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不可以貌取人

肤表或不可以论中,望貌或不可以核能。

——(晋)葛洪《抱朴子·博喻》

中国有句俗话,叫“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不能根据外表评价人的品德,不能看相貌估量人的才能;观察外表定是非,不如研究他的思想和他办事的能力如何来得可靠。泰戈尔说得好:“你可以从外表的美来评论一朵花或一只蝴蝶,但不能这样来评价一个人。”管理者在选拔人才的时候,不可以“以貌取人”,而要揭开表面,深入了解人才的真实能力。

管理者在用人的时候,首先要对所用之人有较为全面的了解,这样才能保证用得其所心理学研究表明,初次接触的双方,首先观察和注意到的是对象的相貌、衣着、谈吐、举止等外在现象,然后自觉或不自觉地根据这些感性材料给对方做出一个初步评价。由于初次接触的时间短,所获得的材料有限,而且都是表面的、感性的材料,因而在判断评价上往往会产生偏差。

应当指出,认知客体是复杂的。在某些人身上,外在与内在有可能得到较为和谐的统一,但在更多情况下,人的外在与内在是不相统一,甚至是矛盾的,金玉其外很可能败絮其中,丑陋的外表之中很可能怀有一颗善良的、智慧的心。所以,如果不深入探究,就很容易看错一个人。

同时,认知主体在认识上的差别性和波动性,也是造成第一印象偏差的重要原因。每个认知主体对客体的认识水平是有差别的,也就是说,每个管理者对人的评价与判断能力是有差别的。由于管理者的智力与非智力能力不尽一致,导致识人、用人能力的差别。有的管理者善于识人用人,有的管理者则拙于此道。同一个人,认知能力也存在着波动性,此时此地的认知能力与彼时彼地的认知能力往往也存在着差异。由于地位、环境、心境的不同,导致对人的认识与评价的程度的差异,即使是具有识人慧眼的管理者,有时对人的认识也难免带有感情色彩。比如有的管理者,见到沉默寡言的下属,就断定此人窝囊;见到穿着讲究的人,就以为此人有纨绔之习;遇到下属未向他打招呼,就以为此人目中无人;遇到犯过错误的下属,就认定此人今后还会犯错误,等等。管理者如果凭这样的第一印象去取舍人才,那是肯定会失误的。

一般来说,对某个人的第一印象好,这个好印象就先入为主,因而对此人的判断,往往是长处多于短处,优点多于缺点;反之,对某人第一印象不佳,以后也就容易忽略此人的许多优点,甚至人为地放大其缺点。心理学上称为晕轮效应。管理者不能成为这种效应的俘虏,而应使自己的思想方法从这种习惯定式中跳出来,力求对人的评价和判断全面深入为此,应该缓下结论,多加接触和观察,以获得更多的资料,这样做既可以避免能人的流失,也可以避免庸人的混入。对于接触不多的人,管理者要经常自问:是否看到了此人的另一面,自己的所闻是部分还是全部。

过于注重职称与文凭,是管理者常犯的错误。唯职称、文凭为上,却忽视了了解应聘者的实际水平与能力,在不知不觉中走入了职称、文凭误区。中国IT界领军人物、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在一次访谈中表示,阿里巴巴现在有两万多名员工,但是他从来没看过任何人的简历。因为简历中虚假的成分太多,念这么多年书,不能证明自己能干什么。他反而很喜欢那种自认为平凡的人,因为这类人愿意去学习,愿意去尝试。马云的这个观点才是深谙“唯才是举”的正确管理思想。

还有些下属的真实意图被外表的假象所掩盖,而形成管理者认识上的错觉,心理学上称为线索偏差。在许多情况下,线索偏差是拘泥于第一印象的,即表面现象所造成的。某些人为了达到个人的目的,对手握权力的人竭尽恭维之能事,抓住有的管理者爱听恭维话的人性弱点,以假象迷惑人,以假话取悦人。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不论是好人还是坏人,高人还是庸人,管理者都应当采取多接触、多观察的做法。古人云:“人固不易知,知人亦不易”。看人,最重要的是弄清其本质、素质,这对于了解下属员工是非常有意义的,也可以说是知人、用人的关键环节。 flHGxhbot6gbbOreVmruFDqgPvB/8qyRFCn3Shhegx7NjhXfhKl1ie9dJK1vEwU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