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或那样的借口,告诉我们不能做某事或做不好某事的理由,这些借口好像是“理智的声音”、“合情合理的解释”。
只要有心去找,借口无处不在。借口就是一张敷衍别人、原谅自己的“挡箭牌”,就是一副掩饰弱点、推卸责任的“万能器”。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缺少的正是那种想尽办法去完成任务,而不是去寻找任何借口的人。
其实,在每一个借口的背后,都隐藏着丰富的潜台词,只是我们不好意思说出来。借口让我们暂时逃避了困难和责任,获得了心理上的慰藉。但是,习惯于找借口的代价一点儿也不比其他任何恶习少。归纳起来,我们经常听到的借口主要有以下五种表现形式。
“他们做决定时根本就没有征求过我的意见,所以这个不应当是我的责任。”
许多借口总是把“没有”与“我”紧密联系在一起,其潜台词就是“这事与我无关”,不愿承担责任,或者把本应自己承担的责任推卸给别人。如果人人都寻找借口,无形中会提高沟通成本.削弱团队协调作战的能力。
“这几个星期我很忙,我尽快做。”
找借口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容易让人养成拖延的坏习惯。如果细心观察,我们很容易就会发现到处都有这样的人:他们每天看起来忙忙碌碌,但是却将本应 1 小时完成的工作变得需要半天的时间甚至更多。工作对于他们而言只是一个接一个的任务,他们寻找各种各样的借口,拖延逃避。
“我们以前从没那么做过或这不是我们这里的做事方式。”
寻找借口的人总是因循守旧的,他们缺乏创新精神。借口会让他们躺在以前的经验、规则和思维惯性上舒服地睡大觉。
“我从没受过适当的培训来做这项工作。”
为自己的能力或经验不足而造成的失误寻找借口。借口只能让人逃避一时,却不可能让人如意一世。没有谁天生就能力非凡,正确的态度是正视现实,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努力学习、不断进取。
“我们从没想过赶上竞争对手,在许多方面他们都超出我们一大截。”
当人们为不思进取寻找借口时,往往会这样表白。借口给人带来的严重危害是让人消极颓废,如果养成了寻找借口的习惯,当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不是积极地去想办法克服,而是去找各种各样的借口。
成功者总在寻找机会,失败者总在寻找借口。一个人如果认真考虑过他所负担的责任那么可以令人信服地说,他会立即采取行动。生活中最可悲、最无用的话语莫过于“我本来能够”,或者“如果当时我……该多好啊”。如果我们还没有学会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任,就不能避免在后悔的时候痛苦不堪。
有的人认为发发牢骚,是对不满情绪的发泄,有益于身心健康,其实不然。牢骚不仅不会给我们带来健康,而且还会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很多麻烦。
牢骚不能一概而言,它有层次高低之分。所以有人把它分为低级牢骚、高级牢骚和超级牢骚。所谓低级牢骚,是指在基本的生存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产生的,比如工作待遇太低、工作环境恶劣等等。高级牢骚则涉及到人的自我尊重和自我价值肯定等问题,比如自己的工作成果没有得到领导的奖赏和肯定、自己的能力并没有得到发挥的机会等等。超级牢骚往往是对整体环境而言的,比如对于真善美的追求、对于整个社会正义的需求等等。
习惯于发牢骚的人往往有一种忧患人世的危机感,抱怨社会并不像他所想像的那般美好。但是发牢骚会使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反映出你的心地狭窄,让人认为你是一个没有修养的人,还会表现出你的怯弱无能。牢骚还会加剧不良情绪,使人失去和困难作斗争的决心、信心和勇气。
荀子说:“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失之已,反之人,岂不迂乎哉!”意思是说有自知之明的人会选择生活的道路,时刻把握命运的主动权。面对现实生活中暂时不完善的地方,不要牢骚满腹,不要怨天尤人,我们不能像裁判员、检察官那样居高临下地评判、抨击和指责别人,而应当看到自己的责任,拿出实干的精神和勇气来。
要想摆脱牢骚的束缚,首先要纠正自己某些错误的信念和观点。其实,别人不可能按照我们的意志、喜好来行事,我们不可能主宰环境和他人。所以我们只能,而且必须对自己的情感、生活负责。一个人如果把自己的命运交给环境、运气或者他人,那么他时时都有受到伤害和产生怨恨的可能。
每个人都需要照顾自己的人生,要解除自身烦恼,就不能怨天尤人。要充分认识到外在因素只是诱发烦恼的外因,而自身的个性心理弱点才是导致烦恼的内因,只有改善自己才能改善情绪。
然后,要学会自我消解,即通过自我劝慰、自我开导、自我调适,使自己冷静下来把问题想通,这是摆脱牢骚习惯的最好的办法。之所以会产生牢骚,固然与身边的不公正现象有关,但也与一个人的思想修养和认知方式有关。想一想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是否对头,是否只从个人意愿出发;想一想自己考虑问题是否全面,有没有偏激;想一想还有没有比牢骚更能解决问题的办法。
有些人的牢骚常常来自生活中的琐碎之事,凡事斤斤计较,常常搞得自己疲惫不堪。对于这些琐碎之事,我们还是置之不理为佳。哲人说得好:如果你被疯狗咬了,难道还要反咬一口么?遇事要有一种平和的心态,这样才能生活得更加理智,从而减少不必要的牢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