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用“脑”说话,不要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中国有句俗话“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无论你身处什么位置,也不管你财富、势力有多雄厚、强大,口既能帮你平步青云也能让你遗臭万年。许多是非往往是我们多嘴多舌造成的。所以管好自己的嘴,该说的说,不该说的不说,这样你就会少一些麻烦,多一些平安。

1.祸从口出,动嘴之前要动脑

古训道:“是非只因多开口,烦恼皆由强出头。”常言又道:“祸从口出”,所以话到嘴边要三思,什么话可以说,什么话不能说,都要动嘴之前先动脑,一旦说错了话,只能是引火烧身,所以说话之前一定要动动脑子。

有些人心里藏不住话,听到什么,看到什么就爱四处传播,这是一个很没有“心计”的人中国有句俗话“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可见许多是非往往是我们多嘴多舌造成的。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舌头惹出的风波太多了。不负责任的背后瞎说,毫无根据的怀疑猜测,不经调查的轻信乱传,东拉西扯的闲言碎语,都会给许多人造成痛苦和烦恼,给人世间增添许多是非和不幸。当然给别人带来不幸的同时,往往最终自己也受到恶报。

其实言为心声,语言受思想支配,反映一个人的品德。不负责任地胡说八道,造谣中伤,搬弄是非等等,都是不道德的。能管住自己的舌头就是做人最大的成功之一。

有些人喜欢在同事间说三道四,这样做既影响团结,同时又降低自己的威信。说人坏话是人际应酬的一大忌。

生活中,常有一些人聚在一起,谈论那些不在场的人的是非。一提到这些议人长短、论人隐私的话题,大家就显得兴致勃勃,现场的气氛也随之热烈起来。但是,这种无聊的话题一点也不值得声张。不论你有没有恶意,到最后都会变成让人不舒服的恶语。

而且,这种搬弄是非、道人长短的话很容易传到别人耳中。即使听到这些话的人并非故意地去传播,但还是会直接或间接地传入当事人耳中,而且往往已被添油加醋,不堪入耳这正是所谓的“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运气不好的时候,你说的话正好被当事人当场听到,或是被与当事人关系密切的人听到。而且,被听到的内容并非一清二楚,而是断断续续的话,这中间没听到的部分可就任凭别人想象了。在这种情况之下,一根鹅毛被听成一只鹅也不稀奇。

总括起来,说坏话的危害主要有三点:

一是说人的坏话,很快就会传出去。因为人们都愿意用传话的方式表示跟他人亲近。另外,容易引起你不满的那些事情,也可能早就引起他人的不满,只不过人家聪明一些,不讲而已。他们一旦发现你在说这样的话,求之不得,他们找到了代言人、炮筒子,立即以你的名义,说这种意见是你说的,快速向外传播。这样,很容易使你与他人之间产生矛盾,你多了敌对面,多了前进的阻力。那些被你中伤的人,一有机会就会给你使绊子。

二是对心中不平的事,总挂在心上、嘴上,容易使自己更加不平,远不如干脆忘掉。总感到不平的人容易生病,对自己的身心健康不利。

三是有这种毛病的人,极易损毁自己的形象,使人不敢接近你,不得不提防你。

背地里说别人坏话,是智力愚钝的表现。你背后说他人坏话,别人就可能在背后说你的坏话。因此,要看清说他人坏话的危害,杜绝这种坏毛病,才不会惹是非。

2.把话说到位,需要智慧

把话说到位,让人爱听,这就需要说之前在大脑里思考一番。这样才能把话说好,说得有智慧。

春秋时的晋国,自晋文公即位后,发愤图强,使得国家迅速兴盛起来,成为春秋时的一大强国,晋文公也成了一代霸主。可接下来,晋襄公、晋灵公却不思进取,只图享乐,晋国的霸主地位不知不觉地就被楚庄王代替了。

晋灵公即位不久,便大兴土木,修筑宫室楼台,以供自己和嫔妃们享乐游玩。他挖空心思想要建造一座九层的楼台。可以想见,在当时如此庞大复杂的工程,要耗费多少人力、物力!可灵公不顾一切,征用了无数的佚民,花费了巨额的公款,持续了几年,也没能完工。全国上上下下,无不怨声载道,但都敢怒而不敢言,因为这位晋灵公明令宣布:“有哪个敢提批评意见,劝阻修造九层之台的,立斩不赦!”

