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课
泱泱大国

回顾过去两千年的欧亚大陆的文化,原本有好几个中心,好多个文化摇篮,后来慢慢合并为四个地区文化,其一是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其二是以印度为中心的南亚文化其三是以阿拉伯地区为中心的伊斯兰文化,上述三个文化区域合起来叫作东方文化。另外还有一个以西欧为中心的西欧文化,西欧文化后来发展到北美,称之为西方文化。四个地区文化中优秀的部分、有用的部分、大家承认的部分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文化,也就是“国际现代文化”。然而地区文化也就是传统文化依然存在,并不因国际文化发展而消失,传统文化与国际文化一般来说并不存在矛盾。比如汉字书法,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人喜欢,外国人也喜欢。

——周有光(国学泰斗,汉语拼音之父,曾在北京大学开设汉字改革课程)

泱泱大国,简单说来就是气魄宏大的国家,有大国风范的国家。邹韬奋先生曾在《萍踪忆语》一书中谈及,“世界上有三个泱泱大国,一个是美国,一个是苏联,一个是中国”,关于美国和苏联,称其为“泱泱大国”或许值得商榷——毕竟就算抛开美国仅几百年的历史不谈,显然“超级大国”的名号更适合它;而苏联,不管“泱泱”与否,早已是明日黄花;而我们中国,不仅当之无愧,而且是人类历史上唯一存在了五千年之久且至今仍生机勃勃的泱泱大国。

有人说,“泱泱大国”这四个字最好不要提,我理解这些人的逻辑:因诸多原因,曾经长期处在世界文明前沿的中华民族,在近代因落后而挨打,饱受屈辱,自然谈不上什么气魄与风范。然而,毛主席说得好,“风物长宜放眼量”,历史不能或忘,但同时也应放开眼界,以阔达的胸怀看待历史、现实与未来。更何况,“泱泱大国”的称号也不完全是我们自封的。据说,当年曾有一位美国记者诘难周恩来总理:“作为一个泱泱大国的总理,您为什么还用美国产的‘派克’钢笔?”周总理说:“这是抗美援朝时一位朝鲜朋友送给我的战利品……”不必过多在意这个小故事的真实性,也不要只看到周总理语言方面的睿智,而应更进一步意识到,这种睿智的背后,是一种气魄,正是这种气魄,支撑着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不塌,长城不倒,战天斗地,不断前行。

上下五千年,泱泱大中华,无论从版图、政治、经济,还是文化方面来说,中国都是当之无愧的大国。中华民族在自身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也为全人类的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从古代的“四大发明”到袁隆平先生的“杂交高产水稻”,从中医药学到中国哲学,从海地“维和”行动到亚丁湾护航……

正如中国近代史上学贯中西的大学者辜鸿铭在其名著《中国人的精神》中所说的那样,中国人给人留下的总体印象是“温良”。辜鸿铭还在书中将中国人与美国人、英国人、德国人、法国人进行过对比:美国人博大、淳朴,但不深沉;英国人深沉、淳朴,却不博大;德国人博大、深沉,而不淳朴;法国人没有德国人天然的深沉,不如美国人心胸博大和英国人心地淳朴,却拥有这三个民族所缺乏的灵敏;只有中国人全面具备了这四种优秀的精神特质。

辜鸿铭说过,他自己本质上也是个温、良、恭、俭、让的中国人。不过,熟悉相关背景的人知道,他给世人尤其是当时的西方人留下的更多的是一个“怪杰”的形象。辜鸿铭学贯中西,精通9国语言,先后获得过13个博士学位,以至当时西方学术界均称“到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鸿铭”。有一次,英国作家毛姆来中国旅行,特别想见辜鸿铭,但请了很多次,辜鸿铭也不肯赏光,毛姆只好自己找到辜鸿铭的小院。一见面,辜鸿铭就不客气地说:“你的同胞以为,中国人不是苦力就是买办,只要一招手,我们便非来不可。”一句话,便让毛姆陷入尴尬境界,不知所措。此外,他还曾经倒读英文报纸嘲笑英国贵妇,在美国说美国人没有文化,在德国用纯正的德语挖苦一群德国人……然而这些都不是真正的辜鸿铭。辜鸿铭的狂放,是一种带泪的表演,是以狂放来保护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我们有过屈辱,更有过辉煌;我们曾经落后,但文化根基深厚,只要发愤图强,埋头苦干,多些团结,少些内耗,重返世界强国行列是迟早的事。遗憾的是,得益于改革开放伴随着近些年来中国综合国力尤其是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我们在文化方面却越来越少了些“泱泱大国”的自信。

