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0.不会学习就不能适应生活

心态,是为达到某种目的采取的心境。我们的学习既需要外在的动力,更需要有内在的动机。有一句俗话说:“你可以带着马到水边,但是你无法强摁住它的头让它喝水。”但是如果你让这匹马舔盐块,它就会口渴而自己要求喝水。

伐木者的效率会下降,惟一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没有抽出时间去磨利他们的斧子;农夫必须在秋季收获之前,先在春季或夏季播种;大学生获得知识与毕业文凭之前,也要先注进几百小时的读书时间;秘书想成为经理,也要花相当多额外的时间工作;运动员要想获得金牌,也要流许多汗水,埋头苦练才能成功。

在生命的旅程中,在得到东西之前,先得付出一些东西。因为收获不会凭空而降,不劳而获的事情如同徒劳无益的空想,永远不切实际。如果想要喝水,就得先倒水。

求知可以作为消遣,可以作为装饰,也可以增长才干。

当你孤独寂寞时,阅读可以消遣;当你高谈阔论时,知识可供装饰;当你处世行事时,正确运用知识意味着力量。有实际经验的人虽然能够办理个别性的事务,但若要综观整体运筹全局,却惟有掌握知识方能办到。

求知太慢会怠惰,为炫耀而求知是自欺欺人,完全照书本办事会变成偏执的书呆子。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而实践又可以改进知识本身。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实习尝试则可检验修正知识本身的真伪。

狡诈者轻鄙学问,愚钝者羡慕学问,惟聪明者善于运用学问。知识本身并没有告诉人怎样运用它,运用的方法仍在书本之外。这是一门技艺。不经实践就不能学到。不可专为挑剔辩驳去读书,但也不可轻易相信书本。求知的目的不是为了吹嘘炫耀,而应该是为了寻找真理,启迪智慧。

有的知识只须浅尝,有的知识只要粗知。只有少数专门知识需要深入钻研,仔细揣摩。所以,有的书只要读其中一部分,有的书只须知其中梗概即可,而对于少数好书,则要精读,细读,反复地读。有的书可以请人代读,然后看他的笔记摘要就行了。但这只限于质量粗劣的书。否则一本好书将像已被蒸馏过的水,变得淡而无味了。

读书使人的头脑充实,讨论使人明辩是非,作笔记则能使知识精确。因此,如果一个人不愿做笔记,他的记忆力就必须强而可靠。如果一个人只愿孤独探索,他的头脑就必须格外锐利。如果有人不读书又想冒充博学多知,他就必定狡黠,否则无法掩饰他的无知。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

不仅如此,精神上的各种缺陷,都可以通过求知来改善——正如身体上的缺陷,可以通过运动来改善一样,例如打球有利于腰肾,射箭可扩胸利肺,散步则有助于消化,骑术使人反应敏捷等等。同样,一个思维不集中的人,他可以研习数学,因为数学稍不仔细就会出错;缺乏分析判断力的人,他可以研习哲学,因为这门学问最讲究繁琐辩证;不善于推理的人,可以研习法律学,如此等等,头脑上的缺陷,可以通过求知来疗治。

想提高自己记忆力的人,只有在记忆上多下苦功,才会取得长足的进步。为应试而记英语单词的学生,开始时,几个钟头才能记住几个、几十个,但在这方面连下几年功夫,几个小时就能记住几百个。精于珠算的高手,正是因为他把脑子全部用在珠算上,才会有常人难以想像的计算速度。商业学校的老师对两位数的口算,张口就来,绝不会错,这也是他们长年练就的结果。

喜剧大师埃诺肯并不是一个头脑敏捷的人,但他那逗人捧腹的本事却是独一无二的。他的这一特长,在他的努力下不断地得到了发展。为了使人们发出愉快的笑声,他常常琢磨以怎样的表情和动作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为此,他每天都要在镜前进行练习,反复揣摩。正是靠着这种刻苦训练的劲头与努力,才使得他的技能得到了特殊的发展,他才表现出了如此高超的技艺。这种体验,就是一般的凡夫俗子也曾有过。大竹纯一郎从少年时代起,记忆力就特别差。文字怎么也记不住,英语单词更是令人头痛。在这方面,他恐怕是班里最差的一个吧。

从师范学校毕业后,大竹纯一郎便自学《植物学》,并希望能够通过文部省的审定考试。但是,“分类学”依然令他生畏,因为需要一一记住各种植物的名字。

起初,采集到的二三十种植物,需要一周多的时间,大竹纯一郎才能记住它们的名字并做好标本。但后来,经过两三年的反复记忆与刺激,他在这方面的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上山采集标本,看到三五十种植物,一个小时就能把它们的名字全部记住。5年后,大竹纯一郎参加了考试,为记住热带植物的实物,他提前了一天到了东京,在野外博物馆,他看到了陈列在那里的从未见过的2000多种热带植物,从上午10点到下午2点左右,大竹纯一郎便全部记住了它们的名字。

