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女同事美丽而又文静,说话语速总是慢慢的,音量总是小小的,但很能说到人的心底里去。
她的业绩说不上骄人,但也无可挑剔;她嫁了一个相爱但普通的人,日子过得波澜不惊;她不要求孩子学这学那,双休日一家三口就出去游玩;她每天都要午睡,每天都做健美操,生活很有规律;她从不嫉妒荣誉加身的同事,也从不鄙薄偶尔犯错误的同事,只对势利小人冷眼旁观,却也不恼,因为她觉得他们不会有好的心态与好的结局。她心明如镜绝顶聪明,与周围一些拼尽全力却活得七上八下不尽人意的人相比,我总觉得她的人生本来还可以更为出彩,而她没有去做。
有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我们两两相对,她说她父亲的一句话奠定了她的人生。读初中的她体质非常差,任何体育活动都没法参加,学习又非常争强好胜,偶尔有一门功课得不到第一就会难过,就会自责。后来她父亲说,以你的条件,不必追求优秀,做到良好就足够了。她很听父亲的话,轻松地将每门功课都保持了良好,同时她的体质也恢复到了良好的状态。
高中时,她给自己的定位是考上一所普通大学,压力不大反而发挥良好,她轻松地考上重点大学。毕业时她所学专业人才极紧俏,重点大学又可以在全国范围内选择工作,她却选择了中等城市的专业对口单位,她只求离父母近些,可以互相照料。她娓娓讲述着这些,就如她不急不躁地构筑她的人生。
幸福是什么?是一种感觉,但感觉又是灵活多变的,同一个人对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环境,会有完全不同的感受。昨天是一种感受,今天是一种感受;开始是一种感受,以后又是一种感受。
一个国王为躲避追兵而与人走散,在山沟里藏了两天两夜,没吃到一点东西。后来遇到一个砍柴的老头,送给他一个用玉米面和干白菜做的菜团子。国王三口两口就吃了,觉得这是天下最好的食物。他问老头这叫什么,老头说叫“饥饿”。
走在沙漠里的人,如能得到一杯水,会无比快乐和惊喜。而当他千里迢迢走出沙漠,来到泉边,喝第一杯水很甜,喝第二杯水很凉,等到喝第五杯水很饱。如果连续不停地喝最终会成为一种负担。这是符合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幸福随着追求而来,随着创造而来,随着希望而来,随着需要而来。但幸福又像一个匆匆的过客,在哪里也不会久留。有奋斗,才会有成功;有付出,才会有满足。
19世纪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有一句名言:“每一种事情都变得非常容易之际,人类就只有一种需要了——需要困难。”
困难是一块试金石,困难是一本教科书,平静的海面永远不可能造就一个有经验的水手。过去的幸福,是因为战胜了过去的困难;今后的幸福,也都在今后困难的身后。
为了幸福,我们只能去“寻找困难”。某电视台组织了一个叫“家庭生存体验”的节目,每次派出两个家庭的全体成员,不带分文,到一个陌生的城市去寻找生存之路。结果,几乎个个历尽艰辛,但又个个感触很深。有了困难,才知道每一分钱来之不易;有了困难,才知人间真情是多么的温暖。
寻找困难,就是寻找新的奋斗目标,做过去所未做过的事,这样,我们才能从不停地奋斗中,找到幸福之源。
生活何尝不是这样,倘若某个人的某些方面特别优秀,他人生的另一些篇章则往往颇为黯淡。或者说,正因为有着无可弥补的缺憾,他才发奋地追求优秀。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当你认定自己表现非常出色的时候,如果有人在这时候肯定你的行为,你会相当满足;但是如果这时候所有的人都说你做得并不好,你在沮丧的同时是不是也会随之否定自己呢?人类具有一种先天性的趋同心理,即使是无聊的事,如果是大家一起去做,也会让人们忘了事情本身的无聊,会觉得有意思了许多。因此,我们往往不是害怕自己错了,而是深深地害怕只有自己一个人错了,也就是孤独地带。成千上万的人一起走向毁灭的时候,每个人并不需要多大的勇气就可以走下去。当初希特勒站在他的士兵们面前说“为我们的民族而战”的时候,那些摩拳擦掌的人其实并不是勇士,真正的勇士是那个敢大声说“我不想去”的那个人,因为这需要的是不可估量的勇气。
《皇帝的新装》里的故事如果现在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假如至高无上的皇帝现在身上真的就是一丝不挂,而在场的所有的人都在啧啧地称赞皇帝的新装是如何的美丽,那么这时候,你敢对所有在场的人大声地说出真相:“皇帝其实并没有穿衣服,皇帝是光着身子的!”你有那么大的勇气吗?一个小孩子这样做了,他大声地说出了真相,因为小孩子是纯真的,他受所谓的“文明”的浸染还不那么深,在观看外界的时候,他能够睁开自己的眼睛,因为纯真而无所畏惧。
