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随遇而安,适应现实

命运的变化犹如月之圆缺,对智者毫无妨害。

——本杰明·富兰克林

环境和遭遇常有不尽如人意的时候,关键在一个人怎样面对拂逆和不顺,知道人力不能改变的时候,不如面对现实,随遇而安。与其怨天尤人,徒增苦恼,还不如因势利导,适应环境,在既有的条件中,尽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去发掘乐趣。

“适应”这个词语,应该是从生理学转移而来的。比如,我们夜晚从灯火辉煌的屋子里走出来,进入黑沉沉的夜里,我们就会暂时性地什么也看不见,然后伴随着时间的推移,才能逐渐适应——这个现象称为暗适应,也就是对于黑暗的适应。假如你眼睛里的那种被称为视锥的细胞发生损坏,那么你就会像母鸡一样患上夜盲症。

适应是一种接受。由于我们总是依恋昔日的安逸,怀念过去的清静,当客观现实发生变化时,我们便不愿走出昨天,直面这种现实,接受这种变化。不愿接受,其实就是不愿失去曾经拥有的。然而生活由不得你,时光由不得你,我们要生活下去,就必须接受生活中种种不愿接受的变化。接受,就是在心理上认同,情感上容纳;接受,就是走出“怀旧”情结,及早消除负面情绪,面向未来,重振旗鼓,重新上路。

适应必然是痛苦而艰难的。生活中,一些人在面对各种变化时,畏缩胆怯,不愿适应在厄运面前一蹶不振,给人生蒙上了阴影。其实他们应该明白,适应是人生别无选择的课题,与其被动适应,不如主动适应。能否懂得“适应”和是否善于“适应”,正是检验人们的才智、勇气的一块试金石。懂得和善于“适应”,人生才能臻于圆满。

一位哲学家从农村搭乘一辆货车回城里,车到中途,忽然抛锚。那时正是夏天,午后的天气,闷热难当,在赤日炎炎的公路上无法前进,真是让人着急。哲学家看到当时的情形,就知道急也没有用,反正得慢慢等车子修好才可以走。于是,他问了问司机,知道要三四个小时才可以修好,就独自步行到附近的一条河里游泳去了。

河边清静凉爽,风景宜人,在河水中畅游之后,暑气全消。等哲学家游泳兴尽回来,车子已修好待发。之后,他逢人便说:“这真是一次最愉快的旅行!”

假如换了别人,在这种情形下,可能只好站在烈日之下,一面抱怨,一面着急,而那部车子也不会提早一分钟修好,那次旅行也一定是一次最痛苦、最烦恼的旅行。

歌曲之王舒伯特说过:“只有那些能安详忍受命运之否泰者,才能享受到真正的快乐。”当我们处于无可改变的不如意境遇的时候,只有勇敢面对,并且从容地由不如意中去发掘新的道路,才是求得快乐宁静的最好办法。

随遇而安,要求我们暂时顺应现实生活的不如意,这样是为了以后尝试用新的办法,去解决问题。能够忍受一时的痛苦,才能有最终的快乐。

现代人容易被消极心态所侵扰,这多与诱惑和刺激有关,而众多的“不公平”更使得人们愤愤不平。心理适当的波动是正常的,但如果经常忐忑不安,或心理波动的幅度过大,就会导致各种心理障碍症状。所以,拥有一颗平常心就显得十分重要。

由于客观条件和社会环境的制约,人与人之间不可能是完全公平的。追求完美的公平在现阶段不过是人类的一种理想而已。当你来到这个世界,众多的不公平就立即摆在你面前。你可能美若天仙,也可能相貌平平,甚至是丑陋不堪;长大一些,你可能天天喝牛奶被视为掌上明珠,也可能经常饿肚子,受人歧视。成人之后,更多的不公平迎面而来:你可能因为性别关系,在求职时被撂在一边;同在一个单位,你兢兢业业,精益求精,而另一人马马虎虎,办事拖拉,可就因一些扑朔迷离的关系,他得到晋升了,而你依然坐冷板凳。总之,生活中会有各种各样的不公平,关键看你怎么对待。

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其必然性。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公平也没有绝对的不公平。不公平既然已经存在,那么就需要以平常心去看待它。如果一遇到不公平就大发牢骚、抱怨,甚至七窍生烟,大动肝火,怨天尤人,定要讨个公道,那么恐怕原本短期的时运不济,就要成为长期的命运多舛了。还不如化干戈为玉帛,心平气和地接受它,并且加倍地努力,以求出头,使自己有能力创造一个未来公平的社会。况且,为这些事情而浪费生命中的大好时光实在不值得。

尽管人人都倾其一生去追求快乐,但古往今来却很少有人能对自己的有生之年下一个“非常快乐”的评语。人们习惯于用“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之类的说法去解释“人生苦多乐少”这种普遍存在的感受。其实,快乐与否,并不单纯取决于一个人真实的处境,更主要的是取决于一个人怎样看待自己的处境。

所有想得到快乐的人都不妨经常问自己两个问题:我所追求的东西真的能保证我得到快乐吗?我所失去的东西或我不满足的事情,真的剥夺了我享受快乐的权利吗?这也许能帮助你将具体的得失与快乐分开看待,也许就更容易摆脱不快乐的纠缠,距快乐就更近一点。

这里并不主张人们对得失抱无所谓的态度,更不鼓励人们不思进取,而是要提醒人们对得与失的看法不可绝对化。事实是,一次得到往往对个人附带着新的要求,很可能使原来潜藏的危机显露出来;一次丧失常常让你醒悟自身的缺陷,使较为合理与满足的生活更早到来。因此,一个人若能把眼光放长远一些、生活得理性一些,就会比较容易感到快乐。如果你感到痛苦,不妨故意表现出极端不愉快的样子,尽量夸大自己不愉快的感受,可以对着镜子,做出愁眉苦脸的样子,目的在于让自己看见并体会自己的不理智、可笑与软弱从而产生自我批判的心理。这样,你就会领悟到闷闷不乐没有任何积极意义,于是情绪开始向愉快的方向扭转。

拥有一颗平常心,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也并非很难。生活当中的许多不如意,其实都是自己给自己添加的心灵枷锁。拥有积极心态的人绝对不会跟自己过不去。卸掉心灵的枷锁,以平常心对待,才会真正懂得生活。

古人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拥有一颗平常心,你将保持内心的祥和,懂得知足是福的道理;拥有一颗平常心,你将拥有你已经取得的成功和幸福;拥有一颗平常心,才能达到“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境界,从而在内心中找到幸福的感觉。

本杰明·富兰克林(1706—1790年)美国著名政治家、科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外交家。他是美国革命时重要的领导人之一,参与起草了《独立宣言》和美国宪法,积极主张废除奴隶制度,深受美国人民的崇敬。富兰克林曾经进行过多项关于电的实验,是避雷针的发明者。

他没有显赫的家世,没有富裕的生活,仅仅靠对教育的重视、生活的简朴以及不屈的奋斗获得了在各个领域的成功,是美国“清教主义”的杰出代表。 UVq5V/Y3+f/mkACngj0P4U5mBYnoBGfGjXHEcWWiiSXq/NZGQUrnHpr5hnjmGVt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