一天,大夫孙息求见,灵公料他是来劝谏的,便拉开弓,搭上箭,只要孙息开口劝说,他就要射死孙息。谁知孙息进来后,像是没看见他这架势一样,非常轻松自然,笑嘻嘻地对灵公说:“我今天特地来表演一套绝技给大王看,让大王开开眼界,散散心。大王您感兴趣吗?”

灵公一看有玩的就来精神了,问:“什么绝技?别卖关子了,快表演给我看看。”

孙息见灵公上钩了,便说:“我可以把 12 个棋子一个个叠起来后,再在上面加放 9 个鸡蛋。不信,请看。”说着,便真的玩起来。他一个一个地把 12 个棋子叠好后,再往上加鸡蛋时,旁边的人都非常紧张地看着他,灵公禁不住大声说:“这太危险了!这太危险了!”

孙息一听灵公这样说,便趁机进言,说:“大王,还有比这更险的呢!”

灵公觉得奇怪,因为对他来说,这样子已经是够刺激,够危险的了,还会有什么更惊险的绝招吗?便迫不及待地说:“是吗?快让我看看!”

这时,只听见孙息一字一句、非常沉痛地说:“九层之台,造了三年,还没有完工。三年来,男人不能在田里耕种,女人不能在家里纺织,都在这里搬木头、运石块。国库的金子也快花完了。兵士得不到给养,武器没有钱铸造。邻国正在计划乘机侵略我们。这样下去,国家很快就会灭亡。到那时,大王您将怎么办呢?这难道不比垒鸡蛋更危险吗?”

灵公一听,猛然醒悟,意识到自己干了多么荒唐的事,犯了多么严重的错误,便立即下令,停止筑台。

孙息一番智慧话,让灵公停止了筑台,由此可见,话有多种说法,把话说到位,让人爱听,这就需要说之前在大脑里思考一番。

3.说话欠考虑,会坏事

孔夫子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不得其人而言,谓之失言。”如果对方不是你深交相知的人,而你说话若欠考虑,畅谈所有的话,殊不知,有时候是会坏大事的。

王丽在上中学的时候和一个高年级的男孩偷偷好上了,在一次约会中忍不住的少男少女偷尝了禁果,青春懵懂的她没想到给自己惹了大麻烦。最后她不得不去做了人流,手术之后的王丽变得郁郁寡欢,她也不得不离开了原来的学校继续读完高中,结果考上了一所还算不错的大学。绚丽多姿的大学生活让她逐渐从阴影中走出来,很快她有了新的感情生活,男朋友是学生会的骨干,优秀潇洒的他是很多女生心目中的白马王子,但他唯独对王丽情有独钟,这样让王丽欣喜不已。在一次聚会中大家都喝了很多酒。王丽也借着酒劲向自己的同学李艳说出了自己的秘密。

没想到第二天就收到了男朋友的短消息,他表示无法接受王丽的过去,要结束这段感情。

原来同学李艳把秘密透露给王丽的男友,当他听到王丽这一隐私后,便不假思索地向王丽发出了断绝恋爱关系的信息,王丽失恋了。

言多必失,祸从口出的苦果,在生活中是避免不了的。想知道说什么、怎么说,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说,都是需要动脑子的。说话最忌讳的就是不假思索、口无遮拦的坏习惯。

下面的故事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办公室文员小宁是一个说话没“心眼”的人,他性格非常内向,平时不太爱说话。当有人就某件事情征求她的意见时,她往往会突然间说出很“刺”人的话来,而且她的话总是在揭别人的“短儿”。

一次,一位女同事穿了件新衣服,其他人都称赞“漂亮”、“合适”之类的话,问及小宁,她不假思索地说:“一般!我觉得这种颜色你穿有点艳,还有,你太胖了,看起来有点儿紧。”

当事人很生气,而且其他大赞衣服“怎样怎样好”的人也很尴尬。这完全是由于小宁不懂得说话技巧,说的话“太真实”。虽然有时小宁会为自己说出的话后悔,可在发表意见时,她仍然管不住自己,总是把别人最不爱听的话突然间说出来,让人不好接受。时间一久,同事们便把她排除在集体之外,都不愿意和她说话,结果公司里几乎无人主动搭理她。

由此可见,一个人讲究说话的艺术是非常重要的,这对一个人塑造良好的自我形象以及提高为人处世的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人若不假思索而无所顾忌地说了不应该说的话,只会使自己陷入得罪人的尴尬境地。