曾经在网络上看过一个颇值得沉思的纪录片,片中记者采访一位大学生,问及:“请问您知道宙斯、雅典娜吗?”“知道,西方的神……”“那您知道神农、女娲吗?”“……什么?神农娲?是神农架吧?我有个亲戚住那儿,也不知道怎么会有这么个怪名字……”如此回答,怎不令人瞠目结舌?

如果说上面的对白还只是令人瞠目结舌的话,下面的话基本上接近于搞笑了。我曾经亲耳听过一位女士打电话时说:“昨天我们搬新家了,叫‘普罗旺斯家园’,旁边有个‘威尼斯服装城’,还有个‘曼哈顿广场’,购物什么的都挺方便……”

再来看某门户网站做的一组特别有趣的物价对比:一瓶法国依云矿泉水在中国的售价比欧洲贵2倍,一件意大利阿玛尼西装在中国的售价比国外贵1.4万元人民币,一台美国iPhone 5S手机在中国的售价比美国贵千元,一辆德国奔驰S350轿车中国的售价比美国贵82.8万元……

就连一向被认为最耐得住寂寞的文化圈,也有不少人张嘴莎士比亚,闭嘴戴尔·卡耐基,然而我们有没有问过自己:读过《易经》吗?读过《道德经》吗?当与西方人士交流的时候,如果对方问我们:你们是礼仪之邦,你们的《礼记》讲些什么?试问有几个人能不羞愧?

不可否认,西方文化自有其高明之处,我们不能盲目自大,非要效仿某些学者,将西方的所有思想、所有科技都找出个中国出处;但我们也不必妄自菲薄。别的不说,如今好几个国家都在国际上跟我们抢节日、争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不是最好的说明吗?

我们并不反对学习,我们向来强调见贤思齐、兼容并蓄。然而,很多人往往连自己国家的文化都没学扎实、学透彻,就忙不迭地去学别人的文化,学得好与不好先不谈,事实上一开始连他们自己都未必了解自己想学的、要学的到底好与不好,好又好在哪里,只是大家都在学,社会上都在跟风,自己当然也不能“落伍”。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五千年的历史积淀了很多“好东西”,但因为只顾着盯着外国人的东西,结果把一些我们自己最宝贵的、最需要传承下去的东西丢了。可笑的是,竟有人认为我们丢得还不彻底。最具代表意义的要属对“清末洋务运动”的讨论,有一种普遍的观点,认为清王朝最终解体,中华民族之所以一再受辱,尤其是受身边的“蕞尔小国”日本之辱,主要是因为中国效仿西方不如日本彻底。其实冷静看来,清末洋务派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路大体是没错的,漫说中国不同于日本,站在大历史的角度看,即使中国当时全盘西化,像日本一样,脱亚入欧,历史也未必就一定会朝着后世中国人希望的方向改写。

不妨简单讨论一下我“泱泱大国”的现状。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中国周边有那么多是非?为什么中国人满怀善意却总是一再被西方无良媒体、无耻政客攻击?

