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初培根就曾说过“知识就是力量”。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工业化社会的到来,人们逐渐认识到仅有知识是不够的,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于是人们开始重视能力。而上世纪 80 年代以后,特别是进入 90 年代,国家提出了面向 21 世纪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问题,此时除了仍然重视知识、能力外,对素质培养开始十分重视起来。由此可见,在当今社会,知识、能力、素质是当代人所必须具备的三把剑。
然而,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很多人的内心开始变得浮躁,整天忙忙碌碌地在生活中寻找自己的出路,很少有人能够静下心来读读书。人们离书越来越远的时候,读书就越来越成为了一件高雅和超然的事情,换了装帧、变了价格的书除了在书店里,也进入了商店,渐渐地成了购物者“品味”的象征;又有人学着流行歌曲的样子,把新旧书目也列成“排行榜”,引导读者们认清书的时髦和落伍;还有一些人虽然早已无心读书,但因曾经是读书人,如今长久不读,又感到有些惶惶然,于是就专门开辟出一个书坊,买一些精装的书籍,也好落得个“读书人”的好名声。
可是,无论现代的人对书籍抱以怎样的态度,但是,在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今天,知识依然是一个人能力发展的基础,是一个人身份的标志,是一个接受过高等教育之人的特质之一。
一个知识渊博的人,往往见解深刻,思考问题比较周密。如果一个人在某个领域中的知识欠缺,那么这个人在这个领域中的发展必定是渺茫的,就像我们常常说的,一个国家的发展靠什么,靠的就是有知识、有能力的人,而同样的道理,一个人的发展靠的是什么,也是知识和能力。试想,如果一个人没有知识,那么这个人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受到限制,然而,假如一个人自身的发展都要受到限制,那么这个人又谈何能主宰自己的人生,成就自己的梦想呢?因此,一个人要主宰自己的人生就要杜绝“落后、愚昧、无知”这些词汇,要不断地充实自己,套用一句很多人都说的话,“用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
尤其对于当代的年轻人而言,掌握知识对他们来说更是求得发展的动力,以及保证心理平衡的良方。试看,在当今知识经济大爆炸的时代,一个人如果没有具备良好的知识底蕴,那么这个人在工作以及社交场合中就容易产生心理焦虑,这种病症不仅会影响一个人的身体健康,同时也会影响一个人的身心健康。当然,更重要的一点是,在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一个人更需要通过广博的知识来提高自己。
试看,在一个人设定最初人生规划的过程中,知识就是一个人求生的必要条件;当达到这个目标或随着环境的改变,必须去调整自己的规划的时候,这时知识就成了一个人求得发展,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而当一个人按照自己人生的规划实现自己的理想之后,那么,此时的知识对一个人来说更会是一个有意义、有价值的元素。
但有,有时候造物主似乎在故意捉弄人,如今的社会,无论你书读得多么多,你的文凭多么高,但这只能成为一些人求职找工作的一块敲门砖,很多的招聘单位更看重的是一个人在工作岗位上的实践能力,以及他为公司所创造的价值。所以,我们又不得不将知识与能力整合起来。
知识与能力相比较而言,可以说知识是形成素质能力的阶梯或载体,没有知识,人的素质和能力就没有必要的基础。但知识仅仅是一种表层概念,是一种基础的环节,它为能力的发展提供基础。就像我们前文中所说的“知识就是力量”,但是“知识就是力量”是有条件的,在爆炸了的知识面前人人自危。所以知识决不等于力量,知识只是力量的必要条件,而非充要条件,只有加上“能力”,知识才能成为力量。所以劳厄说: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
而能力到底是什么呢?马克思说,人的能力就是“人的本质力量”。他说,“人是自然界发展的最高产物,它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他又说:“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是使用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马克思说得很有道理,但是,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一个人尤其是一个年轻人,身边的诱惑是数不胜数的,特别是网上的娱乐项目,更是诱惑难挡。如果你不能抵御诱惑,一旦放纵自身,时间就会在指尖无谓流失,及至悔悟,已是青春不再、光阴难追了。所以,要想提高自己的能力,就必须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
我们再来看素质,素质的基本要素包括能力和知识,但我们绝不能简单地概括为素质=能力+知识,因为,素质还包括除了能力和知识之外的很多元素,它可称得上是知识和能力的升华,是更深层次的东西。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个人素质的高低,取决于他所占有知识的广度与深度。更确切地说,有了较高的素质就会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表现出较强的适应力和创造力。
因此,在这个知识与科技发展一日千里的时代,知识、技能的折旧越来越快不通过学习进行技能更新,适应性就会越来越差。所以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不断地追求成长,才能使自己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拥有能力,提高素质,才能在工作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