4.说话应谨慎,只说该说的话

言多必失,所以话到嘴边要三思,只说该说的话。

孔子观于后稷之庙,有三座金铸的人像,他三缄其口,只在金像的背面铭刻了这样一句名言:“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无多言,无多事。多言多败,多事多害。”

孔子铭刻“无多言,无多事”,就是劝诫人们:为人宁可保持沉默寡言的态度,宁可显得笨拙一些,也绝对不可以自作聪明,喜形于色,溢于言表。

《法华经》曰:“言多语失。”说话应谨慎,舍弃那些不可说的话,而只说应说的话。

吕莲和尚在给其信徒的一封信中写道:“祸从口出而使人身败名裂,福从心出而使人生色增光。”它的意思是:有时说话的人并无恶意,但对听者而言,却可能伤及他的自尊心。所以劝诫人们,说话应谨慎,只说该说的话。

说话得体,则让人高兴;反之,只会让人伤心。就是同一个意思的话,出自两个人之口,听起来也有区别。你自己信口开河,根本意识不到会伤害人,但别人却认为你是有意的,如俗话所说“口乃心之门”,你明显是故意伤害他。

孔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意即有道德学问之人,说话谨慎,工作勤勉。这句话强调了实际行动的重要,为人处世应少说话多做事。

日常生活中,一个人光说不做,或只会说话不能付诸行动,久而久之,只会让人生厌。俗话说:“言多必失。”多说话比起多做事往往给人以夸夸其谈的印象,倒不如少说话,踏踏实实地多做实事则让人感觉勤奋踏实,值得信任。一个人只有做行动上的巨人,少言多思才能取得成就。

另外,人处在不同的状态下,讲话的心情不同,话的内容也会不同。心情愉快的时候,看事看人也许比较符合自己的心思,故而赞誉之言可能会多;有时心情不愉快,讲起话来不免会愤世嫉俗,讲出许多过头的话,招来很多麻烦。

言谈的灾祸,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国事、政事的滥发议论引起的灾祸,所以在以前的茶馆及旅店门上挂有“莫谈国事”的牌匾;二是对身边的人和事评头论足,正是这种不考虑后果的高谈阔论,惹怒了上司和同事,从而埋下了灾祸的导火线;三是在众人之中鼓唇弄舌,搬弄是非,像长舌妇一样,今天道东家长,明天说西家短,这种缺少修养的言谈,没有不遭到报复的。说话体现着一个人的修养和水平,既不能喋喋不休,口若悬河,又不能该说话时却沉默寡言。可见,言谈能反映出一个人为人处世的涵养功夫,要把握好分寸和态势。

言多者必有所误,所误必有所失。为人处世,不可言多,言多为祸。

小王在一家广告公司当业务员,他因工作认真、勤于思考,业绩良好被公司确定为中层后备干部候选人。只因他无意间透露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秘密而被竞争对手击败,终于没被重用。

小王和同事李华交往频繁,关系甚好,常在一起喝酒聊天。一个周末,他约了李华在饭店里共饮。两人酒越喝越多,话越说越多。酒已微醉的小王向李华说了一件他对任何人也没有说过的事。

“我高中毕业后没考上大学,有一段时间没事干,心情特别不好。有一次和几个哥们儿喝了些酒,回家时看见路边停着一辆摩托车,一见四周无人,一个朋友撬开锁,由我把车给开走了。后来,那朋友盗窃时被逮住,送到了派出所,供出了我。结果我被判了刑。刑满后我四处找工作,处处没人要。没办法,经朋友介绍我才来到厦门。不管咋说,现在咱得珍惜,得给公司好好干。”

小王在公司三年后,公司根据他的表现和业绩,把他和李华确定为业务部副经理候选人。总经理找他谈话时,他表示一定加倍努力,不辜负领导的厚望。

谁知道,没过两天,公司人事部突然宣布李华为业务部副经理,小王被炒了鱿鱼。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秘密,个人的秘密大多是一些不甚体面、不甚光彩甚至是有很大污点的事情。都有一些压在心里不愿为人知的事情。与人相处,即便彼此感情不错,也不要随便把你的隐私、你的秘密告诉对方。一旦对方是一个别有用心的人,他会拿出你的秘密作为武器攻击你。因此,开口说话一定要多动动脑子,不利的话一定不要说出口。

5.说话要有“口”,还要有“心”

