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人都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就是:最伟大的事物往往是由最细小的事物点点滴滴汇集而成的。绝大多数人很少能有机会遇到那种重大的转折,很少有机会能够一下子开创宏伟的事业。而生活的“河流”往往是由无数琐屑的事情、无足轻重的事件以及那些过后不留一丝痕迹的细微经验渐渐汇集成的,也正是它们才构成了生命的全部内涵。
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其中都蕴藏着巨大的价值,而天才与凡人的最大区别往往体现在如何处理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上。
在 2000 年的亚洲杯足球赛上,中国队杀进四强,半决赛中国同日本队相遇。赛前许多队员都表示:我们不怕日本。比赛时教练的战术安排没什么错误,队员们也拼劲十足,但最终还是输掉了这场比赛。应该说,中国队较以往有进步,场面也不难看,但日本队明显技高一筹,尤其下半场完全控制了场上的主动权,基本上在压着中国队打。
我们这里不是在评球,而是要说评论员黄健翔所说的两段话:“要说速度和身体条件,日本队好像不如我们,他们前锋速度并没有我们快。可在全场的节奏上,却好像每个日本队员都能比我们快两步,这样整个日本队就比中国队快了两步……中国队引进外援时多引进前锋,能进球,见效快,日本队职业联赛中引进的却是济科等一些宝刀已老的中场大牌明星。这些球星年龄大了,也不可能多进球,但却给日本队员带来良好的技战术意识、先进的足球理念、一流的中场组织……”
日本队员如果单拿出来与我们的队员拼体能,也许不是我们的对手,可人家在场上每时、每刻、每个人都始终比我们多跑两步、快了两步;东亚球队都在学习世界强队的技战术,可日本队除了这些宏观的东西,每个人的脚法都细致了许多;美国等世界科技强国在高科技领域绝不含糊,在低端产品上也绝对是一流水平。说白了,就是每个岗位、每道工艺、每个环节上的人都兢兢业业地做好自己的事,无论高科技、低科技,无论是否重要工程、国家项目,认真、敬业已是一种骨子里的习惯,每一道细流会聚起来,就聚成一股领先的潮流。
有这样一句谚语说得好:使你疲倦的不是脚下的长路,而是鞋里的一颗沙粒。为什么我们总在费尽心力地设定高峰、计划路线的同时,不弯腰去倒掉鞋里的沙粒呢?
一个人也好,一个球队也好,一个国家也好,成功的经验有千条万条,但都离不开一点:大处着眼,小处做起,切实加强自身的修养和素质,克服自身的各种惰性和小毛病。唯有如此,才能具备成功者的基本素质,才能征服各种各样的艰难险阻。
一个阴雨绵绵的日子,35 岁的克劳斯特·宾西外出求职。在吃早点的时候,他突然从报纸中缝里发现了一则“德国科利银行招聘经营管理职员”的广告。
克劳斯特·宾准时赴约,银行总经理扬·德斑接待了他。克劳斯特·宾一看满脸严肃的总经理,心里就忐忑不安起来。但是他尽力保持镇静,详尽地回答了总经理的提问。
总经理问:“先生,你能从工作的实际经验出发,给我描述一下公司的未来吗?”
克劳斯特·宾回答说:“总经理先生,我认为公司的发展应当是秩序化的管理,而不是什么关于未来的夸夸其谈。”
总经理问:“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我到您这里的时候,已经看到公司的现状了。”
这时,外面突然传来警车鸣笛的声音,但是克劳斯特·宾似乎什么也没有听见,仍在认真阐述自己的观点……
总经理说:“你是到本公司面试的第 109 人,其中有 84 人与你的观点相近。”
总经理的话意味着什么,明眼人一听就知道了。克劳斯特·宾心里感到很难受,真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去”,能高兴得起来吗?不过,他还是很礼貌地起身告辞。
他走到门口的时候,突然发现有一颗钉子掉在那儿,也没有多想什么,他就把钉子捡了起来装在自己的口袋里,慢慢地向门外走去……
这时,总经理突然在后面喊道:“先生,我能继续和您谈谈吗?”克劳斯特·宾非常惊讶,礼貌地问:“先生,我不是没有希望了吗?”
总经理笑着说:“先生,在面试的 109 人中,只有你一个人是那样回答问题的,重要的就是你刚才捡钉子的动作,实在让我震惊。要知道,有多少面试的人都踢开了这颗钉子,唯有你看到了这颗钉子的存在,这证明你非常务实。我决定录用你!”
克劳斯特·宾到了公司之后,脚踏实地,做出了卓越的成绩,最终成为了公司的总裁。他之所以在最后的时刻能够成功,就是因为一种诚实心态的表现。克劳斯特·宾的举动很简单,甚至是无意间发现了那颗钉子,但是却体现了他一贯的“从细微处入手”的精神,并且表现出一种很坦然的心态。
这个动作很偶然,但很精彩。正是这枚细小的钉子才使克劳斯特·宾获得了人生的成功。可见,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可以创造人生的辉煌,如果你去注意这些细节,就很可能会有一番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