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1923年,汪曾祺三岁。这年高邮城里有两次罢工,一次是花炮业,一次是碾米业,引起震动。(请想想《岁寒三友》《八千岁》。)这一年,高邮县立初级中学复办。扬州地区开始实行“新学制”,小学统一用白话文教材授课,这是五四运动最大的成果之一。这一年,汪曾祺的母亲病逝。
14 汪曾祺的母亲杨氏在汪曾祺三岁时就病逝了。因为是肺病,她独自移住一间小房里,也不准别人抱着汪曾祺去看她。汪曾祺只记得跟着父亲,陪母亲到外地看病,坐船。父亲在船头钓鱼,船里挂了很多大头菜。母亲的味道,在汪曾祺记忆里,就是大头菜的味道。
15 汪曾祺父母感情很好。母亲去世后,父亲给她糊了几箱衣裳,单夹皮棉,四时不缺。据说皮衣糊得极度仿真,不只能分出羊皮、黄鼠狼皮,还能分出滩羊、灰鼠的品种。用了各种花纸,剩下的,就给汪曾祺姐弟做手工用。
16 汪曾祺五岁进了县立第五小学幼稚园,是第一届学生。他进幼稚园的时候,还给母亲戴着孝。幼稚园唯一的老师王文英特别怜爱汪曾祺。70年后,汪曾祺专门写了一篇《师恩母爱》怀念王老师。
17 也是这一年,汪曾祺的父亲续娶张氏。新房里挂了两幅字画,都“不成体统”。一是亡妻堂兄杨遵义(即《鲍团长》里的杨宜之)送的对联“蝶欲试花犹护粉,莺初学啭尚羞簧”;一是善因寺方丈铁桥(就是《受戒》里写的石桥,1946年高邮解放后被枪毙)画的“桃花双燕”。汪曾祺后来说:我父亲年轻时的朋友都有些放诞不羁。
18 1927年5月29日,国民党北伐军与孙传芳联军在高邮打了一仗。汪家一家人躲进了设在炼阳观的红十字会(类似场景参见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带了一坛炒米,一坛焦屑,这是那时的方便食品。七岁的汪曾祺晚上爬到吕祖楼上,看远处双方交战的枪炮火光一阵阵地亮着,有点紧张,也觉得好玩,困了就睡在道士诵经的蒲团上。小孩子不懂危险,“这实在是我小时候度过的一个浪漫主义的夜晚”,第二天就回家了。
19 1927年夏天,汪曾祺从幼稚园毕业。照毕业照时,唯一的一匹木马让汪曾祺骑着,老师对他的宠爱可见一斑。
20 接下来就是进高邮县立第五小学。这所小学成立九年了,全校只有六个班。学校隔壁是承天寺,573年前,张士诚在这里称王,国号大周。汪曾祺后来说“敝乡于二百六十年之间出过两位皇上”,一个是在高邮称王的泰州人张士诚,一个是祖籍高邮的东北人吴三桂。(张士诚称王于1354年,吴三桂称帝于1678年,实相距324年。)
21 小学一年级国语课选了一首《咏雪》:“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七片八片九十片,飞入芦花都不见。”汪曾祺从诗中感受到了“美”,他后来甚至将自己写散文、小说所用的方法,都归结于从“飞入芦花都不见”悟出来的。张国良口述苏州评话《三顾茅庐》,也有这首诗,说是刘关张雪天访孔明时联句。实际诗作者不详,有郑板桥、纪晓岚等说。此诗简而美,非常适合小学生诵读体会。
22 五小的音乐教师夏普天是高邮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也是当时地下党组织的负责人。但是汪曾祺只记得他是老师中很少的西装分子,另外就是夏普天在教课之外,帮人画炭笔肖像挣钱。汪曾祺小学毕业后,夏普天就被捕了。他是败落的大族子弟。现在五小后身城北实验小学,还有一角是夏家花园遗址。
23 汪曾祺有过许多一年级小学生共同的尴尬经历:大便拉在裤子里了。还正好是冬天。汪曾祺兜着一屁股屎,一扭一扭地回家。继母张氏一闻,二话没说,烧水,洗屁股,把孩子放进棉被里坐着,接着洗衬裤刷棉裤,“她不但没有说我一句,连眉头都没有皱一下”。这里有继母对继子的爱,但倘是亲妈,反而会说两句?小孩子很敏感,这种场景会记一辈子。
24 二年级国文课本里有一则谜语:远观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谜底是“画”。汪曾祺觉得“这对培养儿童的想象力是有好处的”。即使不是谜语,这也是一首好诗。
25 汪曾祺不是过继给了二伯母吗?二伯母病了,很重。外婆半夜将汪曾祺带到城隍庙,去“借寿”,求城隍老爷将孩子的寿借十年给二伯母。两天后,二伯母病故。汪曾祺履行孝子职责,印象最深的是逢七,头七、二七、三七……他和堂弟曾炜各搬一个小板凳坐在灵堂里,陪着送鬼魂回来的鬼差吃饭。一碟白肉,一碟豆腐,两杯淡酒,两个小孩子坐在板凳上。
26 1929年,汪曾祺上三年级,高邮闹蝗灾。蝗虫遮天蔽日,学校里也遍地是蝗虫。小学生们捉住蝗虫,用两块砖头当作磨子,把蝗虫磨得稀烂,“蝗虫太可恶了!”
27 汪曾祺上完三年级,因为成绩好,跳了一级。这下坏了,本来各科成绩都好,跳级后只有语文成绩还是好,数学成绩掉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