现实生活中,不善言者的悲哀有很多。本来表达的是真心的同情,在对方听来却成了挖苦本来表达的是善意的关怀,却因为话说得不好,在对方听来成了讽刺……

一次小秦看见秘书小刘在处理一叠报名表格,是一个普通大学办的MBA培训班的入学申请表,小秦又没管好自己的嘴,跟小刘搭讪起来:“怎么,奋发图强呀?这种文凭‘水’得很,不值钱的,要它干吗?别说中国的MBA,现在英国回来的MBA也不吃香了,花钱买来的,谁不懂?!”小秦不知道,小刘是在帮他的顶头上司张总办入学手续。

小秦还跟女同事小孙谈到过前台小张拍的写真集,言语之间笑话小张,说她应该“先整整容再去拍”;见到同事老陈穿着新西装,小秦一口道出那种品牌的西装正在XX商场打折出售,打折后的价钱是XXX元;同事小李买了新手机,小秦看过说“这种款式不灵的,网站上只要几百块钱”……

“说者无心”,但往往“听者有意”。小秦说话大概是有口无心吧,也许他没有恶意,但他忽略了别人的自尊,落得个孤立无援的悲哀处境。

还有一则与此相似的故事:

小李到客户那儿接洽生意后,回到公司已经是下午六点了,公司只有一位新来的女职员还在工作。小李心里想:她这么认真,也应该休息一下了。但是说出来的时候却变成:“咦,你怎么还在公司?”

结果对方一脸的不高兴,愤然地说:“现在就走!”

本来是出于好心,却反而惹得对方生气,不但被她误会,也会影响到以后的工作。问题就出在“怎么还在公司”这句话,这句话听起来就好像是:“怎么不快点回去?”更何况又加上“咦”的疑问词,难怪对方会有那样的反应。如果是熟识的朋友也许“怎么,不行啊?”一句玩笑话就带过了,但是,对方是不太熟悉的人,自然情形就不一样了。因此,说话一定要慎重,不要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6.不该说的决不说

做人要做到该说的话留一点,不该说的不开口。因为,说出去的话,无法收回,既然说了就要为自己说过的话负责。任何人也无法预测一句话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说不定哪句不该说的话被你说出口后,会为你惹来不必要的麻烦。所以,在说话之前必须要经过大脑深思熟虑后再讲也不迟。

从前有一个财主,因晚年得子而兴奋不已,他决定在儿子生日那天大宴宾客。

当天,财主问前来道喜的客人说:“你看这孩子将来会怎么样?”

一位客人答道,“这孩子眉宇间散发出一种贵气,将来定能当大官!”财主听后,笑得合不拢嘴,奖赏了他。

财主又问另外一位客人说:“依你之见我的儿子将来会怎么样?”这位客人回答说:“看这孩子的面相,即是大福大贵之人,将来肯定能发大财!”财主听后,又是欣喜万分,当场奖赏了这位客人。

财主又问第三位客人说:“你看我的孩子将来会怎么样?”这位却毫不客气地说:“将来他肯定会死。”财主一听,顿时火冒三丈,气急败坏地命人把他毒打一顿,赶出大门。

由此可见,一些真话,说出去会遭人白眼,令人讨厌;而说假话又是违背良心的一种行为,许多人都不愿说。从而就产生了另一种倾向,那就是含糊其辞应付了事。

既然不愿说假话,又不愿令人讨厌,最好的办法也就只有模棱两可、含糊其辞对待了。人,总是要面对生活的。生活中,真实是重要的,真诚更加重要,这对人生、对社会无疑是有更大价值的。然而,我们所处的社会是纷繁复杂的,大家都是凡人,都期望能出人头地。每个人心中都有这样或那样的欲望和念头,不加选择、不分对象、不分场合地把什么都和盘托出,那只会招来祸患。只有把握一定的原则,把握好其中的分寸,你才会成为一个受人欢迎的人。

灾祸往往出自于口,许多是非往往是我们多嘴多舌造成的。所以说话之前一定要三思这样才不会引火烧身。

7.待人需真诚,实话有时不能实说

实话实说固然可贵,但要分清情况,找准场合。有时候,老实话也会招人厌烦,破坏气氛所以,在某种场合下,说老实话是愚蠢的做法。

有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个爱说大实话的人,什么事情他都照实说,所以,他不管到哪儿,总是被人赶走。这样,他变得一贫如洗,简直无处栖身。

