妥协总是被人当作软弱看待,是的,因为妥协在大部分情形下总是以反面的角色出现。向历史妥协,那往往就是停止不前;向敌人妥协,那就是罪人;向生活妥协,那就是万人皆唾弃的懦夫。所以,在一些人的眼中,妥协似乎是软弱和不坚定的表现,似乎只有毫不妥协,方能显示出英雄本色。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逐渐由依赖与被依赖的关系,转向相互依赖的关系。所以,在当今的现实生活中,妥协亦是一种维系彼此之间关系的调和剂。
猴子到小猪家去买圣诞树,猴子问:“多少钱?”小猪张口就说:“500元一棵。”猴子说:“什么?仅仅就是一棵小小的圣诞树,你就要 500 元,你这树也太值钱了。不买了,走人!”小猪一看猴子不买东西要走,于是降低了一点语调说:“那你说多少,你说贵,那你给个价,合算,我就卖给你。”猴子说:“100 块。”小猪一听,皱了皱眉头说:“猴哥,让你给个价,可你这价位给的也太低了,你总得让猪弟弟合得上啊,要不然我这一天受苦受冻的,不就白挨了嘛!”猴子说:“你的东西究竟值多少钱,我心里清楚,给你这些钱对你来说,利润也很多了。我如果不是看在你在这受苦受累的份上,直接就说 50 元了。”小猪一听说:“那算了,猴哥,我看您还是到别的地儿去选吧,不过我跟您说句实话,您给的这个价啊,无论到哪您也买不到!”猴子转头就走了。接着猴子又看了几个地方的圣诞树,但他发现都不如小猪家的圣诞树质量好,于是,他又转回小猪那里。小猪一看,猴哥又来了,心想,其他人家一定是没看上,于是说:“猴哥,您看看我这商品,这可都是上等商品,您无论到哪家去看,都赶不上我家的。”猴子说:“那你到底多少钱卖?”小猪说:“您再给添点,150 元怎么样?”猴子看了看他说:“不行,130 元,你要是卖,我就拿着,你要是不卖,我就走了。”小猪一听说:“得,我这次就做一回亏本的买卖,卖给您吧!”最终,两人以 130 元的价位达成共识。
这仅仅是现实生活中的一件很平常的事情,但从这件事情中,我们却可以看到,如今双方之间的关系已经不是从前那种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是有妥协余地的,像文中的小猪和小猴在讨价还价中,互相做出了妥协,从而使小猪的东西得以卖出,而小猴也买到了称心如意的商品。人也同动物一样,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合作中或者其他方面,如果不肯做出妥协让步,那么这个人只能失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的机会,成为最终的失败者。所以妥协是为了增进各方利益以及整个社会的利益,在冲突双方互相让步的过程中达成的一种协议局面,其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利益的最大化,这是一种策略。
诚然,每个人在妥协的时候都会带有无奈的苦涩,但妥协依旧不失为是一种艺术。在现实生活中,什么样的人才是成功之人?什么又叫有强大的震慑力?难道说,你把别人打垮了,使别人无法翻身,就能说明你是成功之人?难道说别人看到你,就像老鼠见了猫一样,躲之不及,就说明你有震慑力?其实不然,对于当今讲求合作、互利互惠的社会来说,人们所追求的更是一种折衷,既不需要将自己的利益降低到零下,也不希望他人的利益升温到零上 50 度,这样获利的一方即使追求到了最大利益,但也难以抵挡周围温度的烘烤,使得他人难以与你合作共事,自然你所获得的利益到此也就戛然而止了。所以说,妥协在社会中是一种对多元资源、多方意见、多方关系的整合。一个人如果能真正把生活中的这些资源整合得当,那么这个人的心理也就成熟了,人格的真正魅力也就体现出来了。因此,从这里我们说,妥协是一种心理成熟,需要在一次次历练中去成就,需要用心去体悟。
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面对各个国家代表团的不同意见,面对谈判陷入僵持的局面,面对人们开始出现躁动的情绪之时,哥本哈根大会主席、丹麦气候和能源大臣康妮·赫泽高(Connie Hedegaard)告诉部长们:“你必须要妥协,要承诺。”再如美国曾经的第一夫人希拉里·克林顿在处理克林顿的出轨行为时所作出的妥协更是让人叹为观止。可见,妥协并不仅仅是一个人与人之间所应遵守的原则,而且是国家与国家之间、婚姻双方之间也必须遵守的一种原则。不仅如此,妥协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一种美德,因为它使得人与人之间在僵持的局面下,寻找到了两个不同数字之间的公约数,这种适当地让出自身利益的行为不仅能带来更大的经济利益,还能收获如“信任”、“尊重”等无形利益。
所以,为了生活,为了寻求发展,为了给人生航程找到导航仪,我们不妨学会理性的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