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不落实或落实不力,就要探寻不落实或落实不力的主要根源。这样,才能抓住问题的症结所在,以便对症下药,真正抓好落实。一般而言,工作不落实或落实不力的主要根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缺乏落实意识。有位刚上任的总经理给一位下属干部布置了一项工作。过了一段时间,总经理问这位干部落实了没有?这位干部反而惊奇地瞪大眼睛反问:“你怎么还没有忘记?过去很多给我布置任务的领导,我不去完成,他也早就忘记了!”
很显然,说“过去很多给我布置任务的领导,我不去完成,他也早就忘记了”的人,和“这位干部”都缺乏落实的意识。一个没有落实意识的人,他怎么可能去落实?
事实上,在我们的许多地方和部门,像这种缺乏落实意识的干部职工也是屡见不鲜的。很多人遇到问题,能推就推,能躲就躲,能将就则将就,在其位而不能谋其政,任其职而不能负其责。正因为有许多人缺乏落实的意识。所以,纸上谈兵的多,落到实处的少。结果,有制度而不执行,有规则而不遵守,有任务而不完成。
孙子说:“上下同欲者胜。”有些单位和部门的决策和战略目标不能得到有效落实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组织成员对上级的战略决策和战略目标没有真正地理解,或者根本就不了解上级的决策和战略目标,“上下无法同欲”。有机构曾经对一家纺织品公司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的员工调查,结果发现,被调查的员工中,70%以上的人不了解公司的战略,43%的中层干部不了解公司的战略。如果组织成员对要落实的战略决策和战略目标不了解、不理解,他怎么可能去落实呢?
现在,这种“无责任的自由”,已经成了影响一些干部职工承担落实责任的“主要哲学”。他们根本不担心自己做得好,还是做得不好,因为他们总能找到人或事来推卸自身的责任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互相推诿,不愿意承担责任的现象?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组织内部的分工不明晰,工作责任不明确。如果分工明晰,责任明确,哪一位想推卸工作任务落实的责任都很难。
许多单位和部门工作任务不能高效地落实,在很大程度上是落实流程繁琐、落实流程不畅所造成的。部门之间、单位之间、上下级之间存在着条块分割,职能不清,互相协作不够的问题,工作运转有很多梗塞。古人说:“善走需得途。”落实或抓落实,也需要掌握一定的工作技巧,善于区别轻重缓急,把握主次矛盾。但是,在实践中,有许多人缺乏这种工作技巧。有的抓不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有的不分轻重缓急,眉毛胡子一把抓;有的思路不多,方法不对头,措施不得力。结果肯定是事倍功半。
事实上,任何一个成功的组织,其领导者都是具有抓落实工作技巧的人。比如德国的罗兰·贝格公司,其创始人罗兰·贝格,就有一套有效的抓落实的工作技巧。他认为,如果整个组织系统的领导者都掌握了抓落实的工作技巧,那么,落实就不再会是一件难事了。海尔集团的产品为什么质量过得硬?这跟张瑞敏狠抓落实质量的工作技巧有关。为了抓好质量的落实,他当着所有员工的面,砸了质量有问题的冰箱。
海尔电冰箱厂有个材料库,楼高五层。整个大楼有 2945 块玻璃。为保证这两千多块玻璃“日清日洁”,主管在这 2945 块玻璃的角上设置了编号小条,条上写有擦玻璃人和监督者的编码。发现哪一块玻璃脏了,马上就能找到这两个人。在海尔电冰箱厂材料库,想浑水摸鱼,滥竽充数,做南郭先生,是不可能的。
制度不完善,是导致落实不力的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制度不完善,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奖惩不能分明。有些单位和部门平均主义思想还依然非常严重。干与不干,干好与干坏都一样。对不干事、干不成事的人,不问责,不追究,不惩处;对能干事,干成事的人,也不表扬,不奖励。结果,影响了工作任务的落实。因为对任务落实好的人,你不表扬,会挫伤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对落实任务不好的人,你不惩处、不追究,会助长他们工作的消极性。
探查找到了不落实或落实不力的根源之后,我们就要针对其根源,寻求解决问题之道。做事要抓住根本。否则,舍本逐末,问题永远也不会得到根本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