最后,他来到一座修道院,指望着能被收容。修道院长见过他问明原因以后,认为应该尊重“热爱真理,喜欢说实话的人”。于是,让他在修道院里安顿下来。

修道院里有几头已经不中用的牲口,修道院长想把它们卖掉,可是他不敢派手下的人到集市去,怕他们把卖牲口的钱私藏腰包。于是,他就叫这个人把两头驴和一头骡子牵到集市上去卖。这人在买主面前实话实说:“尾巴断了的这头驴很懒,喜欢躺在稀泥里。有一次,长工们想把它从泥里拽起来,一用劲,拽断了尾巴;这头秃驴特别倔,一步路也不想走,他们就抽它,因为抽得太多,毛都秃了;这头骡子呢,是又老又瘸。如果干得了活儿,修道院长怎么会把它们卖掉呢?”买主们听了这些话就走了。这个人的大实话在集市马上传为笑谈,所以没有人前来问他这些牲口的价钱了。

于是,这人只好又把它们赶回了修道院。听完这人讲述卖牲口的过程后,修道院长发着火对他说:“那些把你赶走的人是对的。不应该留你这样的人!我虽然喜欢实话,可是,我却不喜欢那些跟我的腰包作对的实话!所以,老兄,你滚开吧!你爱上哪儿就上哪儿去吧!”

就这样,这人又从修道院里被赶走了。

“待人真诚、实话实说”是前人留下的做人准则,要求人们照此去为人处世,固然没错。但是,说假话不能说全是错误,有时说假话也是安身立命的一种手段。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了这样一个“指鹿为马”的故事:

秦始皇死后,担任中车府令的宦官赵高和秦始皇的小儿子胡亥串通起来,并且威胁丞相李斯,伪造遗诏,由胡亥继位,史称秦二世。

赵高立了大功,被秦二世封为郎中令,成为二世最亲近的高级官员,但他的职位仍在李斯之下,后来他设计害死李斯,当上了丞相。然而赵高的野心很大,他想当皇帝。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于是,赵高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摸清敢于反对自己的人。

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把一只梅花鹿牵到朝堂上,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这是臣刚寻找到的一匹骏马,特献给陛下。”

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是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

赵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说:“请陛下看清楚,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的头上怎么会长角呢?”

赵高坚持自己的意见:“陛下,这是马不是鹿,不信陛下可问问大臣们,让他们说说它究竟是马还是鹿。”赵高的一派胡言让大臣们莫名其妙,私下里嘀咕:这个赵高搞什么名堂,是鹿是马这不是明摆着吗!这时的赵高,脸上流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转动,在每个人脸上掠过。有些聪明的大臣忽然明白了赵高的用意,他们立刻赞同赵高的说法,对秦二世说:“陛下,丞相所言不假,这确是一匹千里马!”

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因为说假话,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说真话又怕日后被赵高所害。

有些正直的人不愿说假话,不接受赵高说法,坚持认为它是鹿。

事后,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大臣一一治罪,有些大臣甚至被满门抄斩。

在强大的恶势力面前,斗争要讲究策略。暂时地说假话,为的是避免以卵击石的厄运,为的是保留有用之身而已。而刘备的“口是心非”的一番托孤之言,似乎是恩宠,实际是警告,是十足的说假话。

公元 222 年,刘备兵败彝陵,蜀国元气大伤,刘备一病不起。自知来日无多的刘备,对蜀国的命运颇为忧虑:这时的蜀国,关羽、张飞已逝,儿子刘禅无能。自己死后,皇位传给儿子刘禅,但儿子能力不及,恐怕皇位难保;凭着诸葛亮的才能与威望,完全可以废掉刘禅而自立,那么自己辛苦打下来的江山,岂不就落到外人手中?

思来想去,刘备临终前还是主动召来诸葛亮,以国事相托:“我得丞相辅助,幸成帝业。只可惜我不听丞相的劝告,导致今日之败,现在悔恨成病。我儿刘禅孱弱,不得不以大事相托。我和你说心里话,你的才能必能安邦定国。阿斗可辅则辅,不可辅的话,你可以自立为帝”。此话一出,诸葛亮感动不已,向刘备承诺,自己一定尽心辅佐幼主,以报其知遇之恩。此后,诸葛亮为蜀国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留下一段千古佳话。

刘备非常了解诸葛亮,知他做事磊落,为人重感情、讲义气;面对江山难保的窘境,自己无须正颜厉色地警告诸葛亮,要忠于刘禅,永无二心,而只要把自己的担忧通过“正话反说”的方式向诸葛亮道出即可。以诸葛亮的为人,一定会顾及君臣之礼,感念“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不但不会觊觎阿斗的皇位,而且还会尽心尽力,忠心耿耿地辅佐他的儿子。

