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贵人赏识,三十出头当巡抚

对明史略知一二的同学,肯定都知道“仁宣盛世”。考虑到仁宗朱高炽只干了十个月,这个盛世的主要业绩,当然还是由宣宗朱瞻基来实现的。

宣德在位的近十年时间里,大明王朝国力强盛,民心安定,四海宾服,万国来朝,各项事业蒸蒸日上,令后世史家不吝溢美之词。

即便有了这样的成就,宣德朝的主要议政地点,依然设在非常简陋的奉天门。宣德五年(1430)九月的某天,当几位官员上奏之后,宣德下令中官宣谕,向多个省份派出钦差。这些官员有个很响亮的名头——巡抚。

巡抚意为“巡行天下,抚军济民”,是京官而不是地方官。明朝第一位巡抚,可以说身份特别高贵。洪武二十四年(1391)八月,朱元璋派太子朱标巡抚陕西,考察西安能否成为新的大明京师。不过朱标在次年四月不幸去世,迁都事宜也从此搁置。永乐十九年(1421)朱棣迁都北京之后,先后派吏部尚书蹇义等二十六人分巡全国各地。

设立巡抚有什么重要意义呢?

明朝立国之后,承袭元制,在各地设立行中书省。到了洪武九年(1376),朱元璋废行省,将民政、司法和军事分别交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掌管。这种分权制衡、彼此钳制,可以有效防止地方官坐大,杜绝安禄山式叛乱分子的出笼。(可惜人算不如天算,朱棣比安禄山走得更远。)

但凡事有利也有弊。三司同城,三个和尚没水吃,难免相互扯皮推诿。遇到天灾和动乱,更是容易耽误事——谁都不想担责嘛。正是看到了这种弊端,永乐才要向各地派遣巡抚。

巡抚作为中央特派员,可以说是提着“尚方宝剑”下基层的,三司就算官阶更高,也只能听其指挥,配合其工作。不然的话,后果可能相当严重。

这一次,朱瞻基派出了六位才华突出、素质过硬的官员,去多个省份担任巡抚。正是在宣德朝,巡抚成为定制。六人兼的都是行在六部的右侍郎(第二副部长),正好一人一部,相当讲究。

吏部郎中赵新升为吏部右侍郎,巡抚江西;

礼部员外郎吴政升为礼部右侍郎,巡抚湖广;

刑部员外郎曹弘升为刑部右侍郎,巡抚北直隶及山东;

越府长史周忱升为工部右侍郎,巡抚南直隶。

下面,只剩下兵部郎中赵伦和监察御史于谦了。按理说,赵伦升任兵部右侍郎是顺理成章的事,但不知道什么原因,也许是想起了于谦骂朱高煦的传奇,也许是不想让于谦去老家浙江,宣德做出批示:

兵部郎中赵伦为户部右侍郎,巡抚浙江;

监察御史于谦升为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

“希望六位爱卿体恤朕意,抚境安民,保我大明百姓长久平安!”宣德特意强调了一番。

“微臣定当肝脑涂地,报答陛下天恩!”六人出班跪下,郑重地接下委任书。他们都很清楚,这是一项荣誉,更是一份责任,一次挑战。做得好了,他们就将从此留名青史;做得不好,也可能惹下麻烦,甚至是飞来横祸。

而宣德对于谦更是另眼相看。要知道,郎中是正五品,员外郎是从五品。而作为正七品的监察御史,于谦的官阶是六人中品级最低的。宣德还慷慨地将山西、河南两省全交给了他,完全类似于后来的总督。

这么一来,在三十三岁的年龄,于谦就成为正三品的朝廷高官,来到了大部分读书人努力一辈子也到不了的高度。而且,于谦的上位堪称直升机式。之前,别说知府,他连个知县都没当过,等于一上来就干省长,而且是两省省长。

以于谦为偶像的心学圣人王阳明,同样在三十三岁进了兵部,不过职务是武选清吏司主事,正六品。你就说气不气人吧。

南直隶巡抚周忱,这一年已经五十岁了,官阶不过和于谦相同。这六人当中,成就和影响最大的,肯定非于、周二人莫属。

于谦能得到破格提拔,当然少不了宣德的慧眼识英雄。

俗话说,要抱大腿,就得抱最粗的一条。放眼全中国,谁的大腿还能比宣德的更粗呢?可于谦从来没有刻意讨好过皇上。他是以自己的能力与操守,成功地吸引到了宣德的注意。

于谦的脱颖而出,还多亏了朝中一位重臣的力荐。他就是都察院右都御史顾佐。

顾佐字礼卿,河南布政司开封府太康县人,建文二年(1400)进士。顾佐为人刚直不阿,为官清廉公正,为事特立独行,在潜规则触目皆是的大明官场完全是个异类,甚至光荣地赢得了一枚“顾独坐”的奖牌。但在永乐至宣德时代,顾佐的仕途走得还是比较顺当的。

明代的官员,每六年才接受一次全面考核,称为“京察”。自打建文时代开始,由于施政宽松,很多时候京察就是走走形式,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太认真、太坚持原则,何必呢?

可顾佐却特立独行,他上任不久,就果断罢免了都察院二十多名官员,又新提拔了四十多人,一时搞得“民怨沸腾”。好事者不断上疏弹劾。但朝中有宣德和内阁“三杨”罩着,谁也不敢把顾佐这位廉吏怎么样。

当然,到了宣德之子英宗在位时期,顾佐就“众望所归”地被打发回家了。

顾佐的言行,深深影响了年轻的于谦。两人后来的事功当然有高下之分,但在品行节操方面,可以说共同点颇多。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把于谦看成是升级版的顾佐。而顾佐当然会在于谦身上,看到些许自己当年的影子。他也由衷地希望,这个年轻人的成就可以超过自己。因此,他在宣德面前举荐了于谦。

于谦曾写过一首七律《闻都御史顾公致政有喜》,充分表达了对这位前辈的景仰:

天上归来两鬓苍,

故园草木尽辉光。

功成却喜恩荣厚,

身退从知姓字香。

林下且消闲岁月,

台端犹忆旧冰霜。

春风诗客从容处,

重睹群英会洛阳。

带着宣德皇帝和顾佐、“三杨”等重臣的殷切期望,于谦离开了京城。不过,他是“单车赴任”,将妻子董氏、儿子于冕和女儿橘英都留在了京城。

橘英此时只有两岁,于谦当然很舍不得。中国的传统知识分子,基本上都对儿子非常严厉,而对女儿格外宽容。这当然没什么不好。毕竟光大门楣只能靠儿子,女儿早晚要嫁人嘛。

但告别妻儿的时候,于谦还是难免惆怅,并写下了《远别离》:

远别离,何时归,

出门子女争牵衣。

借问此行向何处,

底事欲留留不住。

父子恩情深更深,

可怜不得恒相聚。

远别离,无限愁。

山行骑马水乘舟,

行人一去蚤回头。

在当时,巡抚只是临时职务,因此一般都不带家属。于谦可能也觉得,自己很快就可以回京,可以和家人团聚,享受天伦之乐。但之后发生的一切,却是他根本无法预料的。 lQMIHCQ3efttsHgLbqAb1b91XyN6cbcN+jHoBtFBZ57KcOmT2t6kvO+AuWEWt8B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