尔有庸,传之无极。

拳拳之心溢于言表。于谦离开开封以后,当地百姓在铁犀牛所在地修建了一座回龙庙,又称铁犀庙。每年四月初八举办大型庙会,烟火不绝,大戏不断,非常热闹。在崇祯十五年(1642),李自成攻打开封时引黄河水灌城,回龙庙被淹没。

后来,在杭州三台山于谦祠墓中,当地官员仿铸了一尊铁犀牛,让它永远守护着这位英雄的身后之所。

身为两省巡抚,于谦官位显赫,生活却一点也不舒适。他每天的日程表几乎都被塞满,面对的挑战总是超负荷,纵然两地有太多名山大川、奇珍异宝,他也很难抽出时间去游玩。而两地百姓的生活艰难,也令他印象深刻。

于谦最知名的诗作《石灰吟》,被一些学者视为托名之作。但他确实也创作过一首《咏煤炭》,同样传达出了一股浩然正气,以及燃烧自己为百姓谋福利的献身精神:

凿开混沌得乌金,

藏蓄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

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

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

不辞辛苦出山林。

时光如水,岁月如梭。于谦起初并不认为自己能在晋豫两地待很久——巡抚其实是京官嘛。但他没想到,自己一干就是十八年,从精力充沛的青年,变成了明显衰老的中年。

于谦巡抚晋豫期间,并没有让夫人董氏相陪,他以为自己要不了多长时间就能回去,然而,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于谦一生也没有纳妾,更不会出没于风月之所,真不清楚那些年,他一个人是怎么熬过来的,更不清楚独守京城的董氏,内心会不会有不满和失落情绪。无论如何,这样的事情总是令人遗憾的。

于谦没有想到,妻子没有什么过失,却遭遇了那样的变故;年轻的宣德皇帝,会得到那样的结局。他更加想象不到,就算自己远离京城,麻烦还是会找到他。 0ZWudL2EWrIGkosdU2gh8p+vFVfu/XLDOccwkcg+WqYvKWZFvDY5+oewkB1mSUm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