8.说话要讲天时、地利、人和

说话有三种限制:一是人,二是时,三是地。非其人不必说。非其时,虽得其人,也不必说。得其人,得其时,而非其地,仍不必说。非其人,你说三分真话,已是太多;得其人,而非其时,你说三分话,正给他一个暗示,看看他的反应;得其人,得其时,而非其地,你说三分话,正可以引起他的注意,如有必要,不妨择地另作长谈,这才是通达世故的人。

要说话,先要看准对象,他是愿意和你说话的人吗?如果所遇非人,还是不说为好;这个时候,是你要说话的时候吗?如果时候不对,还是不说话的好。这个地方,是你说话的地点吗?说话的成功与失败,诚然与你的说话技术有关,但是要得其人得其时得其地。

当年赵高要陷害李斯,对李斯说秦二世的行为不端,劝李斯进谏,并约定趁秦二世有闲之时,代为通知李斯。这一天李斯应约进宫,秦二世正与姬妾取乐,看见李斯进来,心中很不高兴,而李斯却茫然不知,仍正言进谏,秦二世只好当场敷衍一下。等李斯一退出秦二世便开始发牢骚,说丞相瞧不起他,什么时候不好说,偏在这个时候来啰唆!

李斯的杀身之祸也就因此而起。如果你要与对方说话,应该注意什么时候最适宜。对方正在紧张工作的时候,不要去说话;对方正在焦急的时候,不要去说话;对方正在盛怒的时候,不要去说话;对方正在放浪形骸的时候,也不要去说话;对方正在悲伤的时候,更不要去说话。只要有上述几种情形之一,你去说话,大多会碰一鼻子灰,不但说话的目的达不到,而且遭冷遇、受申斥也是意料中的事。

有得意的事,就该与得意的人谈。与失意的人谈得意的事,不但是不知趣,而且简直是挖苦、讥讽他,他对你的感情只会更坏,不会变好。和得意的人谈你失意的事,他至多与你做表面的应付,决不会表示真实的同情。有时还可能引起误会,以为你是要请他帮助,他会预先防备,使你无法久谈。所以你要诉苦,应找相同情形的人去诉,同命自会相怜,不但能得到精神上的安慰,亦可稍去胸中不平之气。你要谈得意事,应该向得意的人去谈志同道合。年轻人涵养功夫不够,稍有得意的事,便逢人就说且自鸣得意,结果招人骂你器小易盈,笑你沾沾自喜,无意中还会惹起别人的妒忌。偶有不如意事你便满腹牢骚,如有骨鲠在喉,不免逢人就诉,结果惹人讨厌,说你毫无耐性,甚至笑你活该。

彼此关系浅薄,你与之深谈,显出你没有修养;你说的话涉及对方的事,你不是他的诤友,不配与他深谈,忠言逆耳,显出你的冒昧;你说的话是属于国家大事,你没有搞清对方的立场就高谈阔论,这样更容易招灾惹祸。

同样一句话,你对甲说,甲全神贯注地倾听;你对乙说,乙却顾左右而言他。这可能因为甲乙两个人的生活环境不同。你这时候对甲说,甲乐于接受;那个时候对甲说,甲可能不耐烦。这可能因为甲前后的心情不一样。

由此可见,说话也是一门艺术,话说好了万事好,话说坏了毁前程。所以,在说话前必须考虑清楚,想好了再说,否则,别人会认为你是个有口无脑、缺心少肺之人。

9.不同的场合,不同的话

同样的说话内容,由于场合的不同,说话的方式也应不同。只有依据不同的场合,选取最恰当的词语,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也只有这样才能把话说得左右逢源,滴水不漏。

让我们读一则英国女王的故事:

英国女王维多利亚,与其丈夫阿尔伯特相亲相爱,感情和谐。妻子是一国之君,整天忙于公务和应酬,而丈夫却不太关心政治,对社交缺乏兴趣。有一天,女王忙完公事,已经深夜了,她回到卧室,见房门紧闭,就敲起门来。

问:“谁?”

答:“我是女王。”门未开,再敲。

问:“谁?”

答:“维多利亚。”门未开,再敲。

问:“谁?”