我们在生活中往往有一些错误的心理定势,比如平时的为人处事,我们经常会按照别人的反映来做决定,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行动。尤其是在向“成功”、“幸福”之类美丽的字眼跋涉的路上,一切似乎都已经有了约定俗成的标准。弗洛伊德说:“简直不可能不得出这样的印象:人们常常运用错误的判断标准为自己追求权力、成功和财富,并羡慕别人拥有这些东西。他们低估了生活的真正价值。”我们每个人都在感受自我的价值,因为这是生命的重心,但是我们却一直朝着一个错误的方向努力:以为自我的价值必须得到别人的认可才能成其为价值,所以我们不时地对自己的人格修修补补;我们时刻在观察别人的脸色时刻在留心观察别人会怎么做,生怕自己因为与众不同而显得奇怪或幼稚可笑,然后,我们就以此标准来更正自己。这种错误的心理定势和判断标准使我们每一个人都像是那个童话里被老巫婆套上了红舞鞋的姑娘,完全不能停留了,只能一刻不停地跳下去,一直到生命的尽头。
有一个饭店老板的女儿叫凯丝·珊妲尔,她想成为一位歌唱家,可是她的脸蛋儿长得并不好看:她的嘴巴很大,牙齿向外突。每一次公开演唱的时候,她总是想把上嘴唇拉下来盖住她的牙齿。她极力想表现得“很美”,结果,她使自己大出洋相。
在这家夜总会里听到珊妲尔唱歌的一个客人,认为她很有天分,他对珊妲尔直率地说:“我跟你说,我一直在看你的表演,我知道你想掩盖的是什么,你觉得自己的牙齿长得很难看,对不对?”珊妲尔非常地羞窘,可是那个客人继续说到:“这是怎么回事,难道说一个人因为长了龅牙就罪大恶极了吗?不要想去遮掩,张开你的嘴,如果观众觉得你不在乎的话,他们就会喜欢你的。再说,那些你想遮起来的牙齿,说不定还会给你带来好运呢。”
凯丝·珊妲尔受到了极大的鼓励,她接受了这位客人的忠告,不再去注意她的牙齿。从那时候开始,她只想到她的观众,她张大了嘴巴,热情而愉快地唱着,这歌声使她成为了电影界和广播界的一流红星。其他的喜剧演员现在都还希望能学她的样子。
我的一位朋友每次都习惯在街头的报亭里买报纸,他非常客气,每一次买完报纸后都要说声“谢谢”才离开。可是那位报亭的老板却好像没听见一样,每一次都板着一张脸,自始至终不说一句话,一副懒得理人的样子。
我好奇地问朋友:“那个人是怎么回事?他为什么不理人?”
朋友回答我说:“他每天都是这副样子。”
“每天都是这副样子?”我就更好奇了,“那你何必对他那么客气呢?”
“他爱怎么样那是他的事,我为什么要为他的态度而改变自己呢?”
爱默生在他的那篇《论自信》的散文里说道:“在每一个人的教育过程之中,他一定会在某个时期发现:羡慕就是无知,模仿就是自杀。不论好坏,他必须保持本色。虽然广大的宇宙之间充满了好的东西,可是除非他耕作那一块给他耕作的土地,否则他绝得不到好的收成。他所有的能力,是自然界的一种新能力,除了他之外,没有人知道他能做出些什么他能知道些什么,而这些都是他必须去尝试求取的。”
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为人处事的原则,并且应该恒久地保持这个原则。
美国的一位总统说:“我不在乎别人认为我该做什么,但是我非常在乎我认为自己该做什么。”如果可能的话,找一个宁静的时刻检视我们自己的心灵,抛开世俗世界的声音,只倾听自己的心声。
翻开大学的毕业留言簿,重新看一下旧日同学们写下的“人生信条”,你会看到有许多不同的个人标准。
有一个人是这样写的:做爸妈的好儿子,做女人的好男人,做儿女的好爸爸。”
他本来可以有许多的选择,但是他把自己的人生定位到了家庭里。现在,他是一位大学教授了。他说:“我从一开始就认为自己当个二流学者就够了,我把对家庭的责任看做是最重要的东西。因为你能成为亿万富翁,但你不能让已成年的孩子重新回到童年去。当你的儿子头枕着你的胸膛恬然入睡时,那种满足感和自豪感恐怕是任何显赫的头衔都无法带给你的你可以拥有豪华轿车,也可以拥有私人飞机,但是这些东西最终都无法弥补你的缺憾。你的儿子从天真的儿童成长为青春少年,你却未能亲眼目睹他的成长历程并尽人父之责。我觉得陪儿子度过的那些时光并没有影响我的事业。而且,陪伴儿子和家人又何尝不是我的事业呢?”
做自己想做和爱做的事,为自己确立一个新的标准,从大多数人的价值观中挣脱出来,你的精神将会变得简洁而非比寻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