首先,这与中国的地理位置有关。顾名思义,中国就是“居于天下中心的国度”,至少从汉代始,中国就是周边国家心向往之的“中心”。华夏文明,不仅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民,也滋养着周边一些国家和民族,且影响至今,如东亚的日本、韩国和朝鲜,东南亚的越南等等。当然我们知道,从地球仪上看,中国并非绝对的世界中心,而是仅限于东亚地区的中心。但若从地缘政治学的角度看,中国则恰好处于世界核心区(大致包括俄罗斯、东欧与中亚)和世界边缘区(主要指美国)两种势力的中间。我们知道,核心是无法继续向核心发展的,边缘同样也无法继续向边缘发展,前者只能向外发展,后者只能向内发展,而无论是核心区向外发展,边缘区向内发力,都要着落在中国身上。所不同的是,当我们是弱国时,那我们就是一个被瓜分的中心;当我们崛起时,我们又势必会成为一个被围堵的中心。这是地缘政治赋予中国的,无法更改,也无须更改,因为它在赋予我们挑战的同时,也是一种得天独厚的赐予。世界上很少有国家像中国这样,水陆兼备,四通八达,坐拥欧亚,辐射非洲、大洋洲与美洲,自身资源、人口、市场也应有尽有。只要我们把地缘政治研究好、发挥好,温和、谨慎而坚定地处理国际事务,中国的和平崛起就不是梦,“中国梦”就一定会实现!至于那些油盐不进的跳梁小丑,大可从容面对,毕竟他连谈地缘政治的资格都没有。

其次,我们要在周边和世界范围内继续保持泱泱大国风范的同时,进行适度宣传。比如近些年,西方某些媒体嫉妒中国的经济发展,屡屡给中国扣上“新殖民主义”的大帽子。英国《经济家》周刊就曾经撰文称:“大约600年前,明朝的航海家到达这个大陆(非洲)的东海岸,带回了一头长颈鹿以满足皇帝的好奇;今天,中国的船只在同样的航线定期航行,带回了石油、铁矿石和其他商品,以满足一个庞大的经济体发展的贪婪胃口。”英国外交大臣杰克·斯特劳在访问尼日利亚时也曾经说过:“中国在非洲所做的事情,多数是150年前我们在非洲时已经做过的。”150年前英国人在非洲具体做过什么,可能是因为心虚,杰克·斯特劳并未具体交代。但我们可以确定一点,150年前的英帝国主义正在用炮火轰击着中国的大门。

没错,中国是从非洲获得了一些资源,比如石油、铁矿石等,但这些贸易都是公开透明、互惠互利的。有人认为,事实胜于雄辩,中国既没那么做,又没那么想,就由他们去说吧!其实不然,正如南非学者马丁·戴维斯博士所说:“中国没有在非洲进行过任何形式的殖民活动,双方也没有历史恩怨。至于有人鼓吹中国是非洲的新殖民者,纯属一派胡言。多年来,中国从未停止过对非洲国家的援助,很多非洲国家在基础设施、医疗、教育、住房等诸多领域都受益于中国。大量的中国医生拯救了无数非洲人的生命。而且,中国公司在非洲进入的往往都是西方公司所不愿涉足的经济领域,而这些领域对非洲国家来说又是很重要的,所以,非洲没有理由不欢迎中国。但我不得不指出,中国在非洲所做的一切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关注,中国对非援助的细节应该更透明,宣传力度应更大。中国无疑是过去20年中经济发展最成功的国家,中国有着非洲急需、关于发展方面的成功经验,这是增强一个国家软实力的大好机会,我认为中国应该向这个方向努力。”

另外,恰如国学泰斗、“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老先生在北京大学举办的一届“强国论坛”上所言,早在2500年前,中国先哲孔子就提出了“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大同论”。这是引导人类前进的崇高理想,虽然这个崇高而伟大的理想在过去2500年间从未实现过,但华夏子孙,代代相传,高山仰止,景行行之。人类已经不能没有理想了!“杰克·斯特劳们”一再贬损中国,一是因为他们不了解立足天下大同的中国文化,二是因为他们始终把世界当作丛林,千方百计要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侵略别人的基础之上。

总之,中国是一个值得骄傲的国度,中国文化是伟大的文化,在千千万万同胞的努力下,我们一定会把泱泱大国建设得更好,同时把这泱泱大国的辉煌历史一直撰写下去。 V4AII5WLYAJ6khfEhFWVB/nTO3RrwPmIwJmGlb2+u8o0Cu2QbDpYqTjjhlsewhU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