答:“你的妻子。”门开了,维多利亚走了进去。

女王回到家里,场合改变了,她就不再是女王,而是一位妻子。在宫廷上对着王公贵族说话是一种情形,回家说话应该是另一种情形。

由此可见,说话要区分场合,同样的内容,在这一场合可能是好话,但在另一场合却可能是不堪入耳的坏话。

有一个笑话,一个叫刘大的人,做 50 大寿,他想请几个朋友来热闹热闹。生日那天,刘大特地邀请好友张三、李四、王五和赵六来家聚餐。几位朋友都来了,就剩赵六还没有来。酒席已经摆好,大家坐着等赵六。等了好一会儿,总不见赵六来。刘大心里很着急,脱口说出:“哎!该来的不来。”话一出口,张三多了心思,他想:既然赵六是该来的没有来,那我就是不该来的了!于是,起身就走了。刘大看到张三走了,连忙说:“喂!不该走的又走什么?”李四一听,心想:张三是不该走的,看来我是该走的了。于是也起身便走。刘大见李四走了,两手一摊对王五说:“我又不是讲他俩该走。”王五一听,心想:只剩下我一个了,一定是讲我该走了。谁稀罕你这餐饭,请我来,又赶我走,真不够朋友。于是王五也气愤地走了。

刘大这下傻眼了,大声地在后面说:“你们怎么都走了?”

刘大的生日没热闹成,反而得罪了朋友,最后,还不明白是怎么得罪的呢!

有的人口齿伶俐,在交际场合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这固然是不少人所向往的。但如果说话不分场合,说错了话,说漏了嘴,把事情搞糟,那是最不合算的事。所以说话要看场合,要注意以下几种场合的区分:

(1)自己人场合和外人场合

我国文化传统一向是重视内外有别的。对自己人“关起门来谈话”,可以无话不谈,甚至可以说些放肆的话,什么事都好办。而对外边的人,总怀有戒心,“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

(2)正式场合与非正式场合

正式场合说话应严肃认真,事先要有所准备,不能乱扯一气。非正式场合下,便可随便一些,像聊家常一样,便于感情交流,谈深谈透。有些人说话文绉绉,有人讲话俗不可耐,就是没有把握正式场合与非正式场合的界限。

(3)庄重场合与随便场合

“我特地来看你”,显得很庄重;“我顺便来看你”,有点随随便便看你的意思,可以减轻对方负担。可是,在庄重的场合说“我顺便来看你”就显得不够认真、严肃,会给听话者蒙上一层阴影。在日常生活中,明明是“顺便来看你来了”,偏偏说成是“特地看你来了”,有些小题大做,让对方增加心理负担,对方或许就会因此而不帮助你了。

(4)喜庆场合与悲痛场合

一般来说,说话应与场合中的气氛相协调。在别人办喜事时,千万不要说悲伤的话;在人家悲痛时,不要说逗乐的话,甚至哼哼民歌小调,别人就会说你这人太不懂事了。

说话有“术”,“能说会道”也是一种本领。古有“一语千金”之说,也有“妙语退敌兵”之事。可见,会说、巧说是何等重要。我们应重视“说”的作用,讲究“说”的艺术。注意语言的学习与积累,针对不同的场合,要选用最得体,最恰当的语言来表情达意,力争获得最佳的效果。

10.识对人,说对话

有一句经典的话这样说:“一样的米养百样的人。”从人物性格的多重性、差别性来看,这句话很正确也很实用——在社交中必须要针对不同的人做不同的分析,针对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

常言道,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见什么人说什么话。一个真正懂得说话的人,不见得字字珠玑、句句闪光,但是,他总是能够说出对方想听的话。如果你了解了下面这八种类型的人,就明白了与这些人该怎样说话。

1.面对死板的人

这种类型的人,就算你很客气地和他打招呼、寒暄,他也不会做出积极的反应来。他通常不会注意你在说些什么,甚至你会怀疑他听进去没有,你是否也遇到过这种人?和这种人交际,刚开始多多少少会感觉不安,但这实在也是没办法的事。

遇到这种情况,你就要花些时间,仔细观察、注意他的一举一动,从他的言行中,寻找出他所真正关心的事来。你可以随便和他闲聊,只要能够使他回答或产生一些反应,那么事情也就好办了。接下去,你要好好利用此话题,让他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

每一个人都有令他感兴趣、关心的事,只要你稍一触及,他就会开始滔滔不绝地说下去,此乃人之常情,故你必须好好掌握并利用这种人性心理。

2.面对傲慢无礼的人

有些人自视清高、目中无人,时常表现出一副“唯我独尊”的样子。像这样举止无礼、态度傲慢的人,实在叫人看了生气,是最不受欢迎的典型。但是,当你不得不和他接触时,你要如何对付他?

