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之人,能识一流之善;二流之人,能识二流之美。尽有诸流,则亦能兼达众材。
——(三国)刘劭《人物志·接识》
管理者要想识别人才,自己首先必须是人才,这样才会分辨出谁是人才。能不能识别人才,识别什么样的人才,与识人者的素质关系极大。天下难事千千万,最难的是识人。古往今来,在识人问题上,学派纷陈,观点众多。归纳起来,前人的识人办法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着眼于对人性的基本把握,从真善美的角度来观察人;二是从实践角度以干事的业绩来识别人,看重干部的经历、口碑和形象;三是服务于特殊时期的目标和特殊集团的利益观之以才,突出才能。
对人才的认识一定要全面,要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所谓知人善任,既要对上等人才加以引导、提拔,也要对下等人才加以勉励和推荐。如果只重视上等人才而忽略下等人才,那么下等人才最终会被埋没;如果偏重于推荐下等人才而忽略上等人才,那么推荐上来的就不是杰出的人才。因此,在品评人才时,顾全了这三个方面,就会对国家和集体都有利。否则,真正的人才就会从此埋没。如果有出类拔萃的人才,大众是无法进行鉴别的。而一般人都靠采纳耳朵听见的情况来评判他人,以为自己的意见就是正确的,这就是很多人在考察人才时常犯的错误。
《资治通鉴·汉纪》上记载:东汉平敌将军庞萌,表面上,其人恭谨谦逊,常与刘秀共商国是,光武帝对他非常信任。光武帝对别人说:“可以抚六尺之孤,寄百命之者,庞萌是也。”由此可见,光武帝刘秀对庞萌的倚重。一次光武帝刘秀命他与虎牙大将军盖延一起攻击海西王董宪。因为诏书只颁给了盖延,庞萌陡生疑心而不自安,于是起兵反叛。刘秀得知后气得几乎发疯,亲统大军讨伐庞萌,于朐县斩之。
“一俊遮百丑”“情人眼里出西施”,这种以点概全,并不能真实地反映一个人的全貌,只有从整体来认识人,才能对一个人有比较全面、深刻、真实的把握和认识。光武帝只凭平时的印象,在考察庞萌的为人上看走了眼。所以,作为一个管理者,首先要有识人的大局观,而不能只凭一己的印象来考察人。
《史记·秦本记》记载:晋献公消灭虞、虢两国,俘虏虞君及其大夫百里奚。晋与秦联姻,以百里奚作为秦穆公夫人的陪嫁臣送入秦国。后来,百里奚逃到楚国宛县,被楚国人抓住做奴隶。穆公知百里奚是个贤人,想用重金去赎,又怕楚国知其身价不给,便降低其身价按照奴隶价格去赎,派人到楚国说:“我的陪嫁臣百里奚在那里,请以五块公羊皮把他赎回来。”楚人便将其囚而送回,这时,百里奚已经是 70 岁的老人。穆公使人打开枷锁,欢迎他来,并向他请教,二人谈了二天,穆公很高兴,敬佩其才,任之国政,号称“五羖大夫”。
要正确、科学地知人,就必须从整体知人。一要全面地看人,把人各个方面的表现、情况联系起来,从整体上把握人的本质和主流。不可抓住一点,不顾其余,一叶蔽目,不见太山。二是要历史地看人,不但看人的一时一事,更要看人的全部历史和全部工作。三是要发展地看人。人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变化的,不可能一成不变,绝不能把人“看死”。要注意人的各方面的动态变化和趋势,看到人的潜力及发展前途。四是要在实践中看人,重在表现。要听其言而观其行,不能听其言而信其行。要特别注意人在关键时刻的表现,疾风知劲草,路遥知马力,烈火识真金。
所以,分辨一个人是不是人才,先要从大局观察,整体全面地审核,再对其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