第二天考试时,主考官中井猛之进博士拿出一个芒果,问他这叫什么,大竹纯一郎不仅想起了博物馆中陈列的芒果,就连它旁边的植物名字也想了起来,所以他一下子就说对了。

因此,记忆力也是越用越强!由此想到,无论男女老少,都应养成爱动脑筋的习惯。机体越用越发达,但它是有限的,而头脑的进步与发达却是无限的。古人云:“无论才能有多大,若怠于有意识地发挥,也不会有所长进。”这实在是至理名言。

阿西莫夫是美籍俄国人,世界上著名的科普作家。他曾经讲过这样一个关于自己的故事:

阿西莫夫从小就很聪明,在年轻时多次参加“智商测试”,得分总在160左右,属于“天赋极高”之列。有一次,他遇到一位汽车修理工,是他的老熟人。修理工对阿西莫夫说:“嗨,博士,我来考考你的智力,出一道思考题,看你能不能回答正确。”

阿西莫夫点头同意。修理工便开始说思考题:

“有一位聋哑人,想买几根钉子,就来到五金商店,对售货员做了这样一个手势:左手食指立在柜台上,右手握拳做出敲击的样子。售货员见状,先给他拿来一把锤子;聋哑人摇摇头。于是售货员就明白了,他想买的是钉子。聋哑人买好钉子,刚走出商店,接着进来一位盲人。这位盲人想买一把剪刀,请问:盲人将会怎样做?”

阿西莫夫顺口答道:“盲人肯定会这样……”他伸出食指和中指,做出剪刀的形状。

听了阿西莫夫的回答,汽车修理工开心地笑起来:“哈哈,答错了吧!盲人想买剪刀,只需要开口说‘我买剪刀’就行了,他干嘛要做手势呀?”

阿西莫夫只得承认自己的回答很愚蠢。而那位修理工在考问他之前就认定他肯定要答错,因为阿西莫夫“所受的教育太多了,不可能很聪明(smart)”。

一位数学博士的速算能力在“白痴天才”面前凸显苍白,一位语言大师肚子里的俏皮话远远不及大字不识的老农,建筑师面对蜜蜂造窝发呆,大诗人对不了村姑的山歌……

由此看来,影响创意思维素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我们平时经常强调教育对创意的意义,其实,除了教育之外,还有不少别的因素值得我们探讨。分数的高低并不能决定智能的一切,当然更不能决定一个人的未来。许多人都说,人的脑子好坏是天生的。其实,这种观点大为谬误。按心理学讲,想象、构思、发明,乃至记忆人皆有之。东京大学名誉教授乙竹岩造博士说:“人的脑力,是与遗传、环境、教育三大因素有关的。而最重要的一点则是要有意识地在某方面用脑。”

日本作家吉川英治以他那精彩绝伦的历史小说吸引着千万人,不论是《宫本武术藏》《三国志》,还是《亲鸾凤》,构思都不同于以前的作品。他对人物的心理描写与对事情的见解都具有异于他人的独到之处。他的朋友谷本对他评论说:“有人以为,吉川先生的创作与独创性就像泉水一样能够自然涌出来。其实不然,那一幕幕在其想像中复活起来的历史壮剧,无一不是他隐居山间、面壁苦思的结晶。而在他坐禅苦思的同时,他的头脑又得到了锻炼,创作的思路更加敏捷。”

遐迩闻名的世界杂志之王、“讲谈社”的野间清治在其自传中写有这样的话:“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事必躬亲。因此,我常将工作的大部分委于他人。我以为,一个领导者是否掌握着众多可以信赖的人,是成败的关键所在。

“鉴于此,我几乎从不过问杂志的日常事务和材料的收集以及财务出纳等事。我只将精力全都集中在比这些更重要的中心大事上开动脑筋,制作各类计划。另外,我还备有一个妙法手册,用以记载我所注意到的与发展杂志事业有关的事宜。

“这本妙法手册,我从不离身,走到哪里带到哪里。在公司里,在电车上,一有所触动就记下来;走路也记,听别人讲话也记,读报也记。总之,凡是我认为可行或可借鉴的,我都要立刻记下来。

“我的工作可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思考。有关事务上的事,我是一概不插手的。也许,这在旁人看来,我是个终日游手好闲的人,但是,我一刻也未停止动脑、设想与思考。因此,我越到晚年,头脑倒越觉清醒,常常会有妙计良策生出。”

同样,吉川也好,野间也好,他们无不在有意识地锻炼着自己的头脑。从生理学观点来讲,人的大脑同人的肌肉一样,是越用越发达的。

学会学习,就是要学会正确使用大脑,会用大脑,就会适应社会生活的变化发展。 4h1JoZ4ikJmWo6Ui/TIXKwYT+bVeAnlKHlJHPffbf2oWtVuNiCGwTBWo23TgdBR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