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礼多人不怪”。但凡识大体、有作为的人,一般都注重礼节。那些尊重他人、守礼节的人,必然是素质高有修养的人;而那些无礼、漠视他人、没有教养的人,也必然为别人所讨厌。可想而知,不懂礼节的人又怎能有成功的交往呢?
生活中,不仅在生意场上应该相互尊重,朋友之间,甚至夫妻之间,都不能忽视互相尊重的问题。诗经说:“谦谦君子,赐我百朋”,礼多人不怪,是人之常情。
于先生是某机关的最高领导,即使高级职员去见他,他也是坐着不动,也不屑对他人回一声,而且不肯注视别人的陈述,而别人只好站在他旁边说话,一看就是架子十足。在听完别人说的话却始终不开口,好像听而不闻;也始终不看对方,好像视而不见。这时,他人自然落得异常没趣,只好黯然退出。他对高级职员如此,对其他下属,更是不闻不问,即使对待朋友,也是爱搭不理的,他这种态度实在令人难受。
古人说:“施绝然声音颜色,拒人于千里之外”。上文的于先生正是如此,当他得势的时候,大家只好背后批评,当面还是恭维,还是奉承,心里都是反对他。他种了这样的恶因,后来形势逆转。一时攻击他的人,非常的多,当然还有其他重要原因——待人傲慢,是一个重要方面。因此,我们在社会上要多结人缘,要少结人怨。要多结人缘,多礼是一件必要的工具,礼是人为的,是后天的,必须要用心去学习。
孔子说过:“不学礼,何以立?”孔子的所谓学礼,不是单指礼貌一端而言,而礼貌必在其中,这是可以断言的。“不周旋中规,折旋中矩”。言语行动,音容笑貌,都要注意。文质彬彬,谓之君子,礼多人不怪,礼多足以表示是君子!
但是多礼尤需诚恳,多礼而不能诚恳,反而使人讨厌。交际场中,见人握手,说几句客套话,最无聊的是连今天天气只打哈哈,冷也不说,热也不说,虚伪已达极点,听之者觉得无聊,说之者也未必不觉得无聊。能诚恳,才能恭敬;能恭敬,才是真的礼貌。
俗语说:“人熟礼不熟”,这就是表示对于熟人,也要有礼貌。“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晏平仲所以能够久而敬之,必先是他对人能够长久地尊敬,才能得人的久敬,久而敬之是指双方而言,久而敬之更需先从自身开始。
现代旅游者中,有很多人对日本人烦琐的礼节有着深刻的印象。日本人见面、告别,谈话、走路、喝茶、睡觉,乃至丈夫下班后妻子的问候,都让那些美国观光者觉得无法接受。
但是,这些生活中的礼节只是“礼”的外在形式而已。中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中国人对于人际交往中的礼节自然也相当重视。但中国人真正重视的并不是礼的外在形式,而是在这些形式中所寄寓的一整套社会关系准则和人生价值尺度。
尊重对方在人际交往中是非常必要的,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容易使彼此的关系陷入僵局俗话说:“骄傲是失败的种子。”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对人的尊重和说话的礼貌是任何一个想成功的人士都不能掉以轻心的事。
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有把理想和信仰看得比生命还重的人,尽管一般民众由于各种原因,常常对礼教的信仰原则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但许多不肯随俗的人却宁愿用生命去实践和证实自己的价值理想。他们追求的是人的价值,生命的价值,对于礼,他们总是一本正经地忠于恪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