对付这一类型的人,说话应该简洁有力才行,最好少跟他啰唆,所谓“多说无益”。因此,你要尽量小心,以免掉进他的圈套里去。

不要认为对方客气,你也礼尚往来地待他,其实,他多半是缺乏真心诚意的。你最好在不得罪对方的情况下,言词尽可能“简省”。

3.面对沉默寡言的人

和不爱开口的人交涉事情,实在是非常吃力的,因为对方太过沉默,你就没办法了解他的想法,更无从得知他对你是否友好。对于这种人,你最好采取直截了当的方式,让他明确表示“是”或“不是”,“行”或“不行”,尽量避免迂回式的谈话,你不妨直接地问:“对于A和B两种办法,你认为哪种较好?是不是A方法好些呢?”

4.面对深藏不露的人

我们周围存在有许多深藏不露的人,他们不肯轻易让人了解其心思,或知道他们在想些什么,有时甚至说话不着边际,一谈到正题就“顾左右而言他”。

双方进行交涉,其目的在于了解彼此情况,以便圆满完成任务。因此,要经常挖空心思去窥探对方的情报,期待对方露出他的“庐山面目”来。

但是,当你遇到这么一个深藏不露的人时,你只需把自己预先准备好了的资料拿给他看,让他根据你所提供的资料,作出最后决断。

人们多半不愿将自己的弱点暴露出来,即使在你要求他供出答案或提出判断时,他也故意装作不懂,或者故意言不及义地闪烁其词,使你有一种“高深莫测”的感觉。其实这只是对方伪装自己的手段罢了。

5.面对草率决断的人

这种类型的人,乍看好像反应很快:他常常在交涉进行到最高潮时,忽然做出决断,予人“迅雷不及掩耳”的感觉。由于这种人多半是性子太急,有的时候为了表现自己的“果断”,决定就会显得随便而草率。

像这样的人,经常会“错误地领会别人的意图”,也就是说,由于他的“反应”太快,每每会对事物产生错觉和误解。其特征是:没有耐心听完别人的谈话,往往“断章取义”,自以为是作出决断。如此,虽使交涉进行较快,但草率作出的决定,多半会留下后遗症,招致意料不到的枝节发生。

从事交涉,总是要按部就班地来,倘若你遇到上述这种人,最好把谈话分成若干段,说完一段之后,马上征求他的同意,没问题了再继续进行下去,总之你要瞻前还要顾后,如此才不致发生错误,也可免除不必要的麻烦。

6.面对冥顽不灵的人

顽强固执的人是最难应付的,因为无论你说什么,他都听不进去,只知坚持自己的意见,死硬到底。跟这种顽固分子交手,是最累人且又浪费时间的,结果往往徒劳无功。因此,在你和他交涉的时候,千万要记住“适可而止”,否则,谈得愈多、愈久,心里愈不痛快。

对付这种人,你不妨及时抱定“早散”、“早脱身”的想法,随便敷衍他几句,不必耗时自讨没趣。

7.面对行动迟缓的人

对于行动比较缓慢的人,最需要耐心。与人交际时,可能也会经常碰到这种人,此时你绝对不能着急,因为他的步调总是无法跟上你的进度,换句话说,他是很难达到你的预定计划的。所以,你最好按捺住性子,拿出耐心,尽可能配合他的情况去做。

此外,应该注意的是:有些人言行并不一致,他可能话语明快、果断,只是行动不相符合罢了。

8.面对自私自利的人

这世上自私自利的人为数不少,无论你走到哪儿,总会遇到几个。这种人心目中只有自己,凡事都将自己的利益摆在前头,要他做些于自己无利的事,他是绝不会考虑的。

当我们不得不与其接触、交涉时,只有暂时按捺住自己的厌恶之情,姑且顺水推舟、投其所好。当他发现自己所强调的利益被肯定了,自然就会表示满意,如此,交涉就会很快获致成功。

俗话说:打狗还要看主人。会说话的人都懂得见什么人说什么话,进什么庙念什么经这才是说话获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aunMKJ5FtncfH1NDa7rHpFUHxxe0V/YazQ8jDcWHDl3keVa7rxJsfyuPLyVX5sp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