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经济学家讲过一个故事,如果一个犹太人在美国某地开了一间修车店,那么第二个来此地的犹太人定会想方设法在那里开一间饮食店;而中国人则截然相反,如果一个中国人在某地开一间修车店,第二个、第三个来此地的中国人,则往往开的也是修车店。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取得成功的经营者,大有“宁为鸡首,不为牛后”的独立个性,他们的经营思路,已步入一种“避免竞争”的更高境界,因为一味竞争,“对手”不但甩不开,还会紧抓不放,弄得精疲力尽,两败俱伤;而避免竞争好像先天具备了一种“亲和性”,避免四面树敌。
缺乏创新历来是中国商家的通病,在价格战中付出惨烈代价的同时,商家们是否也该对自己的执著进行反思呢?“错位经营”为商家们提供了一个新思路。其实,错位经营的策略来自“换位思考”。这对很多人来说依然是陌生的概念,而实践证明,“错位经营”无疑是商业领域乃至其他领域值得尝试的、行之有效的一种经营思路。
何谓“错位经营”,就是营销提供物(产品或者服务)的差异化与定位区分。假设一个公司经过市场调研,并且择定了自己的目标市场,它就能够自己确定一个基本合理的价格,以获得合理的利润。如果该公司把价格定得太高同时进入该目标市场的障碍并不太高,竞争者将会纷纷进入该市场,从而使价格回落。在数家公司同时追逐同一目标市场的情况下,如果他们的营销提供物没有明显的差异,则大多数买主都会向订价最低的公司购买,其他公司也将被迫降低其价格。同一营销提供物的商家就会陷入价格战的恶性循环。所以错位经营就成了众商家走出价格战的唯一选择。
如果一个公司能够有效地使其营销提供物实现明显的差异化,它就能确定一个较高的价格差异化使该公司得以享受高价格所带来的丰厚利润。其根本原因在于顾客认识到营销提供物上的额外价值。
美国饮料市场一直由两大可乐公司垄断,作为后来刚刚问世的新饮料——七喜,如何突破垄断,抢占市场的呢?当时的美国人在口味上已经习惯于可乐饮料,而且在思维方式上也拘泥于可乐才是饮料。如何打破可乐在消费者心目中的统治地位呢?七喜公司打破了传统的逻辑习惯和思维方式,到饮用者的头脑中去找产品的位置。他们大胆地提出“非可乐”的产品定位,这一语破天惊的口号被美国的广告界称为“辉煌的口号”,也正是“非可乐”这一简单有力的口号,使七喜脱离了硝烟弥漫的可乐竞争圈,以清新的口味和逻辑习惯赢得了消费者。这个策略口号打出的第一年,七喜的销售量上升了 15%。后来菲里普·莫里斯公司收购了七喜公司,又使用“美国转向七喜”这一定位战略,虽然没有改变大众对可乐的消费口味,但它却夺走了非可乐饮料的生意。
七喜公司采用了两级划分的方法,把饮料市场划分为可乐产品和非可乐产品两大部分,将七喜定位为非可乐产品,这就与两大可乐公司的产品有了明确的区分,突出了七喜与可乐产品反其道而行之的产品形象,既给消费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避开了两大可乐公司之间的激烈竞争,使其可以集中优势赢得非可乐产品市场霸主的地位。
营销的最高境界是互补而非竞争。错位竞争是一种互补性、代价低、风险高的竞争方式,寻求市场空白点、力求形成自家特色是错位竞争的两个着力点。现代商战贵在填补市场“空当”,胜在“特”字当头。与其做“第一百”个对手。不如做“第一个”强者。
有个年轻的山村女人决定凭自己的智慧赚钱,就跟着人家一起来到山上开山卖石头。当别人把石块砸成石子,运到路边,卖给附近建筑房屋的人的时候,这个女人竟把石块运到码头,卖给花鸟商人。因为她觉得这儿的石头奇形怪状,卖重量不如卖造型。就这样,这个突发奇想的女人很快就富裕起来了。一年后,卖怪石的女人成了村子里第一座漂亮瓦房的主人。后来,不许开山,只许种树,于是这儿成了果园。当地的鸭梨汁浓肉脆,香甜无比。每到秋天,漫山遍野的鸭梨便会引来四面八方的客商。乡亲们把堆积如山的鸭梨整车整车地运往北京、上海,然后再发往韩国和日本。鸭梨带来了小康日子,村民们欢呼雀跃。这时候,那个卖怪石的女人却卖掉果树,开始种柳。因为她发现,来这儿的客商不愁挑不上好梨,只愁买不到盛梨的筐。三年后,她成了村子里第一个住洋楼的人。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那些能够灵活掌握市场的商人,总是不按常理出牌不遵循一定的游戏规则,甚至自创游戏规则来控制别人,进而赚取财富和获得成就。成功的商人与不成功的商人的差异就在于这些思考模式的不同。
因此,一个商人成功的关键,不在于理财观念和专业知识,而在于其思考模式和算计本领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是一般人的思维方式,但却是市场经营的大敌。对一个问题要从多种角度去观察、去思考,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只有这样才能在经济的大潮中站稳脚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